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国医大师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王庆其: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3-04
年轻中医药学子的成长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未来,而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是人才成长的保障。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结合自身经历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庆其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首届研究生班,当年为班上同学授课的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有47位之多,在众多中医大家中,有几位老师对王庆其日后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王庆其看来,中医教育中师承的作用非常重要,要以传统文化为先导,临床疗效为目标,实现继承与创新、理论与临床的协调共进,这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学子和中医教育者又要从哪些方面不断努力呢?
 
善于从中医名家身上
 
捕捉闪光点
 
问:哪位老师的课堂给您的影响最为深刻?
 
王庆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任应秋教授。他是《黄帝内经》的研究大家,他给我们上课从不带讲稿,就凭着深厚的中医经典底蕴即兴发挥和一张张读书卡片,将《黄帝内经》每一篇甚至每一个字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旁征博引、精彩绝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我到任老家中拜访,发现他的家里全是书和中医杂志,抽屉里装满了读书卡片。据说那个时候任老拿出工资的一大半用于订阅杂志,每种杂志都订两份,看到有益的内容就分门别类进行剪贴,时常研读。任老治学的方法和态度让我惊叹:原来学问是这样做的。任老曾说:“不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是无法做学问的”。这对我影响深刻。
 
问:哪位老师对您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理解起到了启发作用?
 
王庆其:作为一位研究美学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长林先生对中医学一些理论问题的理解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他主要给我们中医研究生讲授《内经》的方法论,令我深受启发,叹为观止。听说刘长林先生与中医之缘来自一次无意间翻看夫人西学中时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他发现中医理论里的许多内容都跟哲学密切相关。从此,他便风雨无阻地到北京中医学院旁听任应秋的《内经》课,感触良深,慢慢悟出了很多道理。
 
刘长林将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给我们做了多次精彩纷呈的讲座,令我终生难忘。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中医的人要做真正的学问,想要深刻理解《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内涵,是需要学一点哲学知识的。刘长林老师的讲座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开始尝试阅读哲学书籍,特地到王府井大街书店购买了一套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似懂非懂地开始学习,也经常向刘长林请教。几年以后我把他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为青年学子做讲座,场面轰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普遍的欢迎。
 
中医教育需
 
让“道”和“术”相辅相成
 
问:在您看来,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哪些不足?
 
王庆其:我认为,当前中医教育中有两点欠缺,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二是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前者属于“道”,后者属于“术”。古人说“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
 
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王庆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术的根和源,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振兴。但是,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淡化乃至缺失的现象。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还不尽如人意,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并深入人心,导致其在中医药教育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够。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先讲:“没有文化的支撑,再高超的的科技都是贫瘠的”。我的老师、国医大师裘沛然曾经表示:“医学是小道,文化才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所以,中医药高等学府要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提高中医人的人文素质。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的结晶,没有传统文化这个根基,就无法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无法理解先哲们认识自然和生命的思维方法,学习文化诚如庄子所说的“寓大用于无用之中”。文化可以提高我们的精神品格、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个进入中医学高等学府的最重要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技术学得再好也未必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问:中医教学中,应当怎样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王庆其:临床技能的训练始终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的“短板”,尽管许多大学提出“早临床,多临床”以及用师承的方法来淬炼中医学子的临床能力等措施,但实际效果似乎仍然不尽如人意。
 
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目前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现状与中医学术在医疗单位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解决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种种牵制十分必要。仅仅抄抄方、跟跟查房,似乎还不够,要真正的“感同身受”还必须“多动手、多开方”。
 
实现理论与临床的协调共进
 
问:您如何看待中医药教育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王庆其:继承与创新一直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学术界强调创新毋庸置疑,但是目前符合中医认知理论的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较为突出,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真正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也没能对中医学术进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冲击和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学界“往往对中医自身的定位和特色,让其在保持特色还是融入现代科学之间畏首畏尾、左右支绌,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
 
问:与临床相比,中医理论的发展相对缓慢,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庆其: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千百年来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临床疗效,这无庸置疑。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而言,中医的临床实践离不开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临床是盲目的临床,也是没有发展后劲的临床。观近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分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临床疗效来说还不尽如人意,虽然其中原因很多,就其根本而言,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没有突破性的进步。这与学界对中医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找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等因素有关。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基础理论的发展为先导,世界上的医学诺贝尔奖大多奖励给医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足以说明基础理论突破的重要性。xxmy.com我们常说“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主要包括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诚然,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医学理论是临床实践经验的升华与结晶,理论一旦形成就成为临床实践的准绳。反之,理论不发展,就意味着临床难有突破的可能。按此道理,中医临床的发展应该回归至理论。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十分重视临床研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现在的关键是应该从这些宝贵的经验中提炼升华成理性的东西,以丰富中医学理论,以冀中医学理论有所发展和突破。遗憾的是,当前中医界似乎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问:很多中医药学者都强调研读经典的重要性,现在中医药院校是否重视中医经典的教学?
 
王庆其:目前,中医经典的教学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课时少,有的甚至被当作选修课,临床医生有淡化中医经典研究的倾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搞临床的,不是搞理论的”。古往今来,名医大家哪有不精通中医理论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大建树者都是临床家,诸如张仲景、孙思邈、刘完素、李杲、张子和、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等,哪一个不是临床与理论的大家?当前中医界搞临床的一部分人不太喜欢钻研中医经典,搞中医学理论教学的不下功夫于临床,正是中医学术发展滞后、临床疗效不高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问:学习经典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王庆其:学习经典的重要目的,是把中医学对自然生命和疾病认知的基本理念融化在骨髓里,如此才能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自然地流露。通过我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岗位上的观察,发现中医药院校前期的理论教学和后期的临床教学脱节比较严重。前期开展各种各样的理论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可到了临床上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对人才的考核需要发表SCI论文,所做的课题大都是动物实验,忽视对符合传承规律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研究。究其原因,还是医院的管理制度和人才的考核制度,对传承型的中医人才优势的发挥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这几年国家对中医传承工作十分重视,但遗憾的是很多传承型人才一旦回到临床工作岗位后很快被“以西律中”的考核制度同化,导致传承人跟老师们学到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方法被淹没,培养方式与考核制度的抵触与矛盾,往往使传承型人才无所适从。
 
问:请您对中医药教育提提建议。
 
王庆其:我建议中医药教育建立多元化的人才体系标准,创造让科研型、临床型、中西医结合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不同类型人才有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给他们发挥不同作用的舞台。对于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两手抓,一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思维方法及文化素质,一手吸收现代科技的思维方法,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奠定基础。
 
无论继承与创新、传统和现代,都要始终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应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医学术体系的创新模式,使创新更接地气,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为有形的服务,真正达到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林晓斐)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