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治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2-07-16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中风有不同的治法,或以正虚邪中立论,或以中风非风立论。叶天士阐明中风的发病机理是“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所致。《名医杂著》提出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是形成中风的病机。《医林改错》提出中风是由于元气亏损所致,提出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偏枯。陈宝贵认为中风之病机以风、火、痰、瘀、虚为主,治疗以祛风、平肝、豁痰、祛瘀、补益为主,临床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致使病机复杂,临证时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补益肝肾,开窍豁痰法

  对于中风病之肝肾阴亏,阴损及阳,虚风内动,肾气不能上荣,痰浊循心肾二经上泛闭阻窍络者,给予培补真元以固本,开窍豁痰以治标。临床症见舌强不语,肢体麻木弛软,偏废不用,口眼歪斜,舌淡脉虚。治宜补肝肾之阴为主,辅以助阳固本,豁痰治标,标本兼顾。

  何某,男,55岁。2003年5月10日初诊。脑动脉硬化多年,形体肥胖,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于3天前头晕加重,口唇麻木如蚁走,逐渐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清,右侧半身不遂,血压150/80毫米汞柱,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方用地黄饮子加减。处方: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石斛15克,肉苁蓉20克,巴戟天15克,菊花10克,石菖蒲20克,钩藤15克,远志5克,麦门冬20克,五味子10克,泽泻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5月20日二诊:连用前方10剂,口唇麻木及口眼歪斜明显好转,舌见软,语言较清,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尤以下肢明显好转,脉稍有力。遵前方继服。

  5月30日三诊:唇麻眼斜消失,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半身不遂明显好转,脉渐有力,继以上方辨证治疗半年余,获良效。

  此患者脑动脉硬化多年,平素经常头晕耳鸣,此为肾精不足,上扰清窍。形体肥胖易酿湿生痰。头晕后突然口唇麻木,逐渐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清,右半身不遂,此为肾虚痰浊阻塞脑窍而为。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为肾阴亏虚之征。方用熟地黄、石斛、肉苁蓉、麦门冬、五味子滋阴补肾,以益肾精。山茱萸、巴戟天补肾阳,以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并补以固本。菊花、石菖蒲、钩藤、远志祛风化痰,开窍醒神。泽泻利水渗湿补中有泻。丹参活血化瘀以通络。

  息风化痰,养血通络法

  由于五志过极,心火暴盛,使肝阳暴张,或聚湿生痰,风痰阻络蒙蔽清窍而致者,症见平素头晕目眩,或头痛面赤,风阳上亢,气滞血瘀,易突发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肢体拘急,骨节酸痛,甚则神志昏迷等。常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息风化痰,养血通络。

  李某,男,50岁,工人。2004年3月20日来诊。患高血压多年,平素头晕目眩,烦躁易怒。2天前因情志不遂,突发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继则右侧肢体不遂,瘫软不用。曾一度神志昏迷。患者面红易躁,形体肥胖,喜食膏脂厚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70/100毫米汞柱。查头颅CT示:左侧壳核出血。辨证为风阳挟痰火上扰清窍,走窜脑络所致。治以息风化痰,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麻10 克,钩藤15克,白僵蚕10克,地龙15克,菊花10克,牛膝10克,杜仲15克,石菖蒲30克,当归15克,桑寄生15克,黄芩10克,全蝎5克,石决明(先煎)30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西药给予降血压、降低颅内压、扩血管、抗凝、脑细胞保护剂等神经内科基础治疗。

  3月25日二诊:服药后症稍有改善,继服前方7剂。

  4月2日三诊: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均大有好转,右肢不遂渐能活动,血压已降至145/80毫米汞柱,复查头颅CT示:血肿已大部分吸收。继以息风豁痰为主,加活血通络之剂,守上方去白僵蚕、菊花、龙胆草,加鸡血藤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胆南星1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6日四诊:病情大减,右手已能握拳携物,独自行走,唯有感觉右侧肢体酸胀麻木,继以上方调治月余,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此病人高血压,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为肝阳上亢,因情志因素突发半身不遂伴有面红易躁,形体肥胖,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火上扰,壅于脑窍。方用天麻、钩藤、地龙、菊花平肝息风通络;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引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石菖蒲开窍化痰;白僵蚕息风止痉,化痰通络;石决明、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甘草调和诸药。当症状改善,血压下降后,肝火减轻,去清肝息风之药,加入鸡血藤、赤芍、川芎、胆南星等活血、化痰、通络之品,而加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使肢体活动得以恢复。

  益气活血通络法

  由于久病气虚或素体气虚无以行血而致血脉瘀阻,无以濡养筋脉者,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舌质暗淡或有齿痕,脉沉无力或细涩。常治以益气、活血、通络。

  张某,女,56岁。2003年4月20日初诊。2个月前夜半睡眠时先感右侧肢体不灵活,继而偏枯不用。曾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经治好转出院。至今右侧半身感觉及运动功能极差,患肢酸痛,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倦怠乏力,动则汗出,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舌质暗胖有齿痕,苔白而腻,脉沉迟。此乃阳气不足,气虚不能助血上升,瘀阻脑络。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红花10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石菖蒲30克,川芎10克,地龙15克,桃仁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鸡内金10克。水煎服,日1剂。

  初服5剂效不著,上方加党参15克继服10剂,瘫痪侧知觉及运动功能稍有好转,疼痛减轻。守上方加鸡血藤15克,秦艽15克以加强通络之用。服药20剂后,右手已能握筷,右足亦可拄杖慢步,舌强复常。继用原方,隔日1剂,连服2月余,基本治愈,生活能自理。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以化其瘀滞,则偏枯痿废者,自愈也。”指出瘀血阻滞经络每由气虚所致。因此大补元气以生血,即化其瘀滞之法。此患者患病已2月,由虚致瘀,因此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以免伤正。配以当归养血活血,有祛瘀而不伤正之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患者苔白腻,纳呆食少为脾虚有痰,胃虚有滞,加石菖蒲、半夏、茯苓、鸡内金醒脾化痰,消食和胃。

  补阳还五汤为临床上治疗多种中风、偏枯属气虚血瘀者之良方,随证加减,其效更著。如兼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明显者,加牵正散以祛风除痰,镇痉通络;兼肢体疼痛者,加丹参、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若上肢偏废为主者,加桑枝、姜活等祛风逐邪;若瘫痪日久,应酌加全蝎、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邪,破瘀活血。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