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乳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

  progres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Mammary Cancer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200040)

  陈国安

  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医院(200040)

  陈道恒

  关键词:乳腺癌 中医药治疗 实验研究 综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上海地区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放、化疗所带来的毒副反应也非常明显。中医治疗乳腺癌有着悠久的历史,疗效显著,且一般无不良反应。现将近15年来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与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临床治疗

  一、辨证施治

  王氏等1将乳腺癌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瘀毒型及气血双亏型。治疗分别选用逍遥散加减、六君子汤加减、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及自拟方(党参、当归、鸡血藤、山慈菇等),同时配合工牛黄散(工牛黄、乳香、没药、黄芪、三七粉、薏苡仁、首乌等)吞服,须间断服药5年以上。在放、化疗期间则改服升血汤(太子参、白术、当归、枸杞子、女贞子、麦冬等)。用上述方法对216例各期乳腺癌治疗观察5年以上,结果5年生存率达78.7%,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5年生存率。其中8例单纯中医治疗,5年生存率37.5%;74例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及中医药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高达92.0%。崔氏2辨证方法基本相同,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瘀毒交结型及气血两虚型,治疗则分别用清肝解郁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清肝解郁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及抗癌大补汤加减,并结合 a3化瘀膏外敷。在治疗观察的35例乳腺癌中,治愈6例,基本治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5例。单氏3分为肝气郁结型、气滞痰凝型、热毒内攻型及气阴两虚型,治疗分别拟用疏肝理气、软坚解郁,化痰通络、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行瘀化浊,扶正抑癌等法。在治疗的4例典型病例中,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改善。徐氏等4将乳腺癌证型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气阴两虚型及肺肾两虚型,治疗分别用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味、参养荣汤加味及六味地黄汤加味。对52例乳腺癌术后采用中药加化疗或单纯中药治疗,观察治疗达5年以上的28例中,5年生存率为68%;而在术后单纯中药治疗的5例中,其5年生存率也达60%。

  二、专方加减

  卓氏5用乳康汤专方(太子参、枸杞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白芍、黄芪、天花粉、丹参各12g,田三七3g,龙眼肉30g)治疗乳腺癌,白细胞减少加补骨脂、女贞子;患侧上肢肿胀加薏苡仁、桑枝;伤口感染加蒲公英、鱼腥草。持续2年以上而后间断治疗达5年左右。36例乳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9.4%。周氏等6以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香附、瓜蒌皮为主方,气虚加参、黄芪;阴虚加天冬、麦冬、石斛;血虚加熟地、阿胶、三七;血瘀加三棱、莪术、皂角刺、穿山甲、王不留行;热毒加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湿热内蕴加薏苡仁、白蔻仁;便秘加槟榔、火麻仁。共治疗117例乳腺癌术后放、化疗者,连续服药3~6个月,以后减少服药次数,结果3年生存率为97.4%。其中的66例已观察治疗5年以上,生存率为68.2%。吴氏等7以柴胡、香附、郁金各12g,山慈菇、菟丝子、仙灵脾各15g,藤梨根、猫爪草各30g为主方随证加减,在放、化疗期间加和胃降逆之品;长夏加健脾化湿之味;春季加养血柔肝之药。治疗50例乳腺癌术后放、化疗者,连续服药1年以上,其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56%。刘氏等8以党参、白术、海藻、黄药脂各12g,黄芪、夏枯草各15g,首乌10g,鹿衔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g为基本方,并结合临床表现随证加减。在化疗期间改用太子参、白术、黄精、首乌、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各12g,黄芪、鸡血藤各15g,半夏9g,陈皮、砂仁壳各6g内服;放疗期间改用太子参、石斛、芦根、知母、女贞子各12g,黄芪、半枝莲各15g,天冬、麦冬、五味子各9g,蒲公英30g内服。共治疗76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或放疗者,连续服药2年左右,结果实际随访68例,随访时间2~8年,其中有3例复发,这3例中2例死亡,1例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余65例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有28例已恢复工作。舒氏9用解毒化瘀汤(瓜蒌、半枝莲各30g,白蒺藜15g,青皮、陈皮各12g,柴胡、当归、郁金、三棱、贝母、赤芍、莪术、丝瓜络各9g)加减内服,复方糖筋膏外敷,并结合化疗治疗4例乳腺癌。结果在治疗40~55天后乳房肿块消失,观察14~28个月均无异常。马氏10以八角金盘、露蜂房各12g,山慈菇、石见穿、八月札、皂角刺各30g,黄芪、丹参、赤芍各15g为基本方加味内服,再结合雄黄、老生姜等量焙干研末,撒于膏药上外贴,治疗1例原发性乳腺癌、1例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经连续3月治疗后局部肿块消失,随访5年及7年均无异常。樊氏11用生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当归、百合、丹参、仙茅、仙灵脾、陈皮、半夏等为基本方,血瘀征象明显加川芎、茜草;血虚加鸡血藤、首乌;失眠加五味子、远志、茯神。治疗3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者,并设西药对照组观察化疗毒副反应的防治,结果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三、验方单方

