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现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第34卷 专家笔谈
作者:蔡学杰 夏瑞祥 汪惠园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合肥 230022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药物疗法;白血病;非淋巴细胞;急性;药物疗法;抗肿瘤;多剂联用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3.7; R979.19
自从Skipper细胞增殖动力学理论应用于肿瘤治疗以来,急性白血病(AL)的治疗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不少病人经过化疗获得了长期生存,临床治愈的AL患者亦正逐年增多。化疗仍然是目前治疗AL最基本而必不可少的手段,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率(CRR)现已达70%~85%,其中60岁以下者可达80%~90%,而60岁以上者仅为35%~55%〔1〕;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CRR比ALL低,为55%~75%〔2〕。
虽然AL的CRR已超过50%,但长期生存的患者在全部病人的总数中所占比例还很小。王小钦、林果为最近对上海市1984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10年间29家医院共2 864例住院确诊的初发AL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待发表),发现AL完全缓解(CR)后总的复发率是54%,且确诊后2年内为复发的危险时期,占所有复发总数的83.5%,对1379例AL患者进行随访,生存期达5年以上者有150人,占总随访病人的18.8%。其中ANLL生存达5年以上者占ANLL总病人数的13.3%,ALL为27.8%。鉴于A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加上每个患者个体间的差异,以致不同的细胞类型或同一细胞类型的不同个体之间,治疗结果会不同,因而对每一个AL患者,设计出合理的个体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对AL的治疗现状介绍如下。
1 ANLL的治疗
1.1 诱导缓解 目的是尽快杀灭病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恢复正常造血,希望迅速获得CR。
从199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血液学年会(ISH)和欧洲血液学年会(ESH)及1998年12月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发表的资料来看〔3,4〕,ANLL的诱导缓解方案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DA3+7联合化疗方案,即柔红霉素(DNR)每天45 mg·m-2,静脉注射,连用3天,阿糖胞苷(Ara-C) 每天100 mg·m-2,持续静脉注射,共7天。约50%~75%的病人获CR。国内除DA方案外,亦较常用三尖杉酯碱(H)加上Ara-c(HA)方案,疗效与DA相近。
蒽环类药物包括DNR,米托蒽醌(Mito)、阿克拉霉素(Acla)、阿霉素(Adr)、表阿霉素(EPI)和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几个前瞻性的随机试验〔4〕比较了IDA与DNR的疗效〔5〕,发现IDA优于DNR,这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关于IDA的剂量,国外主张每天12~13 mg·m-2,国内惯用每天8 mg·m-2。但IDA+Ara-C3+7治疗的总生存率(OS)是否优于DA3+7尚无定论,有待长期观察。
Mito与DNR相比,CRR相近,唯髓外毒性反应相对轻,Adr在年轻病人中CRR高于DNR,且Mito与Adr治疗后,白血病细胞耐药发生率较低,胺苯吖啶(AMSA)与DNR 50 mg·m-2相比,同时合用Ara-c及硫唑嘌呤(6-TG),1疗程CRR较高,OS长。DA+足叶乙苷(VP16),CRR差异不大,但可延长无病生存期(DFS)。
在DA3+7方案中,Ara-C剂量是血液病医生关注的问题。曾有人比较了中剂量Ara-C剂量(ID-Ara-C 500 mg·m-2)、大剂量(HD-Ara-c 3000mg·m-2,q 12 h×3~5天)及标准剂量(每天75~100mg·m-2)+DNR疗效,结果三组CRR无明显差异,大剂量组在年轻病人中似能延长缓解期和提高OS,但毒性反应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4〕。这些结果显示,对初治原发ANLL的诱导缓解治疗,大剂量Ara-C取代标准普通剂量Ara-C并无益处。
ANLL诱导缓解对初治病例极为重要,要求于第1个疗程即获CR,因凡第1个疗程获CR者,CR期长,DFS长。
1.2 缓解后治疗 目的是杀灭体内残余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生存期,争取治愈。
1.2.1 巩固和强化治疗 大部分研究显示,提高缓解后治疗强度能改善预后。目前国内常用传统的巩固治疗,即当病人获CR后,以原诱导缓解方案进行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以后以不同的方案行强化治疗,一般第1年每月1次,第2、3年,每2或3个月1次。一般5年DFS约20%~30%,不甚满意。不少作者报道,采用以HD-Ara-C为主的方案做缓解后巩固和强化治疗,5年DFS为30%~55%,优于传统的缓解后治疗。美国癌肿及白血病研究协作组B(CALGB)将大宗ANLL CR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3种剂量Ara-C 4疗程巩固治疗:每天100 mg·m-2、每天400 mg·m-2(×5 天)和每天3.0 g·m-2 (q 12 h,第1、第3、第5天进行),然后再以DA方案4疗程,结果显示,100 mg组DFS为21%,400 mg组为25%,3.0 g组为39%,高剂量组在60岁以上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在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的病例中〔如t(8;21),inv(15)〕,剂量越大,疗效越好;而高危组,三组剂量均示不佳。美国东部癌症研究协作组(ECOG)将一组予Acla+6-TG维持治疗,另一组予Ara-C 3.0 g·m-2,静脉注射,q 12 h×12次,随后予AMSA每天100 mg·m-2×3天,4年DFS为27%,维持治疗组仅为16%;另一项研究发现HD-Ara-C+DNR作缓解后早期强化治疗,年龄<45岁者5年DFS为58%,而年龄>60岁者仅18%。近年来实验证明,Ara-C对白血病细胞有一个剂量反应阶梯曲线,这在药代动力学上为HD-Ara-C应用提供了依据,故文献〔4〕中多推荐用高剂量Ara-C为ANLL缓解后治疗的首选方案。
