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痤疮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陈彤云于痤疮的研究 辨证方药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2-04-26
全国名中医陈彤云多年来致力于痤疮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陈彤云早期专注于临床治疗慢性湿疹、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等,疗效显著;近期又潜心研究攻克寻常痤疮、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酒渣鼻)、激素皮炎、扁平疣等皮肤顽疾。
 
传承创新
 
1966年陈彤云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在皮外科跟随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老大夫学到了大量中医皮外科的治疗方法。
 
陈彤云在诊治疾病时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季节的协调统一,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联系,强调“没有内患不得外乱”。她认为,体表的病变必有内在的根源,皮科疾病应重视外治,但更不可忽视五脏六腑和气血阴阳的盈亏盛衰。她根据《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皆属于火”的理论,认为痤疮等颜面炎症性皮肤病多由热邪作祟;她受家父温病学派思想的影响,从整体观出发,认为气候的变暖使六淫之中热邪更多地侵袭人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肥甘厚味食物的摄入大大增加,致使人体内有积热,从而更易受到热邪的侵袭;社会变革的动荡,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易使精神紧张和压抑,按照中医五志皆可化火的理论,也使火热之邪成为颜面炎症性疾病的主要致病邪气。
 
典型医案
 
案一 肺胃热盛证
 
薛某,女性,25岁,初诊日期:1997年7月30日。颜面起疹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个月。查:前额、面颊、下颌部红色毛囊性丘疹,周围炎性红晕,部分有脓头,鼻头黑头粉刺,颜面脂溢。伴口干喜欢,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肺胃热盛型)痤疮。
 
治法:清肺胃热,解毒消导。
 
方药:桑白皮10g,炙杷叶10g,生栀子10g,黄芩10g,黄连6g,生槐花15g,苦参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野菊花15g,熟军10g,生侧柏10g,公英15g。
 
服上方7剂,无新发皮疹,原皮疹色暗淡,脓头消,口不渴,大便通,小便清。舌红苔白脉弦滑。患者月经来潮,量少色暗,原方去黄连、赤芍、公英,加当归6g,减熟军用量为6g,继服7剂。三诊时颜面脂溢明显减轻,皮疹部分消退,疹周炎性红晕消,一般情况可,舌红少苔脉弦。月经停,上方去生薏米、熟军,加花粉10g,清肺生津,玫瑰花10g,理气活血消斑。继服7剂后,颜面皮疹大部分消退,少许淡红丘疹、小结节,鼻头少许黑头粉刺,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白茅根、生槐花,加连翘10g,夏枯草15g,清热软坚散结,继服7剂,皮疹消退。
 
案二 脾湿内蕴证
 
张某,女性,27岁,1997年7月23日初诊。面部反复起、瘙痒3个月。查:前额淡红毛囊性丘疹,鼻部毛孔粗大,下颌淡白粉刺,颜面轻度脂溢。伴腹胀,轻度瘙痒,大便不爽,白带多。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辨证:(脾湿内蕴型)痤疮。
 
治则:健脾除湿止痒。
 
方药:生薏米30g,生扁豆10g,生白术10g,茯苓10g,萆薢10g,黄柏10g,枳壳10g,芡实10g,白鲜皮30g,厚朴10g,香附10g,苦参10g。方中用生薏米、生扁豆、生白术、茯苓、芡实,健脾利湿,黄柏、萆薢清热利湿,白鲜皮清热解毒,利湿止痒,厚朴、苦参清热燥湿,枳壳、香附理气。1周后二诊,皮疹无新发,腹胀症状减轻,痒消,大便仍黏滞,白带减少,颜面轻度脂溢,皮疹基本同前,舌淡红苔白,脉弦滑。上方去厚朴、枳壳,加丹皮10g,赤芍10g凉血消斑。继服7剂,皮疹部分消退,色转暗淡,腹部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白带正常,颜面脂溢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去芡实、白鲜皮,加连翘10g清热解毒散结,玫瑰花10g,凉血消斑。继服7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鼻头轻度脂溢,一般情况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服7剂皮疹消退。
 
案三 痰湿聚结证
 
尹某某,男性,23岁,1997年7月9日初诊。颜面反复起疹2年余,复发加重2个月。查:面颈、前胸、后肩背部红色毛囊性斑疹,上有脓头,部分为囊肿、结节,颜面重度脂溢,局部毛孔粗大。伴痒痛,口渴喜冷饮,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辨证:(痰湿聚结型)痤疮。
 
治则:清热祛痰,软坚散结。
 
方药:夏枯草15g,浙贝母15g,炒山甲6g,海藻10g,双花15g,连翘15g,公英30g,土茯苓15g,当归10g,赤芍15g,丹参15g,苦参15g,生石膏30g,生军5g。方中用夏枯草、浙贝母、炒山甲、海藻,祛痰软坚散结,生石膏、双花、连翘、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当归、赤芍、丹参活血消斑,苦参、土茯苓清热燥湿解毒,生军泻热通便。
 
二诊时,皮疹色暗红,脓头较多,舌红苔黄薄腻,脉滑。上方去炒山甲、海藻,加皂刺6g,僵蚕6g,消肿排脓散结。继服7剂后皮疹较前缓解,脓头减少,囊肿结节部分变软,疼痛减轻,一般情况可,大便同前,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滑。上方去生石膏,加夏枯草15g,羚羊粉0.6g(分冲)以加强软坚散结清热力量,继服7剂。服完7剂后,据症上方去生军,加生薏米30g,利湿,减少皮脂溢出,继服7剂。皮疹消退50%以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按陈彤云在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大体分为3型,一是肺胃热盛,二是脾湿内蕴,三是痰湿聚结。肺胃热盛者方中大量运用清肺胃热药,如桑白皮、炙杷叶、黄芩、黄连、栀子、双花、连翘等;脾湿内蕴者方中多用生薏米、生扁豆、茯苓、白术、芡实、萆薢、枳壳、黄柏等健脾除湿药;痰湿聚结者,多用活血软坚散结药味,如当归、海藻、玄参、贝母、夏枯草、大黄等。随症加减:痒重加白鲜皮、苦参;皮脂溢出多者加蛇舌草、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大便干加生军、瓜蒌;结节囊肿多者加鬼箭羽、三棱、莪术、连翘等;感染重者加公英、地丁、羚羊粉;女性月经不调加丹参、香附、坤草等。嘱患者服药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刘清 北京中医医院)
Tag标签: 痤疮(66)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