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女,29岁。2008年11月27日初诊,主诉经常头晕已5 年余, 加重1 周,倦怠无力,活动后甚,纳呆, 腰膝酸软,口唇苍白,指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压90/60 mmHg,血常规:Hb 59g/L,多次于外院治疗并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上述症状反复五年余。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眩晕(血虚夹风)。治法以补肾养血,祛风平眩,中药自拟理虚止眩方加减,药物有:熟地 20g,川芎 10g,白芍15g,当归10g,生地15g,首乌10g,阿胶10g,防风10g,天麻 10g,用药过程中根据症状变化加减,每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早晚服用。嘱患者定期来门诊复查并坚持1月,按上述中药治疗,服药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复查血常规Hb 90g/L。 【组成】 熟地 20g,川芎 10g,白芍15g,当归10g,生地15g,首乌10g,阿胶10g,防风10g,天麻 10g 【功效】 补肾养血,祛风平眩。 【主治】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或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腰膝疲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组方原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1)贫血的表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症状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2)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3)小儿可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须的元素。当体内铁储备耗竭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缺铁性贫血(IDA)。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都是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以儿童和女性人群尤其是妊娠妇女的发病率最高。缺铁性贫血属中医“眩晕”、“虚劳”、“心悸”、“不寐”等范畴。 【加减运用】 若见气虚者,加人参15g、黄芪15g;血虚有热者,加栀子10g、丹皮10g;血虚有寒者,加肉桂5g、吴茱萸5g温通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