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震,只见他银发苍苍、精神矍铄、满腹医学理论,颇有大师风度。作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创始人、中西医结合研究员、教授和主任医师,年近九旬的他依旧奋战在临床、科研最前线。对于中医学,他情有独钟并坚信中医药伟大宝库中蕴藏着真理,自当竭尽全力,精准继承,发扬光大。
张震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有60年,他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治学严谨,既关注现代中医药研究信息,又善于继承前辈诸家学说之精华并有所创新,重视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张震原本是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的西医师,上世纪50年代初响应党中央毛泽东 主席关于西医学中医的号召,进入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办的3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继承名师们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学习祖国医学成绩优异奖及发扬祖国医药遗产银质奖章,毕业论文《中医临床思想方法之初步探讨》曾发表于《中医杂志》1959年第9期首页,受到国内中医界的赞许、重视和好评。1983年张震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名中医。
作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现研究院)和《云南中医药杂志》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与杂志主编,张震曾先后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评审员,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新药审评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导师,云南省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医学著作10部。主持省级重点研究课题3项,指导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2项。
自拟复方巧抗艾
云南作为艾滋病的高发地区,抗艾任务艰巨。2005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任务下达到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时,院领导希望老将出马,此时张震当即决定参与并指导此项研究工作。于是他依据自己数年前自拟“扶正抗毒方”治疗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与体会,广泛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信息作为参考,并深入患者群中做中医证型调研。
张震从中西病证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病因、病理等综合分析研究,摸清规律,从而精心拟定了两个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扶正抗毒”与“康爱保生”方。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批准后,分别制成胶囊和浓缩丸,用于经云南省疾控中心确认的受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患者进行正规的治疗。
自2005年开始至2014年十年间,张震共治疗该病患者10935例。结果显示患者体内因艾滋病毒损毁的免疫功能有相应的恢复或重建,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一定幅度的回升,血液中病毒载量变化不甚明显。患者体重普遍有所增加,各种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精神状态改善,延缓了病程进展。卡洛夫斯基积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继发性机会感染发病率减少,生存质量提高。
证候理念有创新
在中医诊断学领域,张震作为研究证候学的先驱和著名学者,对证候的层次结构等原理提出过创新性的见解与理论,并探索阐述了中医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在分析归纳证的自然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辨证分类法,深入研究各种证候的内在联系和疑似病证之间的鉴别规律,从而提出了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理论,并身体力行,用于临床诊疗实践50余年,验证了其理论的可行性,对于临床辨证的具体运用确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他对常见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善治疑难杂病,潜心研究疑难病的中医药治疗规律。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与积累经验,张震终于明白中医的证候乃是患者体内病机变化与外现症状的有机统一体。“证”原是华夏祖先根据社会医疗实践认识成果独创的用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具有优势特色和中华文化底蕴的关键性医学理论,是使中医得以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根本依据。而今西医诊断不明或待诊的患者,只要据证依法选方遣药给予对证的恰当治疗,多能获得相应的疗效。然而现行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并列的分类方法,难以集中反映证候自身的共性特点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不易完整理解和全面认识与运用。
为此他潜心研究,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深入思考,终于觉察到“证”本身存在着自然的层次与结构。“证”原来是由核心成分、基础架构、具体表达模式三个层次与定位指征等补充成分共同构成的。如气、血、阴、阳、虚、实、寒、热、风、温、湿、燥、火、痰、瘀等中医生理、病因、病机以及病理产物等概念即是证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成分组合而成,如气虚、血瘀、湿热、气阴两虚等便是证的基础架构,可称为“基础证候”。基础证具体病位未明,必须与脏象经络等有关表现及外邪致病病程演变阶段之症状体征等病位证候相结合,标明了病位方能形成。如肾阴虚、肺气虚、肝郁气滞、温邪犯肺等则为证候的具体表述模式,即“具体证候”。“具体证候”有赖于“病位证候”的补充方属于完善。与此同时,张震进一步探索阐明了证候自身的变异与类证和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等。