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国医大师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5-04
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驾鹤西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教授郭霞珍怀着对恩师的感恩与怀念,向笔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王玉川。
 
治学严谨 言传身教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几乎每天都泡在办公室或图书馆里,就连寒暑假也都用来查阅文献,研读中西医药的各类相关书籍,抑或备课抑或写作之中,留下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在郭霞珍为笔者展示的王玉川手写笔记中,可以看到,泛黄的本子上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备注明确,该句出于何处,由何人所写,写于何年何月,一目了然。很难想象在没有便捷的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的时代,查阅如此丰富且细致的资料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精力与耐心。此外,王玉川擅长总结对比,喜欢用图表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不论是在厚重的笔记本还是在轻巧的台历纸上,笔者能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简明扼要的手绘图表,其内容不乏中医类方对比以及中西医理论对照等,可见王玉川并不拘泥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博古通今,涉猎广泛,博采众长。
 
交谈中郭霞珍提到当年在撰写学习《内经》体会的文章时,王玉川批评她写的没有理论依据。王玉川对她说:“虽然只是一篇学习体会,但是也不能全凭自己想象”。让她去找出证据来,当时并不服气的郭霞珍回去广泛阅读文献,终于在《黄帝内经·素问》吴崑注本中找到了可以佐证的依据。没想到,当郭霞珍再次拿着证据欲与王玉川争辩时,王玉川竟然哈哈大笑,称自己早已知晓,弄得郭霞珍哭笑不得。王玉川说:“口说无凭,我就是要让你自己去翻书,做学问要做到有理有据,不可空口无凭。”提起这段往事,郭霞珍至今仍对王玉川充满感激,称若不是王玉川言传身教,让她如此细致地查阅书籍,也不会在探寻过程中发现五运六气的研究价值,并确定了日后与中医学专业“天人相应”理论有关,研究五脏本质的《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文献整理与实验研究的方向,一干就是30多年,研究成果目前还受到了科技部相关部门的关注。
 
润物无声 大爱无言
 
郭霞珍告诉笔者,旁人从外表上评论王玉川性格古怪、不爱说话,其实他是一位心系学校、关爱学生、为中医事业发展充满激情而又默默付出、潜心于研究学问的一位真正的学者。访谈中郭霞珍很少提及王玉川的各种职务,因为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玉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他的性格可以用“高冷”来形容,直言不讳、特立独行,从不沽名钓誉。可就是这样的王玉川,却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誉与地位,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王玉川调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由于口音问题,北方学生很难听懂。他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听得懂,提前将每节课的讲义汇编成册,复印后赠予大家,如此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们深感“师恩难忘”。多年前,王玉川得知郭霞珍在整理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相关内容,便将其撰写的《运气探秘》一书签好名字、包装整齐放于学校传达室。时为内经教员的郭霞珍收到这份意外的礼物时,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喜悦,没想到一个普通的教员,竟能获得如此厚礼,不禁眼眶湿润,感慨万千。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还经常出现在自习室里,给学生们义务“补课”。他喜欢走到学生身边,与大家一起探讨内经理论,不解之处予以点拨,拘泥之处予以发散,使学生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是对他有口皆碑的公众评价。
 
郭霞珍转身从身旁的箱子内拿出王玉川生前的笔记、资料,向笔者展示、讲解。翻看王玉川的笔记本,大多是废纸、旧纸粘贴装订而成,即便是一张小小的32开台历纸,也都密密麻麻承载着王玉川辛勤的汗水与扎实的医学功底。虽然纸张破旧,但王玉川隽秀的字迹清晰可见,笔迹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让大家大为震撼。(王雨晴 陈瑶)
 
张其成教授的父亲,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早年与王玉川教授相识,而后交情颇深,相见恨晚。后来,王玉川在张其成的生活及学习上,同样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鼓励。而这一切,是从一次由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内经研修班开始的。
 
当时北京中医学院,为组织编写《内经》教材,广招贤士,召集了全国各地中医学界的精英学者们,张其成的父亲李济仁及王玉川便在其中。张其成告诉笔者,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教材的理论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保守派的老先生认为,中医应该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教授方式传承下去;另一部分以王玉川为代表的现代派,则希望通过开拓创新的方式把中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学生带来一个新的视角;而李济仁等部分老师,则为中立派,认为这两种观点要融合推进,不可太过偏颇。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王玉川高瞻远瞩,学术思想前卫,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
 
王玉川与李济仁在学术研究及处世之道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二位凭借着在内经研修班上相识相知的缘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其成回忆说:“家父每次来京,都会拜访王玉川,旁人眼中性情孤僻、不擅交际的王玉川,却总是热情地接待家父,二位相谈甚欢。”1985年国家设立了第一批中医院校硕士点,在全国屈指可数的七个内经硕士点中,唯一一个非中医类院校,就是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学院,可以说,这与当年在北中医的内经研修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年,王玉川便动员并推荐当时欲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其成师从钱超尘教授学习医古文专业。谈及此事,张其成对自己当年的心境仍是记忆犹新。张其成出生于“张一帖”医学世家,世世代代应投身于中医临床,可为何自己却报考了医古文专业呢?对此张其成表示,他性情喜静恶躁,随心而安,认为治病固然重要,但治心更为重要,相比较中医临床,他更喜爱中医古籍文献的研究。又恰巧命遇贵人王玉川,这使得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更增添了诸多热情。
 
作为张其成的引路人,王玉川为师之道也是值得如今很多老师学习的。据张其成回忆,他经常到王玉川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很多次他都看到王玉川在研读诸多学者敬而远之的《十三经注疏》,并在上面做了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批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至今回忆起来都不禁感叹“实在太了不得了”。每当提及一部古文献,王玉川总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当学生遇到疑惑,也总能够给予详细的讲解和专业的指导。后来,张其成才发现,王玉川在中医养生学尚未形成大致体系的时代,就已经深入地研究了养生学这门科学,并且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全神贯注于中医理论的研究,王玉川国医大师之名当之无愧。
 
不仅如此,王玉川也将自己的养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等等。各种食物都要摄入,但以谷物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鱼肉吃得过多会长脓包。所以一日三餐应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过凉。同样精神层面也不宜消耗太过,不为名利所惑,淡泊世事,不耗散太多元气。王玉川认为治心才算是治病的根本,即便肉身苦寒,只要灵魂炽热充盈,就是快乐满足的。当今的人们,不知自己所求,只知一味索取,所以过得寂寞孤独、劳苦疲累。如果能静下来,好好体味生活,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会简单很多。
 
这位献身于学术的大师,骨子里是最重情义,也是极为真诚的。旁人若是拜托王玉川题字,或是要求采访,王玉川都会一概回绝,可当李济仁请王玉川题词时,王玉川则是热情相赠。张其成热情地向笔者展示了王玉川赠予的题词,这份浓厚的师生情谊对于张其成来说也是弥足珍贵。(洪羚嘉 王雨晴)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