1.2.2 维持治疗 据文献〔4〕报道,CR患者用Ara-C 70 mg·m-2,sc, q 12 h+6-TG 100 mg·m-2口服,×5天,每月1次为1疗程,共8疗程,随后予COA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Ara-C和强的松)4疗程,结果维持缓解似有所延长,但OS无明显改善。一般认为,CR后无条件行巩固和强化治疗者,维持治疗比不治疗者缓解期长,已进行过巩固和强化治疗者,维持治疗并不能提高疗效。
1.2.3 ANLL首次CR后强化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和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的选择 几项研究比较了HD-Ara-C强化巩固治疗、Auto-BMT和Allo-BMT的疗效,结果显示:Auto-BMT的4年DFS为50%,与Allo-BMT相似,而强化巩固治疗组仅为30%,但这3个治疗组的4年OS相近(Allo-BMT组为59%,Auto-BMT组为56%,化疗组为46%),由于Auto-BMT组复发率高,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与强化巩固治疗组的4年DFS和OS无明显差异或稍优,而Allo-BMT具有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且复发率低,但治疗相关死亡率较Auto-BMT和化疗组均明显增高〔4〕。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的治疗〔5~7〕
APL为ANLL的一特殊亚型,是唯一一个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有诱导分化效应的恶性肿瘤。单用ATRA每天45 mg·m-2口服,CRR达90%。多数APL为t(15;17),有PML/RARs融合基因,对ATRA敏感,少数变异如t(11;17)(q23;q21)和PLZF/RARα融合基因者,对ATRA和化疗均不敏感。从10多年来文献结果来看,APL诱导治疗以ATRA+化疗为标准方案,化疗药物似乎蒽环类单独应用更好些。缓解后治疗可采用联合化疗+ATRA交替,化疗方案可采用蒽环类+Ara-C×2疗程;蒽环类+Ara-C,后接HD-Ara-C;或IDA+ID-Ara-C,后接Mito+VP16+Ara-C+6-TG。
最近,砷剂被引入APL的治疗,多用于ATRA治疗无效,或经ATRA治疗和化疗后复发的病人。体外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砷对APL细胞系B4细胞有双向效应:高浓度(1 μmol·L-1)时,诱导细胞呈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低浓度(0.1 μmol·L-1)时,诱导细胞分化;在0.5 μmol·L-1时,一些细胞出现凋亡,另一些则出现分化。临床实践证明,三氧化二砷每天10 mg静脉滴注,28天为1疗程,对APC确实有效。副作用为1/4患者有肝功能不全,如轻度SGPT升高。
3 ALL的治疗〔1〕
3.1 诱导缓解 成人ALL目前常用DVP方案〔DNR 45 mg·m-2.d-1,第1、2、3、15、16、17天静注,长春新碱(VCR)1.4 mg·m-2静注,每周1次共4次,Pred 1 mg·kg-1.天-1口服,4周〕,亦有在DVP方案基础上加环磷酰胺(CY)500~1000 mg,1或2次,或门冬酰胺酶(ASP)5 000~10 000 U静注共7~10次,或加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1.5~8 g,24 h持续滴注,完毕后24 h以四氢叶酸钙解救,剂量为MTX的1%~100%。近年来,有人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提示预后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年龄(<或>60岁),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或>30×109.L-1),纵隔肿块,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关不良因素如形态学属L3型、细胞免疫表型(成熟B和混和性)、细胞遗传学Ph染色体等。有研究显示 HD-Ara-C加上其它药物(如VCR、ASP、Pred)对高危组ALL CRR为49%。但从目前的治疗来看HD-Ara-C未能明显提高CRR。
3.2 巩固治疗 基本上在原诱导缓解方案上加Ara-C或ID-MTX或HD-MTX,亦有人加用Mito、VP16及鬼臼噻吩苷(VM26)等。
3.3 维持治疗 成人ALL在CR后必需强调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维持治疗常用6-硫基嘌呤(6-MP)每天100 mg和MTX 15 mg,每周2次,要求持续3年以上。另有人加上卡氮芥(BCNU)每天100 mg·m-2静脉滴注,每月连用2天。
3.4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 主要采用鞘内注射(IT)MTX 10 mg或Ara-C 25 mg,为减少药物反应,可同时加用地塞米松5 mg。IT常于CR后尽早进行,有主张CR后10天内做。预防亦可用头颅照射(XRT),总剂量24~30 cGy,每次1.0cGy,分次照射,亦有IT与XRT并用的。
3.5 成人ALL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与监测 常用RT-PCR方法。在病人ALL B-淋巴细胞系列中BCR-ABL的检出率可达50%,其中70%~75%表达P190融合蛋白,25%~30%表达P210蛋白,前者复发率高于后者。t(4;11)(q 21;q 23)产生MLL/AF4融合基因,与BCR-ABL相似,均为预后不良的标志。这些融合基因的检出,对选择大剂量化疗或早期CR后即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指导意义。对于无染色体易位的ALL,可将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和T细胞受体基因作为克隆性标志,对微小残留病(MRD)进行检测,可预测是否将要复发或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4 初发难治或复发AL的治疗〔1,5〕
