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之湿病,病情不同,各有特点,故立法处方各有不同。因此临证需熟知湿邪的致病特点,针对病因病机立法处方遣药。
•左振素治湿六法,选用的祛湿药物各有特点,但总体以健脾为纲,化湿为主,针对病位病性,选用不同的化湿方药。
湿之为病非常广泛,可及全身多脏器,涉及临床各科。不同部位之湿病,病情不同,各有特点,故立法处方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熟知湿邪的致病特点,针对病因病机立法处方遣药,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湿之为病,与脾有关,可及他脏。病位涉及表里及上、中、下三焦;疾病涉及内、外、皮肤、妇科,可谓致病广泛。若湿邪与风、寒、热、痰相合则为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证。所及病位不同则出现截然不同的病性、病证及病情。左振素治湿六法,选用的祛湿药物各有特点,但总体以健脾为纲,化湿为主,针对病位病性,选用不同的化湿方药。如湿阻中焦,内湿外湿同治,以藿香、苍术为主,重视调理气机,选厚朴、白豆蔻相配。水肿之证,重点在健脾益肾,行气利水。湿疹、痤疮,湿淫肌肤,治以健脾化湿,祛风止痒,化湿首选轻清走表之荆芥、防风、蒺藜、蝉衣,针对顽证合用虫类药物。湿蒙清窍,病位居上,选半夏、白术、天麻、菖蒲化痰祛湿开窍。湿浊下注之带下病,以参苓白术健脾化湿,重用萆薢、地肤子、蛇床子化下焦之湿,祛湿止痒。湿阻关节经络之痹证,化湿为主,兼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要,擅用威灵仙辛温善行之药,通行十二经。总之,临床诊疗中应谨记辨证论治,灵活变通。
现将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左振素治湿六法及临证方药运用整理如下。
1化湿和中,调理气机
本法适用于内外合邪,湿阻中焦的患者。左振素在临证中常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进行治疗,以藿香、苍术为主化内外之湿。
医案:患者刘某,女,36岁,2020年7月6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痛半月余,伴恶心呕吐,口干而不欲饮,身体困倦,纳差,大便黏滞,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患者既往体健。中医诊断:胃脘痛(内外合邪,湿阻中焦)。治则:芳香化湿,调气和中。方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g,苍术15g,佩兰12g,砂仁8g,陈皮12g,茯苓15g,白术12g,厚朴15g,白豆蔻10g,薏苡仁15g,半夏10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患者服用上方5剂而愈。
分析:患者外感湿邪,内伤湿滞,内外合邪,湿阻中焦,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消化系统病证。左振素以藿香正气散祛湿健脾和中。重用藿香、苍术祛外之湿邪,化内之湿滞。半夏、砂仁、陈皮、厚朴行气化湿;茯苓、白术、白豆蔻、薏苡仁、佩兰加强健脾化湿之力,全方共奏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2健脾补肾,利水消肿
本法适用于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之水肿或痰饮证。左振素以健脾补肾,益气利水为主治之。
医案:患者李某某,男,45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反复浮肿半年,加重1周。近半年反复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劳累后加重,未予重视。近1周水肿较前加重,遂来诊。刻下症见:双下肢水肿,身体困重,下肢重着,胸闷,乏力,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辅助检查:尿检示蛋白(++);血清白蛋白36g/L,肌酐、尿素氮正常。中医诊断:水肿(脾肾亏虚);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治法:健脾补肾,利水消肿。方以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15g,茯苓皮30g,白术15g,苍术12g,车前子30g(包煎),木香10g,熟地15g,黄芪30g,葫芦巴10g,生姜皮10g,桑白皮15g,厚朴10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水肿及尿蛋白消失,停药后再次尿蛋白阳性,遂继续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停用药物,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分析:本病例以四君子汤健脾,以熟地、葫芦巴补肾壮阳,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利水消肿,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消肿,苍术健脾燥湿,木香、厚朴行气宽中,厚朴兼有燥湿之功效,本病病位在脾肾,病久难愈,治疗疗程长,宜定期监测,防复发。
3健脾化湿,祛风止痒
本法适用于湿疹、痤疮等病证。此类患者多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浸淫于肌肤,出现皮肤症状。左振素临证注重祛风胜湿止痒,常予经验方祛湿消风饮治疗。
医案:患者张某,女,21岁,2021年5月6日初诊。患者反复皮疹伴瘙痒5个月。患者5个月前出现颈项部、肘部、腰腹部、臀部皮肤皮疹,伴瘙痒,抓甚局部流黏水,肘部、腰腹部皮肤厚如牛皮,部分结痂。曾于外院诊治,诊为湿疹,应用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自发病以来,无发热,饮食一般,眠差,二便尚调。舌质红,边有齿痕,苔白厚,脉细。中医诊断:湿疮(脾虚湿盛,湿淫肌肤)。治法:健脾化湿,清热祛风止痒。方用祛湿消风饮:防风15g,荆芥15g,绵萆薢15g,茯苓15g,苍术15g,土茯苓15g,地肤子15g,蒺藜15g,蛇皮5g,僵蚕12g,蝉蜕8g,乌梢蛇12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患者服用上方加减治疗约4个月,皮疹消退,目前未再复发。
