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国医大师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张西俭:理验俱丰耀杏林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2-02
张西俭是首届全国名中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曾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急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市级、省级、部级中医药专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项目查新审核专家。

他坚持辨证以脉诊优先,对一系列疾病脉诊特点有独到的认识,凭脉用药,形成了独特的“析脉气脉质、辨病机结构”临证思辨体系——

张西俭
 
仁风德馨好口碑
 
好大夫上输入“张西俭”,满目都是关于他仁风德馨的好评,摘录三四:
 
“张医生对带状疱疹有独特疗效,今年4月,我吃了张医生开的10服药就好了。只花了300多元钱,感谢张医生! ”
 
“据说张医生70多岁了,看病很累,多保重身体,还要把您精湛的医技传给您的弟子啊!”
 
“张医生医术很好,脾气很直,女患者注意哟,不要在他面前说你们要减肥、怕长胖啊之类的话,要照他说的哟。张医生不会乱开药!”
 
而在重庆市中医院,提到张西俭,听到的也是赞誉之声:“张医生的医术很好,真能做到药到病除,之前我的家人在他那里治疗过皮肤病,吃了一阵中药就好了。”“张医生擅长疑难杂症,其多年积累的高超医术全力用于解除患者疾患,想患者之痛解患者之难,仁心仁术,从无商业杂念,我钦佩他。”
 
事实上,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张西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始终对病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的门诊一号难求,但他仍然确保对每个患者的接诊时间不少于10分钟,精心诊察,耐心倾听,不厌其烦地交待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深受病人爱戴。
 
张西俭1944年5月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62年,张西俭中学毕业后便投身杏林学海,深读中医理论,钻研中医技术。1968年,他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6年制本科毕业,又于1981年从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班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他先后在冶金部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原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1987年至2004年主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中医信息(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年作为创始人创建“重庆市中医药信息中心”。2004年退休返聘后,张西俭继续坚持门诊,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可谓是“老而弥坚”。退休10多年来,他一如继往地忙碌着,从问诊开方到学术研究,再到带徒授业,一样都不落下。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医领域很特别,从事中医工作越老经验越丰富。我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从医经验与人共享,充分应用到临床上,救治更多的患者。”
 
学以致用重脉诊
 
从医50多年来,张西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精于平脉辨证,临床思路细腻活跃,擅长治疗发热、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及月经不调等病症。对重危疑难病症精于观察分析,投治准确,屡获治愈、缓解或改善,其治愈过的病人数不胜数,收到的锦旗更是不计其数。他之所以能拥有如此精湛的医术,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皆要归功于其好学不倦、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张西俭从医的显著特征是:尊崇经典,学以致用,重视临床实践。他坚持辨证以脉诊优先,临证强调首先以“举、按、寻、推、滚”五法切脉,以脉气脉质为纲、“脉象十要素”为目变化分析患者阴阳、气机气化与正邪三维动态分布,进而结合其余三诊推演个体化的病机结构,极大完善了中医脉诊与病机学内容,开辟了脉诊-辨证-用药的理性中医临证模式。他对一系列疾病脉诊特点有独到的认识,发现“上倾脉,台阶脉,峰形脉,梭形脉”和“郁脉,糊脉,满脉,亢脉,劲脉,坚脉”“气点,气团”等脉势脉形,并以此统携高血压病、肺纤维化、肿瘤、免疫异常性皮肤病等临床擅治病种的病机特点,凭脉用药,创制“祛痰攻毒汤”“心络血痹汤”“凉血解毒汤”“柴胡清瘀汤”,疗效卓著。
 
在张西俭看来,小儿诊病,要与其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紧密结合。小儿患病自我表达能力不够,往往很难准确诉说病情,家长代诉又只是表象,故对医家的诊察技术要求甚高,望、闻、切诊技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望诊可知患儿的神色形态以及4岁以下小儿特有的指纹变化,通过闻诊可知患儿的语音改变、气息和体味变化,其内在的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则仍需从微妙的脉象中去诊察。基于此,在临证时张西俭非常重视脉诊,强调首先与患儿良好沟通,解除其畏惧心理,然后迅速切取其脉象资料,通过脉气脉质分析,结合望、闻、问诊,直击病机,辨证施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张西俭的中医同行专门撰文,对他的平脉辩证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进行了论述。
 
