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霉菌感染
临床血液学杂志 1999年第5期第12卷 临床研究
作者:刘永东 史斌 韩淑侠 郑义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关键词:氟康唑;白血病,急性;霉菌感染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霉菌感染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在临床上霉菌感染,尤其是深部霉菌感染的早期确诊十分困难,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故预防性抗霉菌治疗已逐步被重视和接受。本文观察了口服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霉菌感染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1994~1997年间收治住院急性白血病患者96例次,男52例,女44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54例次(M18 M232 M39 M42 M5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2例次(L17 L235)。所有患者均反复多次接受联合化疗,化疗方案:AML DA、HA、DAH、MA、EA、AA。ALL VDLP、VDCP。
1.2 分组及一般情况 将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预防用药组:48例次,其中AML 29例,ALL 19例,化疗的同时常规给予预防用药,口服氟康唑50~100 mg/d,共7~14 d。B组为对照组:48例次,其中AML 25例,ALL 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构成,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3 观察方法 对所有观察患者进行临床症状(T等)及体征的观察,并常规反复多次做血、尿、粪、痰、咽拭子等标本的霉菌培养,涂片查霉菌菌丝和芽孢,以及胸片、CT等检查以辅助诊断,部分患者属于回顾性诊断。
1.4 合并霉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对所有观察患者,凡符合以下其中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为:合并霉菌感染。①有发热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血(或尿、粪、痰、咽拭子等)标本霉菌培养阳性,经抗霉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者;②有发热等感染的临床表现,而血(或尿、粪、痰、咽拭子等)标本霉菌培养阴性,但经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加用或改用抗霉菌药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者。
2 结果 见附表。
附表 合并霉菌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项目 |
A组(n=48) |
B组(n=48) |
P值 |
n |
% |
n |
% |
合并霉菌感染 |
1 |
2.08 |
8 |
16.67 |
<0.05 |
肝:ALT升高 |
34 |
70.83 |
38 |
79.17 |
>0.05 |
肾:BUN、CR↑ |
9 |
18.75 |
8 |
16.67 |
>0.05 |
胃肠道:恶心、
呕吐、食欲降低 |
41 |
85.42 |
43 |
89.58 |
>0.05 |
合并霉菌感染9例中,5例(55.56%)经细菌学诊断,有典型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尿(或粪、痰、咽拭子)标本霉菌培养证实,抗霉菌治疗有效,符合诊断标准〔1〕;4例(44.44%)系病源体不明的发热患者,经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加用(或改用)“氟康唑”(大扶康)静脉点滴抗霉菌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从而获得回顾性诊断,符合诊断标准〔2〕。9例合并霉菌感染中,呼吸道感染5例(55.55%)(其中霉菌性肺炎2例),消化道感染3例(33.33%),泌尿道感染1例(11.11%)。9例霉菌感染中有病源学证实5例,其菌株分布为:白色念珠菌4例(80.0%),热带念珠菌1例(20.0%)。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接受大剂量、多疗程的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而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和(或)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容易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霉菌感染,成为霉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可达20%〔2〕,病死率高达20%~30%〔3〕,感染率及病死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霉菌感染的确诊及治疗仍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深部霉菌感染,早期确诊十分困难,且病源学证实困难。这无疑增加了选择治疗时机的难度,因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霉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药物氟康唑治疗霉菌感染已被公认是疗效确切较为理想的药物,但口服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霉菌感染的疗效目前少见报道。我们对48例次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结果提示:预防用药组的霉菌感染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P<0.05)。口服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霉菌感染是有效的、安全的、可靠的,无明显毒副作用,而且经济、方便、实用,值得推广,氟康唑也是预防性抗霉菌治疗较为理想的药物。
*邮政编码:北京市,100038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1~193
[2] Meunier F.Clinigui de Fungal Infect,,1993,4(1):1
[3] 邹萍,刘新月,张义成,等.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临床血液学杂志,1995,8(2):82
1999-01-16 收稿 1999-05-08 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