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
肿瘤防治杂志 2000年第6期第17卷 技术革新与经验交流
作者:李光耀 高冬梅 葛芙蓉 王景霞 张瑾
单位:李光耀 高冬梅 葛芙蓉 王景霞 张瑾(聊城市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关键词:白血病;心脏;解剖结构;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R733.7;R73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6-0649-01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对50例白血病患者的心脏改变进行了检测,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白血病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14~67岁,诊断均符合白血病分类分型诊断标准[1]。本组病例主要观察其心脏损害的动态改变,于入院时及CR期(或出院时)分别进行UCG检测。本组发病后7~721 d入院,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9例。另选同期健康查体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36岁,均无心脏病史。
1.2 方法
应用HP-77020AC型UCG显像仪,探头频率2.5 MHz。取左侧卧位,于左室长轴切面二维超声(2DE)测左房(LA)、右室(RV)、左室(LV)内径、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LVPW)厚度。观察瓣膜的形态和功能,心肌及心包的回声、厚度及动度,以及有无心包积液。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U检验。
1.3 结果
1.3.1 心肌回声改变 观察组41例有不同程度回声改变,呈斑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回声增强,19例心肌增厚,45例心肌动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强。CR后动度基本恢复正常,仍有24例呈细小斑点状回声,1例心肌偏厚。
1.3.2 瓣膜及乳头肌改变 观察组治疗前瓣膜及乳头肌增厚,回声增强,至关闭时留有缝隙,瓣膜返流,CR期返流减少。对照组返流少见,且为生理性返流。
1.3.3 心包改变 观察组心包受损25例,动度减弱16例,回声增强25例,呈不均匀的补丁样分布,心包积液21例,CR后积液吸收,仍有16例回声偏强,8例动度偏弱。
1.3.4 房室腔径改变 观察组左房扩大26例,左室扩大22例,右室11例达正常值上限,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与CR后相比差异显著,CR后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2 讨论
白血病患者本身多伴有较严重的贫血,致心肌缺血缺氧,代谢异常,能量缺乏,心肌变性,甚至坏死,白血病细胞浸润心肌,致心肌细胞出血、渗出水肿,故心肌增厚,呈斑点状回声,心脏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故左房、左室扩大[2],而右室未超过正常值说明无肺动脉高压,房室腔径呈扩张性肥厚改变,随着病情的好转,CR后动度、厚度及房室基本恢复正常,仍有部分患者心肌呈细小斑点状回声增强,白血病细胞浸润瓣膜,至瓣膜钙化、增粗、变厚,可能与心肌间质水肿出血有关,呈动态改变,治疗前关闭不全,CR后仍少数返流不能消失,说明心肌形态上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白血病细胞浸润心包,与心肌改变一致,可能与心包渗出、出血有关,治疗后瘢痕形成。
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改变的原因是:①白血病细胞浸润;②中重度贫血;③蒽环类药物的毒性。首先以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白血病细胞浸润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特别是幼稚细胞绝对值有关,幼稚细胞数高,心脏超声改变明显,说明心脏损害严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明显,是因为白细胞数高,幼稚细胞数高,病史长,白血病细胞长期浸润心脏。其次是严重贫血,主要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功能指标改变。当白血病患者反复诱导不能缓解,加之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特别是柔红霉素累计剂量达到500~750 mg/m2时,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3,4]。患者有心脏浸润者,CR率较低,故心脏超声异常与预后有关。CR后仍有心脏结构异常,该类患者易复发,心脏是否为白血病“庇护所”及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25.
[2] 郭维琼,曾爱萍,黄承,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测重度贫血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6,7:339-340.
[3] 张茂宏.实用血液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7-312.
[4] Krischer JP,Epstein S, Cuthberbon DD, et al. Clinical cardiotoxicity following antracycline treatment for childhood cancer[J].J Clin Oncol, 1997,15:1544-1552.
收稿日期:2000-05-10 修回日期:200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