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研究获重要进展
1999年9月1日星期三
氨基酸含量变化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 老年痴呆 氨基酸 含量变化
日前,由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老年期痴呆血浆、脑脊液中多种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获得重要成果。本项研究开创了新的实验方法学,得出重要结论: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通路;晚期阿尔茨海默型痴呆(DAT)存在严重氨基酸代谢障碍,脑脊液,血浆中氨基酸的测定具有重的临床应用价值。
老年期痴呆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项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新的生化试剂和方法,应用氨基酸反相分离柱和线性梯度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对不同类型、不同病期、不同程度的老年期痴呆患者47例,正常老年人21例的血浆和脑脊液中17种氨基酸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晚期DAT脑脊液中16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晚期DAT存在严重氨基酸代谢障碍;血管性痴呆、DAT血浆中两种主要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升高,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在痴呆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损害机制,可能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参与了DAT的致病过程,在疾病早期、进展期表现氨基酸的兴奋毒性作用,晚期表现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全面降低,从而,揭示了不同病期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的规律,阐明了脑脊液与血液中多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还证明了兴奋性氨基酸在不同类型老年期痴呆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老年期痴呆不同病期氨基酸代谢障碍的规律及其机理等。
校对:张剑 199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