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国医大师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浙江本草八千年 学术主张与影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2-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宋捷民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是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学者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为浙派中医的一大分支。
 
  浙江本草八千年
 
  浙派中医本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千年,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绳纹小陶釜,此陶釜被考古界人士确定是煎药罐,成为浙江中医使用药材及煎药的有力物证。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为桐君,桐君是黄帝时期人,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结庐炼丹于桐庐市桐君山,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 桐君山被称之为“药祖圣地”。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商品学专著,记载中药93种。东汉上虞人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中国早期炼丹术的代表作,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的制药化学家。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还有唐代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宋代陈师文著《(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元朝吴瑞著《日用本草》、朱震亨著《本草衍义补遗》。明代卢和著《食物本草》。清代张志聪著《本草崇原》、吴仪洛著《本草从新》、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及近代何廉臣著《实验药物学》、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等。据初步统计历代浙江本草学派著书约一百七十余部。
 
  学术主张与影响
 
  质疑辨异,开创新说 本草学派学者,他们善于独立思考,质疑辨异,开创新说。唐代的陈藏器首创“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理论,至今仍广为中医界应用。如秋石制备方法,最早见于宋代钱塘人沈括与人合编的《苏沈良方》。英国学者李约瑟将 “秋石”列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项发明之一。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指出:“如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形小而味甘;白术一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台术以及各处种术,皆于术所种而变者,”这一论点提出,说明赵学敏是较早观察并提出物种会发生演变的。此论出于1765年,比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要早94年。
 
  以实为宗,经世致用 浙派本草学者学术上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用药著书,以临床应用为主。明代倪洙谟著《本草汇言》系汇集各地名医的用药经验,对临床用药很有参考价值。清代吴仪洛认为,以前的医家对药物主治统言为主,析言较少,不切实用,如治痰之药,诸书只以除痰概之。其在《本草从新》中指出半夏除湿化痰,为治湿痰之主药。贝母可润燥化痰,用治燥痰。白附子祛风为治风痰之药。这些内容至今还在指导着临床应用。近代张山雷著《本草正义》重视实效,对路旁山涧的野草树皮,张氏亦将它们视作珍品。如乡野生长极多的天名精,能消痰解毒,消热降火,开结利窍,为微贱药中极有灵验者,张氏都加以推介。说明其注重临床,学以致用。
 
  注重传承,尊经重典 浙派本草学者注重中医传承,提倡“尊经重典”,钱塘人卢复经十四年的研究,最后辑成《神农本草经》,为现存之最早《神农本草经》辑本。清代张志聪认为唐以前的一些著名方书中的方,才真正是按《神农本草经》主治用药的,因此,张氏往往结合古方配伍来讲求药性理论。清朝晚期 “尊经”派学者山阴人周岩,著《本草思辨录》一书,他认为中医的弊端,不在守旧而在弃旧,力倡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及中医基本理论。他认为“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提出必须以经为始,博思明辨。
 
  因地制宜,药用鲜清 浙派本草学者非常注重因地制宜,他们根据浙江多山林,多水湿,多炎热的地理特点,喜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草品、生品、露剂及药汁治病。他们认为寒凉性药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辛香气味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药汁鲜纯润燥之性强于干品又不滋腻;药露乃物质之精华,吸收见效快。清鲜药轻可去实,可达三两拨千斤之效。如明代张景岳治一切劳瘵痰嗽。用鲜竹衣、鲜竹沥、鲜竹叶等煎服。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鲜草品、生品、制露及药汁最盛,全书共列姜露、枇杷叶露等22味药露。并列有芦根汁、藕汁等七十多味药汁。临床运用清鲜药这一特色至今还仍被浙派中医的医者传承着。
 
  浙江地区历代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并逐渐形成具有创新、致用、尊经、药鲜等自身学术思想特色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捷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