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健脾胃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脾藏智”考辨与诠释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8-24
“脾藏智”是中医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脾胃的生理功能在精神- 心理- 认知方面的具 体体现,属于 “七神”的研究内容 。“脾藏智”经 历代医家发明运用,在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和 临证方面均有一定影响,但始终未得到系统的整理 和研究。为此本文就 “脾藏智”的发展源流进行 梳理并就其理论展开初步讨论,希望能够充实脾藏 象理论系统的研究内容。

1 对 “智”的认识

1. 1 文字训诂

“智”是 “知”的后起字,古代文献里常与 “知”互通 。 《释名》谓 : “智,知也,无所不知 也 。 ” 《说文解字》曰 : “知者,词也 。 ” 《说文解 字注》曰 : “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说明 “智”有 “知道、聪明”之意,即 “认识、知道的 事物,可以脱口而出” 。

1. 2 诸子论 “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 “智”进行了广泛而 深入的探讨,使 “智”的概念由能力方面的 “才 智”扩展到了道德层面的 “智慧” ,并赋予其积极 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曰 : “知人者智,自 知者明 ” ; 《论语·宪问》提出 “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将 “智”作为君子所具有的基 本美德之一。智者具备了解他人的能力,具有良好 的社会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能够不被外界的纷扰 所迷惑。

《孟子·公孙丑上》 曰 : “学不厌,智也 ” ; “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指出后天学习可以增长智 慧,智者的特点是勤学不厌,因此能明辨是非。 《孟子·万章下》 曰 :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 ”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曰 : “惟 智者能以小事大” 。

《荀子·正名篇》 曰 :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 而有所合谓之智 ” ; 《荀子·荣辱篇》曰 : “志意致 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 也” ,论述了 “智” 在修身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 《管子 · 枢言》 曰 : “圣 智,器 也。 ” 说 明 “智”具有实用性,其前提是思虑,即 《管子·宙 合》所谓 : “虑不得不知,不得不知则昏” 。如果 能进一步做到 “既智且仁” ,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 成熟的人了。

如上所述,作为圣贤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无论 是在个人能力提升之小我方面,还是取天下而治之 大化方面 ,“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至西汉 时期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 “智”列 为儒家 “五常”之一,并与 “五行”相配,成为 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因其具有了五行属 性,又在中医学中得以应用,与五脏相联属,故作 为脾所主藏的神志之一。

2 “脾藏智”的发展源流

2. 1 《黄帝内经》论 “智” 《灵枢·本神》言 : “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隋代杨 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注曰 : “智,亦神之用也。 因虑所知,处物是非,谓之智也” ,说明 “智”与 心有关,由 “虑”而来。此处之 “虑”指思虑而 言,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脾……在志 为思 ” ; 《素问·本病论》曰 : “脾为谏议之官,智 周出焉” ,可见 《黄帝内经》中虽未明言 “脾藏 智” ,但隐含了 “智”与脾的某种相关性。

2. 2 《难经》首发 “脾藏智”之意 《难经·三十四难》最早提出了 “脾藏智”的 思想,曰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主也? 然: 脏者, 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直接呈现出脾与 “智”的关联性。

2. 3 《华氏中藏经》承 《难经》之旨 《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 之法》曰 :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 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 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 ”进一步将 “智”归入脾藏象理论体系之中。

2. 4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 “脾藏智”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 式》明确提出了 “脾藏智”一词,曰 “脾藏智属 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 肢” ; 益智子条下亦有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 也”的观点。其后关于 “脾藏智”思想的论述日 益清晰而丰富。

2. 5 明清医家对 “脾藏智”的认识 明代张世贤在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 中补充了 “五脏七神图” ,直观诠释了 “智为脾所 藏”的观点,见图 1。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五脏七神图 明代薛己 《保婴撮要·变蒸》言 : “至二百八 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经,脾藏意与智。 ”明 代陈嘉谟 《本草蒙筌·龙眼肉》曰 : “取肉入药, 因甘归脾 ,…… 《神农本草经》一名益智,裨益 脾之所藏 ( 脾藏智故云) 。 ”可以看出,明代时 “脾藏智”的提法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并 在之后被清代医家所接受。