对常规化疗方案没有反应或用联合化疗2疗程仍不能达CR,称之为难治性AL。获CR而复发的病人和难治性AL一样,两者的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皆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
4.1 难治或复发ALL的治疗 用ID/HD-MTX 每天200~6 000 mg·m-2,同时加用四氢叶酸解救,可使33%~75%的耐药ALL获CR,ID/HD-Ara-C+AMSA、VP16、Mito或其它蒽环类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有报告HD-Ara-C 3.0 g·m-2×2~5天静滴+AMSA 150~200 mg·m-2×3~5天静注,对复发ALL再次缓解率为63%~75%。
4.2 难治或复发ANLL的治疗 多数采用ID/HD Ara-C为主的方案,有以ID/HD-Ara-C组合Mito,或VP16,或Mito+VP16;或ID-Ara-C+AMSA(120~150 mg·m-2×3天);或HD-Ara-C+ASP等,亦有单剂Ara-C 500~3 000 mg·m-2, q 12 h×4~6天。CRR可从12%~79%不等。近有用单药羟基脲每天100 mg·kg-1,q 6 h,直至骨髓抑制,9例中有5例获CR〔8〕。
5 诱导治疗期间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
5.1 ANLL 诱导治疗期造血生长因子(G-CSF、GM-CSF)的使用可缩短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减少感染率和感染发热的时间,使化疗相关死亡率减低,亦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费用。至于何时开始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有人作了研究:分别于化疗同时、化疗一结束和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1时使用,所得结果无差异,因而认为过早使用G-CSF或GM-CSF无必要。在ANLL时使用生长因子多数认为并无刺激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危险。据多方面研究报告,ANLL诱导期间用与不用生长因子,各组间CRR和OS并无差异。
5.2 ALL CALGB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从诱导化疗第4天起,每天予G-CSF 5 μg·kg-1,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组粒缺期由22天减少为16天(P<0.001),住院天数由28天减少为22天(P=0.02),治疗组CRR 90%,略高于对照组81%(P=0.1),尤其在年龄>60岁的患者,G-CSF可提高缓解率(81%对55%)。多数报道提示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对提高长期无病生存无显著作用。
作者简介:蔡学杰,男,65岁,教授,主任医师,安徽省血液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病学会委员,安徽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胡 炯摘择.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麒麟—安进医学协会血液组,40 th ASH Annual Meeting通讯,1999;(9):10~15
2 Heil G, Krauter J, Kirchner H et al. Risk-adapted ind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therapy including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ion (PBSCT) in adult De-NOVO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 Onco Hematol,1998;6(2):23~25
3 Elonen E,AlmqVist A, Hanninen A et al. Long term follow-up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cl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ail between 4 and 8 cycles of chemotherapy. Br J Haematol,1998;102(1):150~155
4 黄洪晖摘译.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生物学治疗. 麒麟—安进医学协会血液组,40 th ASH Anunal Meeting通讯,1999;(9):2~9
5 Chen Z, Chen SJ, Wang ZY.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with all-trans retinotic acid (ATRA) and arsenic trioxide. Omo Hematol,1998;6(2):12~22
6 Chen Z.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model of differentiation/apoptosis induction therapy for human cancer. The 1st Asia Hematology Session. April,1999; Tokyo:Abstract of the 1st Asia Hematology Session:17
7 Wang ZY.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in relapse with arsenic trioxide (As2O3). Symposium on stem cell biology, April,1999;Tokyo:Abstract of the Symposium on stem cell biology:1
8 Petti MC, Aloe MA, Montefusco Z et al. High-dose hydroxyurea (High-Hu) in the treatment of poor risk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r J Haematol,1998;102(1):222~224
1999-05-19收稿(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