  王氏等12将62例Ⅱ~Ⅲ期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的病随机分成2组。1组加用中药(黄芪、党参、沙参、鱼腥草、夏枯草、蒲公英各30g,白术、天冬、半边莲各15g,茯苓12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60g,山楂20g),于术后1周开始连续服用3年,随后酌情减少服药次数,维持5~6年。结果加用中药组5年以上生存率为74.2%,病免疫功能全部正常;未用中药组5年以上生存率32.3%,免疫功能50%正常。两组比较 p<0.01。周氏等13对采用放、化疗的14例Ⅲ~Ⅳ期乳腺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结合扶正升血调元汤(女贞子20g,党参、鸡血藤、白术、黄精各15g,首乌、骨碎补、麦芽各10g)内服,结果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7%、50%、35.7%。胡氏等14对10例炎性乳癌活检前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药用当归、皂角刺、制大黄、泽泻各10g,银花、穿山甲、延胡索、地鳖虫、茯苓各15g,红藤、玄参、生地各30g。每日1剂,连服2~4周。活检明确诊断后改以软坚散结、扶正祛邪之法,药用皂角刺、制大黄各10g,穿山甲、地鳖虫、延胡索、党参、茯苓各15g,蜀羊泉、龙葵、阿胶各20g,鳖甲25g,瓜蒌、生地各30g,全蝎1只。每日1剂,连服4~12周后手术,术后及复发者可再用此方治疗。对照组在活检明确诊断后行常规化疗或加放疗,然后施行手术。在手术后两组均加用化疗。结果自诊断起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44个月,5年以上生存期占20%;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30个月,5年以上生存期为零。周氏等15对化疗耐药及内分泌治疗无效的9例晚期乳腺癌(Ⅳ期),采用中药抗癌止痛膏内服及外敷治疗。结果显效(病灶缩小50%以上,持续4周以上)4例,有效(病灶缩小25%~50%,维持4周以上)2例,稳定(病灶缩小25%以下或增大25%以内,维持4周以上)2例,病情发展有1例。王氏等16用三苯氧胺加参莲胶囊(苦参、山豆根、半枝莲、莪术等11味中药组成)治疗12例拒绝接受化疗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Ⅲ~Ⅳ期),并与单用 cMF〔环磷酰胺( cTX)、氨甲喋呤( mTX)、氟尿嘧啶(5-Fu)〕方案的化疗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1年以上生存率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1年以上生存率25%。张氏等17用脾肾汤加减(党参、生黄芪各30g,熟地20g,当归、巴戟天、补骨脂各15g,白术、枸杞子、女贞子各12g,茯苓、紫河车、菟丝子各10g,甘草6g)内服3~10周,并结合化疗对30例乳腺癌进行术前治疗,并设对照组观察肿瘤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中药组在缓解病情方面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外周血白细胞的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四、针灸气功