清代张志聪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热病》在 注释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 不甚”时曰 : “风木之邪,贼伤中土,脾藏智而外 属四肢,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者,邪虽内入,尚在 于表里之间,脏正之气未伤也。 ”指出脾胃为外邪 所伤可引起神智改变。清代王琦 《医林指月·人 参》曰 : “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 藏智,……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 ”认为补脾 可有益智之用。清代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归脾 汤》认为 ,“心藏神,其用为思; 脾藏智,其出为 意; 是神智意思,火土合德者也。 ”强调了脾藏智 的重要性以及与心藏神的统一性 。 《清宫医案集 成·光绪朝医案》载吕用宾诊疗记录,曰 “脾藏 智,属土,为运化之枢,主肌肉,主四肢。脾虚故 食物难化,便溏,肢体困倦,腿胯酸痛。 ”清代郑 玉坛 《彤园妇科·神病门》将 “脾藏意与智”归 入 “神病总括”一节,反映出临床各科均比较重 视 “脾藏智”这一思想。

3 “脾藏智”理论初步探讨

3. 1 “脾藏智”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 古 籍 中 的 记 载,我 们 认 为,脾 藏 之 “智” ,为 “聪明、识敏、智慧”之义。脾藏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以生意与思,产生 人的智慧。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与 否,临床上小儿智力障碍、郁证、健忘、呆病和癫 狂等疾病从脾论治均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3. 2 “脾藏智”临床应用举隅

3. 2. 1 脾藏智,脾益则智长 首先,脾主一身之 气,统五脏之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类经·卷二十八》曰 : “脾藏意,神志未定,意 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 智周出焉。 ”只有后天充养正常 , “智”才能充分 体现,记忆力强,思路宽广而敏捷,注意力集中。 陈意所拟益智助考膏方就充分考虑到脾胃与智力的 关系,从 《素问·厥论 》“胃不和则精气竭”的思 想出发,将理气和胃作为膏滋处方的基本原则,认 为脾运胃行方能调补顺畅、益智助考 [1 ] 。 其次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 “五谷之津 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脾气 健旺则津液得布,清阳充脑则脑窍得养,意思敏捷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隋代杨 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注曰 : “智,亦神之用也。 因虑所知,处物是非,谓之智也” ,说明 “智”与 心有关,由 “虑”而来。此处之 “虑”指思虑而 言,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脾……在志 为思 ” ; 《素问·本病论》曰 : “脾为谏议之官,智 周出焉” ,可见 《黄帝内经》中虽未明言 “脾藏 智” ,但隐含了 “智”与脾的某种相关性。 2. 2 《难经》首发 “脾藏智”之意 《难经·三十四难》最早提出了 “脾藏智”的 思想,曰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主也? 然: 脏者, 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直接呈现出脾与 “智”的关联性。

2. 3 《华氏中藏经》承 《难经》之旨 《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 之法》曰 :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 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 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 ”进一步将 “智”归入脾藏象理论体系之中。

2. 4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 “脾藏智”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 式》明确提出了 “脾藏智”一词,曰 “脾藏智属 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 肢” ; 益智子条下亦有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 也”的观点。其后关于 “脾藏智”思想的论述日 益清晰而丰富。

2. 5 明清医家对 “脾藏智”的认识 明代张世贤在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 中补充了 “五脏七神图” ,直观诠释了 “智为脾所 藏”的观点,见图 1。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五脏七神图 明代薛己 《保婴撮要·变蒸》言 : “至二百八 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经,脾藏意与智。 ”明 代陈嘉谟 《本草蒙筌·龙眼肉》曰 : “取肉入药, 因甘归脾 ,…… 《神农本草经》一名益智,裨益 脾之所藏 ( 脾藏智故云) 。 ”可以看出,明代时 “脾藏智”的提法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并 在之后被清代医家所接受。

清代张志聪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热病》在 注释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 不甚”时曰 : “风木之邪,贼伤中土,脾藏智而外 属四肢,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者,邪虽内入,尚在 于表里之间,脏正之气未伤也。 ”指出脾胃为外邪 所伤可引起神智改变。清代王琦 《医林指月·人 参》曰 : “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 藏智,……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 ”认为补脾 可有益智之用。清代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归脾 汤》认为 ,“心藏神,其用为思; 脾藏智,其出为 意; 是神智意思,火土合德者也。 ”强调了脾藏智 的重要性以及与心藏神的统一性 。 《清宫医案集 成·光绪朝医案》载吕用宾诊疗记录,曰 “脾藏 智,属土,为运化之枢,主肌肉,主四肢。脾虚故 食物难化,便溏,肢体困倦,腿胯酸痛。 ”清代郑 玉坛 《彤园妇科·神病门》将 “脾藏意与智”归 入 “神病总括”一节,反映出临床各科均比较重 视 “脾藏智”这一思想。

