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鼻窦炎类似于中医学的“鼻渊”、“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但不完全等同。它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鼻-鼻窦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仅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即高达16%且仍呈增长的趋势[1]。国内有关报道其发病率在12%-14%。
中医历代医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西医学者们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鼻-鼻窦炎的形成机制作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导师跟师中医五官科著名专家熊大经教授,在继承其中医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内外双毒互结”在鼻-鼻窦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主要观点阐述如下。
01
从中医理论来理解“内外双毒”
中医学认为,鼻为清窍,贵通恶滞,喜清恶浊,一旦清窍闭塞则易致鼻病。如《医学入门·卷四·鼻》曰:“鼻窍乃清气出入之道。”《医林绳墨·卷七·鼻》:“鼻者肺之清窍也,鼻喜清而恶浊,盖浊气走于下,清气升于上,然清浊不分则窍隙有所闭焉,为痈、为痔、为衄、为涕,诸症之所由也。”因此鼻窍以通为用,鼻又为多气多血之窍,鼻窦与鼻腔都必须保持清气流畅,多气多血鼻窍才清利通畅。鼻窍的通畅包含解剖与生理学两方面的因素。鼻窍必须保持解剖通畅,否则清气不能出入。同时鼻窍还必须保持生理学的通畅,包括气血的通畅。鼻窍通畅则其生理功能才能正常。所以不管是何种邪气,一旦造成鼻窍的闭塞则易致鼻病。正如郭兆刚[2]所言,鼻渊“始于邪,成于热,酿脓涕,久致虚,兼痰瘀”,病变的中心环节是病邪伏于窦腔深处,灼腐化脓。而导致鼻窍闭塞之邪不外乎外侵之邪和内生之邪,我们将之归为“内外双毒”。
鼻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外邪(风、火、热、寒外邪)入侵诱发,我们将之称为“外毒”。外毒入侵,入里化热,灼津为痰,血停为瘀,郁于胆经或阻于脾胃,我们将之称为“内毒”。内外双毒循经上犯鼻窍,鼻窍不通,双毒相互搏结,化腐成脓,而发为鼻渊;虚证多因久病失养或饮食不节,导致肺、脾脏气虚损,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津停为饮、为痰,血停为瘀,此为“内毒”。内毒滞留鼻窍,鼻窍不通,浊邪不能清除而致鼻渊的发生。加之内毒久羁,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则卫外不足,更增加了外毒入侵的机会,这样内外双毒相互搏结以致病情缠绵难愈。由此可见不管虚证还是实证均有内毒外毒的影响,一旦双毒留滞鼻窍,影响了其解剖通畅和气血的通畅,鼻窍之窍隙闭塞,正常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而形成鼻渊。
我们还可将鼻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3]认为,急性鼻渊多由外感风热或感寒化热、邪热内蕴等所致;这是外毒导致内毒生成的表现。如果外毒入侵,邪正交争,鼻窍之玄府失于开阖而闭塞,气、血、津、液沟通内外之通道闭锁,而致内毒形成,痰浊、水湿、血瘀内停、壅滞于鼻窍,黏膜肿胀,窦窍受阻,且郁而化热,熏灼黏膜,煎熬津液,化腐为脓,集聚日久,或正气托毒,或满而外溢,表现为脓液量多或不多,质稠,色多为黄,偶可见色白者,此为急性鼻渊。《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手册》[4]认为慢性鼻窦炎是由“邪热蕴肺,稽留不去”,“湿热稽留,痹阻鼻窦脉络”,“邪毒滞留,瘀阻鼻窦气血”,“肺脾气虚,邪滞窦窍”,“肝肾阴虚,虚火灼蚀”所致。若本身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则局部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郁而为毒,此为内毒。内毒导致双窍闭塞,黏膜失养,失于固摄,无力抗邪,易导致外毒入侵,双毒留滞,相互搏结,病程迁延,则为慢性鼻渊。所以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总不离邪,既有外感之邪又有内生之邪,即内外双毒。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为因,形成恶性循环,难解难分。内外之毒相互搏结,留滞鼻窍,发为鼻渊。
02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内外双毒”
现代医学认为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特别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异常导致鼻腔鼻窦引流不畅,影响鼻腔鼻窦黏膜的结构与代谢功能,窦腔内乏氧,NO浓度升高。此时若出现身体抵抗力下降,则细菌、病毒、真菌等得以定植入侵。诱导局部化学炎症因子等产生,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嗜酸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产生化脓性炎症等一系列反应。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鼻窦炎发病机理。我们将细菌病毒等外界致病物质称之为“外毒”,而由之诱导的机体炎症因子、炎症细胞等我们将之称之为“内毒”。由于各种原因,外毒入侵后,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浸润,从而产生相应的各种炎症因子(内毒),发生各种炎症反应。各种坏死物和新生物停聚于鼻腔和鼻窦,堵塞窦口,或者长期刺激鼻内黏膜,形成息肉,或者破坏黏膜和骨质,造成各种并发症。
目前在鼻窦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注意到了变态反应与鼻窦炎发生有密切的关系。Melen等[5]报道慢性鼻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平均窦口直径仅为0.89 mm,远低于正常值(平均2.51 mm)。而鼻变态反应所引起的鼻黏膜肿胀与OMC阻塞密切相关[6]。IgE介导的高变应性在CS患者中常见[7]。我们将各种变态反应细胞及介质称之为“内毒”。这种鼻部的变态反应使鼻部黏膜血管扩张、充血,造成OMC解剖结构异常。鼻窦黏膜纤毛的活动受到重要影响,鼻窦内分泌物难以自行排出,这种OMC的阻塞和引流障碍增加了外界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有变应性素质的人对细菌性感染可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8]。所以从现代医学变态反应的角度我们认为“内毒”增加了“外毒”感染的机会。
由此可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同样可以用内外双毒理论来解释鼻-鼻窦炎的发生发展。
03
总 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用“内外双毒”观点总结了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我们将中医学中的外感之邪和现代医学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外界致病物质统称为“外毒”。将中医内生之邪和现代医学中的体内内环境中与鼻窦炎发生发展相关的各种细胞和各种炎症介质等统称为“内毒”。“内外双毒互结”是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机理。以上理论,给我们对鼻-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应从“解双毒”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解除“内外双毒”的相互交结。临床上中医和西医的各种方法均可以采用,只要解除“双毒互结”的恶性循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