只要充分了解和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则临诊辨证便可执简驭繁,得其要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上述证候学的研究成果,张震在1984年4月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医证候规范学术讨论会上做过专题学术报告,并受会议领导嘱托起草过证的定义。张震的证候研究成果于1986年6月14日在京由路志正、张镜人、陆广莘等国内著名中医权威专家们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成果“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对中医的医、教、研均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该项成果荣获云南省198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当此项成果的主要内容成为张震撰写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总论》出版时,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公开评价该总论:“已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证候’的概念、表述形式、结构与层次以及证候的命名原则、证候的分类,并剖析了证候本身的变异和它们相互间的类同与疑似辨析,以及鉴别类证的原则与方法,反映了证候研究的当前水平。”该书公开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张震虽然在中医证候的传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并不自满,经常以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之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共勉。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率领其学术继承人团队,继续开展中医人体气机系统理论与疏调气机治疗法及该法之广谱方剂化裁应用规律等有关项目的研究。
精研气机创云岭
张震在中医治疗学方面阐明了中医疏调人体气机的原理,创建了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他倡导疏调气机为中医药内治大法之一,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的宗旨,在维护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同时辅以健脾补肾,以保持人体气机调畅,促使体内气血阴阳的协调与平衡,以利于病体恢复生理常态,而非单纯疏肝解郁。他精心拟定的“疏调气机汤”经临床化裁用于诸多病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他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览群籍,在临床工作中秉承经旨,铭记《内经》《金匮要略》关于施治之方法与目的应是“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按照气为血帅和五脏元真即内脏气机的思想,对于脏腑功能失常、气机紊乱的患者,及时给予针对性的疏调气机的方法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提示疏调失常的气机确可作为中医基础性治疗大法之一。然而对于气机这一关键性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现今文献尚未见确切完整定义,对于其生理病理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也缺乏这方面的详细解读和叙述。若不推本溯源,厘清其来龙去脉,则将影响其指导临床诊疗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揭示气机的本质,一定要厘清气的来历和医学含义。依据我国古典哲学和《内经》思想,气乃是阴气(近似物质)与阳气(类似功能)的矛盾统一体,是生命的源泉与基础。当其成为人体能源的供应者时,其表现为物质态,而在体现机体器官的作用时则是功能态。细查《内经》中有关气的历史信息,共记录了80余种气的原始概念,涉及范围甚广,但其间未见明显的关于“气机”之单独称谓。
按照张震的看法,气机一词是经过高度综合概括而成的中医生理学的根本性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医学理论研究的进展而形成的。气机基本上是指人体内运动不息的各种维系生命的气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规律与运行机制。其核心是脏腑气机,具体表现形式为出入、升降、循环、转化,且具有一定限度的自身制约和调控机制。当自控机能受损或障碍时,人体便陷入病态,需要相应的药物介入以拨乱反正疏调治疗。于是张震根据自己多年诊疗用药的丰富经验,针对气机失常的病机特点精心设计,拟定了一个广谱通用可供灵活化裁的基础方“疏调气机汤”(简称疏调汤)。此汤以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四逆散为主体核心,以健脾补肾之品为两翼,无寒热偏胜,标本兼顾,攻而不峻、补而不滞,可以据证灵活加减用药而供治疗,成为疏调学派同仁共同应用的一个代表方剂。经广泛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焦虑症、经前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而伴有气机失调的患者,在病证结合的情况下予疏调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多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丰富了中医治疗学内容。
继承弘扬不忘怀
在张震全身心致力于中医辨治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他始终关心着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弘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凡涉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张震总是积极献言献策,并有相应文章发表。张震十分重视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年近九旬仍坚持带研究生,尽心辅导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使之尽快成长。
他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举办继教学术讲座。其学术继承人多已成为云南省中医药学术骨干,有的获得省级优秀青年中医称号,有的成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或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他指导并参与申报的4项国家级课题“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HIV感染IIA期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及其组合规律的研究”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并取得成果。(杨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