分析:本病病位在肌肤,责之于脾,湿为主因。祛湿消风饮针对病在肌肤用绵萆薢、土茯苓、地肤子以清热祛湿;防风、荆芥、蒺藜、蛇皮、蝉衣祛风止痒;茯苓、苍术健脾化湿;顽症痼疾,当以虫类药搜风通络,故用僵蚕、乌梢蛇,此类疾病病久难愈,治疗宜足疗程。
4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本法常用于眩晕、头痛等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所致疾病。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左振素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医案:患者李某,男,56岁,2020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头晕2个月,加重2天。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测量血压正常,未予重视。近2天感头晕加重,遂来诊。自发病以来,头晕,无视物旋转,头重如裹,昏蒙不清,耳鸣,易困倦,饮食减少,舌苔白腻,脉濡滑。既往体健。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治法:健脾和胃,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g,苍术12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5g,橘红12g,瓜蒌15g,石菖蒲10g,竹茹10g,桂枝15g,白豆蔻10g,干姜10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患者服用上方12剂后症状全无。
分析:本病以痰湿为因,病位在清窍,责之于脾。方以半夏、白术、天麻化痰祛湿,橘红、瓜蒌、竹茹加强化痰湿作用,苍术、茯苓健脾化湿和中,石菖蒲化湿开窍,桂枝、白豆蔻、干姜温化痰湿。
5健脾益气,利湿止带
本法适用于脾虚湿盛、湿浊下注所致妇科带下病。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脉带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为带下病。
医案:患者成某,女,32岁,2020年7月2日初诊。患者白带增多3周。3周前月经过后出现白带量增多,质稠,色淡黄有异味,伴外阴瘙痒,阴部坠胀感,腰酸痛,神疲倦怠,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每日1~2次,舌淡,苔白厚,脉滑。中医诊断:带下病(脾虚湿盛,湿浊下注)。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止带,止痒。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5g,苍术15g,白术15g,陈皮15g,海螵蛸15g,薏苡仁30g,白豆蔻10g,土茯苓15g,萆薢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患者服用上方7剂后瘙痒减轻,经期停药6天,月经过后继续服用上方加减治疗14剂后,症状消失。
分析:本病病位在下焦,湿为之因,责之于脾,故以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健脾化湿,以薏苡仁、白豆蔻、土茯苓、海螵蛸化湿止带;以萆薢、地肤子、蛇床子祛下焦之湿并止痒;诸药配伍,脾盛湿化,湿祛带止,瘙痒自除。
6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本法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不通所致病证。患者感受风寒湿邪,邪气流注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发为痹证,其中湿邪偏盛为着痹。着痹治法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左振素常以经验方除湿蠲痹汤治疗。
医案:患者冯某,男,35岁,202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关节肿痛2个月。2个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双膝、右踝关节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双下肢时有麻木,无发热,无皮疹,纳可,睡眠不佳,二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查体:双膝关节轻度肿胀压痛,浮髌试验阳性。右踝关节轻度肿胀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风湿三项、ANA、HLA-B27均正常。双膝关节、右踝关节DR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痹病(风湿痹阻,经络不通)。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以除湿蠲痹汤加减:羌活15g,独活15g,防己10g,防风15g,杜仲15g,威灵仙15g,薏苡仁15g,苍术15g,茯苓15g,川芎15g,白芷12g,当归12g,天麻10g。上方水煎400ml,早晚温服,日1剂,药渣热敷肿痛关节20分钟。应用7剂后症状有减轻,继续应用15剂后仅右膝关节轻微疼痛,活动过多后加重,上方加减继续应用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遂停药,嘱患者3~6个月复查,不适随诊。
分析:本证为湿阻关节筋骨,经脉痹阻不通之痹证。痹证往往以风寒湿合而致病。此病人以湿为主,针对病因化湿选防己、薏苡仁、苍术、茯苓;羌活、独活、防风、杜仲、白芷祛风寒湿;威灵仙、天麻通经活络,尤以威灵仙辛温性猛,通行十二经络,非此不能达。川芎、当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王玲玲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梁洁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