3 “脾藏智”理论初步探讨

3. 1 “脾藏智”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 古 籍 中 的 记 载,我 们 认 为,脾 藏 之 “智” ,为 “聪明、识敏、智慧”之义。脾藏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以生意与思,产生 人的智慧。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与 否,临床上小儿智力障碍、郁证、健忘、呆病和癫 狂等疾病从脾论治均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3. 2 “脾藏智”临床应用举隅

3. 2. 1 脾藏智,脾益则智长 首先,脾主一身之 气,统五脏之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类经·卷二十八》曰 : “脾藏意,神志未定,意 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 智周出焉。 ”只有后天充养正常 , “智”才能充分 体现,记忆力强,思路宽广而敏捷,注意力集中。 陈意所拟益智助考膏方就充分考虑到脾胃与智力的 关系,从 《素问·厥论 》“胃不和则精气竭”的思 想出发,将理气和胃作为膏滋处方的基本原则,认 为脾运胃行方能调补顺畅、益智助考 [1 ] 。 其次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 “五谷之津 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脾气 健旺则津液得布,清阳充脑则脑窍得养,意思敏捷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隋代杨 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注曰 : “智,亦神之用也。 因虑所知,处物是非,谓之智也” ,说明 “智”与 心有关,由 “虑”而来。此处之 “虑”指思虑而 言,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脾……在志 为思 ” ; 《素问·本病论》曰 : “脾为谏议之官,智 周出焉” ,可见 《黄帝内经》中虽未明言 “脾藏 智” ,但隐含了 “智”与脾的某种相关性。

2. 2 《难经》首发 “脾藏智”之意 《难经·三十四难》最早提出了 “脾藏智”的 思想,曰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主也? 然: 脏者, 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直接呈现出脾与 “智”的关联性。

2. 3 《华氏中藏经》承 《难经》之旨 《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 之法》曰 :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 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 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 ”进一步将 “智”归入脾藏象理论体系之中。

2. 4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 “脾藏智”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 式》明确提出了 “脾藏智”一词,曰 “脾藏智属 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 肢” ; 益智子条下亦有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 也”的观点。其后关于 “脾藏智”思想的论述日 益清晰而丰富。

2. 5 明清医家对 “脾藏智”的认识 明代张世贤在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 中补充了 “五脏七神图” ,直观诠释了 “智为脾所 藏”的观点,见图 1。 《图注八十一难经·三十四难》五脏七神图 明代薛己 《保婴撮要·变蒸》言 : “至二百八 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经,脾藏意与智。 ”明 代陈嘉谟 《本草蒙筌·龙眼肉》曰 : “取肉入药, 因甘归脾 ,…… 《神农本草经》一名益智,裨益 脾之所藏 ( 脾藏智故云) 。 ”可以看出,明代时 “脾藏智”的提法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并 在之后被清代医家所接受。

清代张志聪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热病》在 注释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 不甚”时曰 : “风木之邪,贼伤中土,脾藏智而外 属四肢,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者,邪虽内入,尚在 于表里之间,脏正之气未伤也。 ”指出脾胃为外邪 所伤可引起神智改变。清代王琦 《医林指月·人 参》曰 : “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 藏智,……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 ”认为补脾 可有益智之用。清代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归脾 汤》认为 ,“心藏神,其用为思; 脾藏智,其出为 意; 是神智意思,火土合德者也。 ”强调了脾藏智 的重要性以及与心藏神的统一性 。 《清宫医案集 成·光绪朝医案》载吕用宾诊疗记录,曰 “脾藏 智,属土,为运化之枢,主肌肉,主四肢。脾虚故 食物难化,便溏,肢体困倦,腿胯酸痛。 ”清代郑 玉坛 《彤园妇科·神病门》将 “脾藏意与智”归 入 “神病总括”一节,反映出临床各科均比较重 视 “脾藏智”这一思想。

3 “脾藏智”理论初步探讨

3. 1 “脾藏智”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 古 籍 中 的 记 载,我 们 认 为,脾 藏 之 “智” ,为 “聪明、识敏、智慧”之义。脾藏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以生意与思,产生 人的智慧。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与 否,临床上小儿智力障碍、郁证、健忘、呆病和癫 狂等疾病从脾论治均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3. 2 “脾藏智”临床应用举隅

