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老年性痴呆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老年性痴呆临床研究的第一步——诊断

老年性痴呆临床研究的第一步——诊断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年第1期第33卷 论著

作者:张振馨

单位:张振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数十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口出生率,使老年群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老年病的防治日益紧迫。近年来,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的老年期痴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全球性研究的热点。我国专业工作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也十分关注。AD的研究已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专业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开始形成跨学科的系统研究的规模。

  一、摸清AD真实的分布

  为了保证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足有成效的目的,第一步要摸清AD在我国不同群中的真实的分布幅度、广度以及时间趋势。进一步了解AD对我国老年已经造成的危害和老百姓对该病的认识,为开展群防群治作准备。在过去20年间我国不同地区进行了许多AD的调查,但AD患病率差异很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调查员和调查方法的差异。要获得有代表性的结果仍有待努力[1-3]

  二、正确诊断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正确的诊断是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群调查的前提。AD的诊断缺少客观的指标,通常有赖于临床表现和心理量表的测定,结合病程演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又参考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而诊断[4,5]。因此,影响诊断的因素较多,诊断的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度,首先要提高各级医务员对AD的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忽视的整体观念。例如病因脑血管病就诊时,忽视其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在认知检查中误把筛查量表分界值当作诊断痴呆的标准。此外,医生对不同种类量表的作用、价值、局限性以及影响测验结果的因素等认识不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首先要熟悉诊断标准,熟练应用现有的筛查和诊断工具,掌握诊断方法。近年来国外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涌现了不少测试量表。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和中国老的文化背景加以选择、调整。

  同时,我们必须避免忽视病史和体检的倾向。必须从病及其家属中采集详细的病史,不能机械地根据量表检查结果给以诊断。熟悉AD和其他各种痴呆的临床表现,特别是AD的早期表现,在认知、功能、精神和行为障碍方面追查线索,不要满足于某些疾病后(如脑卒中)患者的表现,忽视在那些疾病前早已存在的认知和能力的下降。仔细地体格检查,有助于摒除内科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如果发现不能用AD解释的体征必须寻找其他原因,直至获得满意的答案。另一方面必须鉴别AD和正常老的记忆障碍,避免诊断的泛化。

  三、早期诊断

  对痴呆病和一些有认知障碍,但不足以诊断为痴呆的病进行随访,观察其病情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使我们对该病的自然史有一全面了解。如果在6个月内认知障碍出现可以证实的恶化,则有利于明确诊断。群调查中发现的高危病的随访尤其需要注意病情发展,这是实现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资料库,对患者从表现非痴呆认知障碍开始进行终身监护,是重要的措施[6,7]。进行各级医护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社区医护员,举办学习班,病例讨论会,"痴呆" 课题研讨会,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提高专业队伍的诊断水平,实现群防群治的基础。提高医务员的素质也是正确的诊断和早期诊断的重要保证。寻找痴呆的生物学标记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但是道路漫长而崎岖。目前国外比较成熟而有价值的检查是ApoE基因型的鉴定[8]。国内众多报道的结果差异甚大,有待诊断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四、早期就诊

  在我们入户调查中发现很多痴呆病的家属并不认为痴呆是一种疾病,认为痴呆是正常衰老的过程,不需要去医院,也不需要治疗。中国老百姓常把老称之为“老小孩”,实际上是生动地描述了痴呆病的行为障碍和正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早期诊断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患者的早期就诊率。只有加强卫生普及教育、打破旧观念、提高全民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早期就诊和早期诊断。只有早期诊断才能在临床上发现轻度认知障碍的病,在病情处于可逆状态下进行积极治疗,延缓病程的进展,争取时间等待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张振馨,洪霞,李辉,等.北京城乡55岁或以上居民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测试结果的分布特征.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 32:149-153.

  [2]张明园,瞿光亚,王征宇,等. 痴呆和Alzheimer病的患病率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90,70:424.

  [3]李格,沈渔,陈昌惠,等. 老年痴呆简易测试方法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8,2:13.

  [4]Mckhann G, Drachman D, Folstein M, et 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1984,34: 939-944.

  [5]Kaye JA. Diagnostic challenges in dementia. Neurology,1998,51 Suppl 1: S45-S52.

  [6]Buckholtz N.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consortium to establish a registr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1997,49 Suppl 3:S1.

  [7]Heyman A, Fillenbaum GG. Overview: clinical sites, case material, and special studies. Neurology, 1997, 49 Suppl 3:S2-S6.

  [8]Farrer LA, Gcuooles LA, Haines JL, et al. Effects of age, sex, and ethnicit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 and Alzheimer disease. J Am Med Associ, 1997,278:1349-1355.

收稿日期:1999-11-30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老年性痴呆患者鞘内IgG合成率
焦点新闻
·以急性脊髓病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告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2例报告
·腋下Paget病伴副乳腺癌一例
·发作性睡病35例临床分析
·发作性睡病3例报告
·发作性睡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