精研岐黄著医书
 
理验俱丰有专长,无疑是名医大家身上的显著特征。张西俭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同时也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学术造诣。张西俭认为,中医的传承,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同疾病做斗争的胜利果实。然而中医的发展,则需要一代一代中医人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去引领。作为中医从业者,有志于推动中医传承、发展的中医人,应把推陈出新与古法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中医领域的探索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西俭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同时,以精研细磨的精神和态度,醉心于中医学术研究。他潜心研究岐黄医术,博采历代医家之精华,勤读精思,不懈探索,精勤博览,师事百家。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医书籍和医学期刊,以梳理中医古文献中的专题文献信息,参以中医临床验证为基本研究方法,考证医籍,研究经典,力极医源,发煌古义。
 
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他形成了独特的“析脉气脉质、辨病机结构”临证思辨体系;深入阐发《内经》虚实理论、气机升降理论以及六气、六淫气化理论;主张“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临床指导思维,以“脉气脉质”论为主线分析脉象要素;跳出二十八脉主病的思维、打破三部九候与脏腑旧有的配属模式,提出气机气化病机理论指导下的三焦配属三部九候观点;创新性提出“层链式、网链式病机结构论”,明确指出辨证论治的本质是辨病机结构论治,对“中医热病”病机结构尤有卓见;详述临床广见而又被忽视的“湿滞互结证”的病因病机观与治疗方案……
 
张西俭不仅执著于中医探索,精于中医文献研究,还勤于笔耕。他先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其中《重庆中医急症55年》获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优秀中医药专著一等奖,《“气机”沿革与义释》获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优秀论文奖等。尤其是他阐发撰写的《中医学思实践录》《张西俭脉论脉案集》两部专著共计60余万字,在业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仅成为重庆市中医热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1997年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先进工作者”称号。
 
传承中医献良策
 
自古以来,中医人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把良好的医德作为一个从医的最高追求。
 
张西俭也不例外,他上法孙思邈,下取现代文明,精研医术,努力让自己数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年来,他始终热心中医传承事业,十分重视对中医药界后来者的培养,与中青年中医药人才保持良好的联系,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传道授业,无私无畏。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信念根深蒂固:“传承、弘扬中医药,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是中医人义不容辞责任和使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张西俭便参加中医传承教育工作,先后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并先后执教重庆市六个乡(公社)的60名赤脚医生培训班,以及重庆市卫生局主办的重庆市高级中医师进修班。近些年来,他作为指导老师承担重庆市首届名中医学术传承培训及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尤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精心批阅学习笔记620份、医案338份,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持病案讨论142次,并每周门诊带教6次,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名、硕士7名,“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重庆市优秀青年中医”2名。
 
目前,“张西俭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有10名团队成员,其中,主任中医师4人、副主任中医师5人、主治中医师2人,有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专科优势突出、梯队建设合理,为传承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张西俭的带领下,学术传承团队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种,发表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相关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收集整理医案181篇、教案42篇、跟师笔记35篇、读书临证心得8篇,申请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厅局级课题1项,可谓硕果累累。
 
张西俭积极献计献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多次以中医专家及文史研究馆馆员身份建言献策,获得政协“提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其中《21世纪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关于突出中医特色,整合重庆优质中医药资源,组建加强重庆市中医药学院的建议》引起积极反响,尤其是后者为重庆市中医药学院的建设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得到市长亲自批示指导。
 
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张西俭矢志岐黄,心系苍生。他一生行事为人淡定从容,不在意这样那样的赞美之辞,他在意的是自己到底还能在中医药领域做些什么,还能为寻诊问药的病患做些什么。他凭着一颗爱心一把草药,以其高超医术、仁爱之心治愈患者无数,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含义。 (陈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