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儿童巨核细胞白血病二例

儿童巨核细胞白血病二例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1期第36卷 病例报告

作者:陈静 耿兰增 赵新民 倪荣华

单位:100020 首都儿科研究所(陈静、倪荣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耿兰增、赵新民)

   例1女,1岁5个月。因发热48天,贫血、肝脾肿大40天入院。院外骨髓示感染性骨髓象。体检:重度贫血貌,巩膜、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浅促,心率126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肝右肋下4 cm;脾大,Ⅰ线8 cm,Ⅱ线8 cm,Ⅲ线-3 cm,质中,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0 g/L,白细胞13.6×109/L,血小板25×109/L,可见幼稚粒细胞、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0.01)。骨髓原始巨核细胞占0.96,细胞不规则,胞浆呈鱼泡状、指状突起,可见红色颗粒;胞核大,核染色质浓集深染,可见核仁。细胞化学染色:糖原(PAS)阳性,过氧化酶(POX)阴性、α-醋酸奈脂酸(α-ANE)弱阳性、酸性磷酸酶(ACP)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CD61为39%(>20%为阳性)。胸椎骨、股骨、胫骨等骨骼X线摄片示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心脏彩超:心包少量积液。腹部彩超:肝脾弥漫性肿大,腹水少量。诊断巨核细胞白血病(M7),自动出院,2个月后患儿死亡。

   例2男,5岁。因双下肢皮肤紫癜20天,加重10天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双下肢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2 cm,剑突下4 cm,脾肋下1 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1 g/L,白细胞7.32×109/L,血小板17×109/L,幼稚巨核细胞0.024。骨髓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占0.73,细胞大小不等,大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呈灰蓝色,有空泡,泡浆内未见颗粒,细胞不规则,多有伪足。胞核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小体。细胞化学染色:POX阳性、PAS阳性、α-ANE阴性、ACP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CD41为92.5%,CD42为35.8%。染色体核型正常。诊断为巨核细胞白血病(M7)。治疗采用改良西德BFM方案。第15天骨髓幼稚巨核细胞0.05,第28天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均正常,未见幼稚巨核细胞。目前持续缓解4个月。

   讨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代表巨核前体细胞的异常增生,是白血病少见特殊类型,儿童罕见。2例符合M7诊断标准。免疫表型CD61国内尚未见报道。M7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其异常细胞用光镜及细胞化学检查难与M1或L2型细胞相鉴别。有认为,细胞化学染色时M7的诊断为非特异性。目前认为电镜过氧化酶(PPO)、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CD41、CD42、CD61阳性对诊断M7有确诊价值。CD41和CD61则在幼稚及分化较差的巨核细胞内多见。CD42多见于较成熟的巨核细胞。当以分化较差细胞为主时,不一定阳性。染色体核型可有t(1;21),t(3;3)易位或in(3)倒位。目前单克隆抗体免疫分型尚未普及。结合临床表现,光镜细胞形态、细胞化学及治疗反应亦可诊断本病。此2例均以光镜诊断为M7巨核细胞白血病,单抗免疫进一步确证。儿童M7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多变,治疗及预后不同于成。本组2例不仅外周血有幼稚巨核细胞,且肝脾肿大、骨骼受累、多脏器损害、病程进展快,对治疗反应差。其中例1死亡,例2治疗仅初见成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收稿:1997-09-01 修回:1997-10-0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蒽环类药对白血病及淋巴瘤患儿的心脏毒性
焦点新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基因及P16蛋白失活与临床相关性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白细胞介素4对其多
·儿童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蛋白表达的研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内克隆演化二例
·Bcl-2和Bax蛋白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与化疗反应
·7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儿童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