  陈氏等18将3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成补法组、泻法组、对照组。补法组用针刺补法,泻法组用针刺泻法,两组取穴相同。结果在化疗过程中,补、泻两组白细胞总数变动不显著,对照组白细胞数自化疗第1周起即显著减少。白细胞降至正常值以下的例数,补、泻两组均少于对照组,且补法组是在化疗3周后出现,泻法组是在化疗2周后出现,对照组则是在化疗1周后即出现。说明针刺组优于对照组,针刺补法略优于泻法。对化疗引起的食欲不振等症状,针刺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江苏省中医研究所肿瘤科等19对6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同时配合郭林新气功治疗。结果62例中精神好转57例,食欲增加48例,睡眠改善21例,手臂肿胀减轻10例,同时进行化疗的38例患者毒副反应明显减轻。许氏等20将34例乳腺癌术后放、化疗者随机分成2组,1组加练气功自控疗法达1年以上。结果加练气功组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气功组仅有1例发生转移,而对照组则有7例发生转移。

  临床实验

  梁氏等21将75例乳腺癌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标准分型,并对其 x线征象进行分析。发现肝郁气滞型边缘光滑肿块、分叶状肿块的出现率较冲任失调型高;而冲任失调型异常钙化灶、异常血管象、漏斗征出现率较肝郁气滞型高。结合病理类型分析,提示:①冲任失调型的3种 x线征象可能是癌肿引起乳腺代谢紊乱程度严重,以致组织坏死、钙盐沉积明显;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周围产生了很多的新生血管;癌肿浸润大导管,多导管牵拉乳头和乳晕致水肿粘连的结果较严重。②单纯癌以冲任失调型所占比例较高。③早期癌在肝郁气滞型所占比例较高。李氏等22观察的144例乳腺癌住院病,87例有不同程度郁证的临床症状,占全部观察对象的60.4%,说明乳腺癌患者出现郁证的机会较多,郁证是乳腺癌的一个特征性证候。进一步观察发现,87例存在郁证的患者中有36.8%兼有肝肾不足之证;31%存在脾虚证候;24.1%有血瘀证候。说明乳腺癌郁证的特征是以虚为主,病变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实验研究还发现乳腺癌郁证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及血液高凝倾向,这两者都是导致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殷氏等23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的方法对高雌激素雌二醇所致小鼠巨噬细胞活性抑制状态(模拟乳腺癌病理状态)进行调逆,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可以从病因及病理上防治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乳腺癌的防治开拓了新的途径。张氏等24对移植性乳腺癌小鼠交替针刺双侧膏肓俞、脾俞,灸大椎或针刺双侧屋翳、足三里,灸关元,观察其对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癌组织中核酸 dNA、 rNA含量的影响。设正常组、阳性对照组、西药组、针灸组、针灸加西药组。结果白细胞介素2活性针灸组、针灸加西药组明显高于西药组和阳性对照组( p<0.05~0.001),针灸组与针灸加西药组之间无差别( p>0.05),阳性对照组明显高于西药组( p<0.005),其它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 p<0.001); dNA和 rNA含量针灸组与西药组、针灸加西药组之间无差别( p>0.05),却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05),低于阳性对照组( p<0.005)。提示针灸能明显提高乳腺癌小鼠白细胞介素2活性,而西药环磷酰胺则降低其效应;针灸和西药对癌细胞遗传物质 dNA和 rNA的合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今后临床应用针灸治疗乳腺癌提供了实验依据。刘氏等25对移植性乳腺癌小鼠交替针刺双侧足三里、膻中,灸大椎,或针刺右侧屋翳、灸关元,观察其对免疫功能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针灸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病理切片中,组织学分级针灸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腺样结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有显著差异( p<0.05);针灸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1),说明针灸可以提高乳腺癌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乳腺癌的增长,提高乳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癌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术后的体质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卓有成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还在于有着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几乎适用于任何乳腺癌患者,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对那些已经丧失手术根治机会而又不宜放、化疗的晚期患者,更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虽然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已取得了上述成绩,有些报道甚至是单纯中医药治疗的验案,但大多是一般的临床观察、个的经验或是个案报道。由于认识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尽统一的辨证分型,选方用药也有较大差异,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随着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及更多地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深入研究,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可望有进一步的提高或突破。

  参考文献略

  编辑:王 虹

  修回日期:1998-11-2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研究进展译文综述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