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皮肤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紫癜,皮肤紫斑 李今庸治疗验案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1-20
皮肤紫斑,或称“紫癜”。以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散在紫色斑块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现代教科书上记载紫斑的病因很多,如血热妄行、湿热下注、脾不统血、脾肾阳虚、瘀血阻滞、寒凝血脉等。笔者根据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今庸治疗本病的验案归纳整理,从而看出临床辨证施治的意义。
 
医案一
 
某男,6岁。1978年4月初诊。其父代诉:患儿素来体弱,周身皮肤经常散在出现青紫色斑块,尤以四肢为多见,斑块或大或小,不痛不痒,牙不出血。伴食欲不振,睡眠欠安。察见患儿精神倦怠。此乃心脾亏虚,治宜补益心脾,拟归脾汤党参8g,黄芪8g,白术(炒)8g,当归8g,炙甘草6g,茯苓8g,远志5g,酸枣仁8g,广木香3g,龙眼肉8g,大枣2枚(擘),生姜3片。4服,水煎服。
 
患儿服药后,皮肤紫斑消失,食欲好转,精神渐增。
 
本例患儿为素体虚弱,心脾不足。心虚则火不生土,脾虚则血失统摄、于是血溢脉外而停留皮肤之中,因而证见皮肤紫斑,并伴见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精神倦怠等症。归脾汤为补益心脾方。方取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补脾;心为脾母,故取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甘温酸苦补心火以生脾土,当归滋阴养血活血;木香顺气舒脾,且既可行血中之滞,又可助党参、黄芪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而血自归经。故本例患儿仅用药4剂而诸证悉除。
 
医案二
 
某女,41岁。1989年7月初诊。诉近1年来周身皮肤经常出现紫色斑块。经期常提前1周,经量多,潮时如崩。小腹坠痛,腰痛,但躺下后腰痛减轻,伴肢冷身凉,脉缓而尺弱。就诊时正值月经来潮,量多色暗,不能站立。此乃冲任不固,气虚下陷。治宜温冲暖胞,益气举陷,拟胶艾汤加味。
 
方药组成:熟地10g,当归10g,川芎8g,白芍10g,艾叶10g,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炙甘草8g,阿胶(烊)10g,3服,上药先以水煎前9味,数沸,去滓,内阿胶令溶化,温服。患者服上药1剂后,月经干净,皮肤紫斑减少,尽3服后,诸证悉退。
 
本例患者为冲寒宫冷,气虚下陷。冲寒宫冷,固摄无力,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留于肌肤,则见皮肤紫斑。冲任虚寒,则见腰痛,肢冷身凉,脉缓而尺弱。气虚下陷,血失统摄,下溢前阴,则见月经量多,甚至如崩,小腹坠痛等。方取四物汤合阿胶养血活血,取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举陷,取艾叶温暖冲任。药证相扣,故杯覆而病除。
 
医案三
 
某女,19岁,1991年10月初诊。诉近年来周身皮肤经常出现青紫色斑块,时少时多。月经10个月未自然来潮,其间曾经注射黄体酮来潮1次,但时间短,经量少。其后又未来潮,每稍受热即流鼻血,背部时常发胀,舌苔薄白,脉略涩。此乃肺经燥热,肃降失职,治宜润燥益肺。
 
药以自拟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20g,半夏10g,党参10g,粳米(炒)10g,大枣4枚(擘),生地10g,当归10g,赤芍10g,7服,水煎服。
 
半月后复诊,上药服至第7服时,月经来潮,经量中等,颜色正常,无任何不适感,5天后干净。尽7服后,皮肤紫斑、背胀均消失。现每天早晨起床后,胃院部微感胀满不适,纳差,食后腹胀,仍以前方加减出入。
 
麦门冬20g,法夏10g,党参10g,粳米10g(炒),炙甘草10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丹参10g,大枣4枚(擘)。7剂,以水煎服。
 
本例病人为燥热迫肺,肺气不降,而致心气不通,胞脉闭阻,故月经停闭恶血留内,溢于肌肤则皮肤出现青紫色斑块,脉涩;肺气上逆,血随气升,上溢肺窍,则鼻衄;肺气不行,滞于胸背、则背胀。方中重用麦门冬滋肺润燥,取半夏配麦冬、以降肺逆,取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取党参、炙甘草、粳米培土以生金。此案辨证准确,选方遣药丝丝入扣,效果很好。
 
医案四
 
某女,1991年9月初诊。诉肢体皮肤稍经撞击即出现青紫色斑块,历经数日难以消退,按压斑块时则有痛感,舌苔薄白,舌质略紫暗,余无所苦。此乃瘀血内停使然。治宜活血祛瘀,拟桃红四物汤加味。生地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8g,桃仁10g,红花10g,制乳、没各10g,制香附10g。3服,水煎服。
 
二诊时,紫斑渐消,数量减少,颜色变淡,按压时疼痛减轻。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服,诸证悉除。
 
按之不痛为虚,痛则为实。本例病人症状的最大特点是皮肤紫斑按压有疼痛的感觉,且舌质紫暗,瘀血内停之实证。所以方取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加制乳香、制没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增制香附行血分之气以助活血之势。药证相应,故仅服6剂而病愈。
 
按辨证施治不是中医的理论,而是属于中医方法论的范畴,是中医临证时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辨证施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准确地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然后依据中医基本理论综合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病机,针对病机立法、选方、遣药。在患病人群中,同一疾病虽大多症状相同,但因人而异,亦有不同之处。临床表现不同,表明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当各异。所以,辨证施治实质上是唯物辨证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如上述医案,西医诊断均为血小板减少。皮肤紫斑是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但在中医看来它们除有这一共性外,还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医案一有食欲不振,睡眠欠安,精神倦怠。医案二有月经过多,来时如崩,小腹坠痛等。医案三有闭经,流鼻血。医案四有紫斑压痛,舌质暗,有诸内,必形诸外。临床症状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表明它们的病理变化既有共同的一面——血液病变,也有不同的一面——或心脾两虚,或冲任不固、气虚下陷,或肺燥不降,或瘀血阻滞。正是注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时或补益心脾,或温冲暖胞、益气举陷,或润燥益肺,或活血通瘀。与此同时,也不忽视其共同的一面,这就是又在各病例处方中均加以养血活血药的道理所在。正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足见“辨证施治”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袁思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