3. 2. 1 脾藏智,脾益则智长 首先,脾主一身之 气,统五脏之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类经·卷二十八》曰 : “脾藏意,神志未定,意 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 智周出焉。 ”只有后天充养正常 , “智”才能充分 体现,记忆力强,思路宽广而敏捷,注意力集中。 陈意所拟益智助考膏方就充分考虑到脾胃与智力的 关系,从 《素问·厥论 》“胃不和则精气竭”的思 想出发,将理气和胃作为膏滋处方的基本原则,认 为脾运胃行方能调补顺畅、益智助考 [1 ] 。 其次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 “五谷之津 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脾气 健旺则津液得布,清阳充脑则脑窍得养,意思敏捷而智力增长。刘晓岚 [2 ] 认为,脾与智具有特殊的 相关性,学习记忆能力为脾所主,故健脾可以益 智; 其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脾益智法能提 高老年性痴呆大鼠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水平,增 强海马 CAI 区 NT- 3 的表达,并可改善 AD 大鼠的 信息获得- 储存- 再现能力、联合型学习能力及长时 程记忆能力。

再次,血液为智力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脾主 统血,能保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并通过脾胃 之经络上养头目,因此,刺激脾胃二经之腧穴可起 到强脑增智的作用。于海波 [3 ] 研究发现,针刺三 阴交和足三里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认知功 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 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机制可能为减轻脾虚动 物模型大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及突触的损害,从而 促进大脑向正常方向发育。

3. 2 脾藏智,脾慢则智短

《素问·宣明五气》曰 : “脾虚……则五脏不 安” ,亦可表现为神智方面的病变 。《明史·方技》 中记载了名医倪维德的一则医案,曰 “周万户子 八岁,昏眊,不识饥饱寒暑,以土炭自塞其口。诊 之曰 : ‘此慢脾风也。脾藏智,脾慢则智短。 ’以 疏风助脾剂投之,即愈” 。说明脾虚则神智昏蒙, 认知和行为方式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使用补脾胃 的方法则会改善这种病变。田赟 [4 ] 研究发现,滋 补脾阴方药可能通过调节 SNK- SPAP 途径维持树突 棘的正常形态和结构,从而保护原代培养大鼠的海 马神经元,这种保护策略对于以进行性脑功能障碍 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孙铮 等 [5 ] 认为,滋补脾阴法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皮质线 粒体功能,从而调节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以达到提 高认知功能的目的。

3. 3 脾藏智,脾伤则智乱

《黄帝内经太素·阳明脉病》曰 : “阳明病甚, 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 屋,……邪盛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热盛于 身,故弃衣而走,……阳盛则使人不欲食,故妄 言。 ”说明脾胃之病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精神情志 与行为方式的改变 。《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 论》 曰 :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 也,……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 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则 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 张家睿 [6 ] 从气机升降角度论证了情志疾病从 脾胃论治的原因。第一,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 五脏气机之枢纽,升降气化正常则情志调达。第 二,脾主思,脾胃本身的病变能直接引起情志异 常。第三,脾升清阳、胃降浊阴可使脏腑神志安 宁。总之,脾胃位于人身之中州,既可以是传病于 他脏之因,又可作为他脏疾病所传之所。因此,调 理脾胃应为治疗情志疾病的根本,临床上论治抑郁 症与焦虑症应重视归经脾胃的药物。

除了药物之外,脾胃二经的经穴也有益智安神 的作用,临床可通过针灸取效 。 《百证赋》云: “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隐白与历兑分别 为脾胃二经之井穴 ,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 “所出为井” ,隐白又是 《千金要方》十三鬼穴之 一,为鬼垒,可统治一切癫狂病。尹绍锴等 [7 ] 临 床选用健脾宁神之隐白与调胃安神之厉兑合用,以 通调脾胃阴阳二经之气,在针刺治疗梦魇方面收效 良好。此外,三阴交和足三里等穴也有较好的治疗 癫狂的作用 [8 -9 ] 。

综上所述 ,“脾藏智”是脾所主 “运化” “统 血”等生理功能和 “意 ”“思”等情志活动的综合 体现,可归入 “脾- 神”的研究范畴,在认知科学 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该命题的确立可能带 动脾藏象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吕凌 王彩霞 于漫 秦微 马天驰 刘丽斯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