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端粒酶诊断膀胱癌有特异性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检测肿瘤标志物端粒酶对于诊断膀胱癌有限高的特异性。
端粒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具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将其连接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使之避免死亡。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远远高于正常组织及邻近组织。端粒酶在肿瘤研究领域受到高度重视。
发表于J Uro(1999,161:388 )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了对57例膀胱癌患者尿液端粒酶的检测结果,其中70%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美国罗切斯特市Mayo医学研究生院泌尿科Ramakumar医师等将端粒酶检测与其他肿瘤抗原(BTA)stat比端粒酶敏感,其阳性率达74%。当对139例非膀胱癌患者中的假阳性者进行比较时,发现端粒酶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高达99%,而BTA stat的特异性仅73%。
临床上,医师诊断膀胱癌通常依赖细胞学检查,其假阳性率很低,特异性可达95%。但该项研究表明,细胞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仅44%,其准确性取决于肿瘤与尿液接触的情况以及脱落细胞类型。此外,肿瘤的分期、形态及部位均可影响检查结果。因BTA stat和端粒酶测定是识别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所以比细胞学检查更为敏感。
美国纳什维尔市Vanderbilt大学医院的泌尿外科主任Smith Jr认为,端粒酶看起来并非诊断膀胱癌的绝对指标。BTA与端粒酶检测都有显著的局限性。BTA较敏感,但假阳性率也高;端粒酶较特异,但会漏诊一些恶性肿瘤。如果将细胞学检查、端粒酶及BTA检测联合应用,其结果可能会更令人无所适从。
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顾方六教授认为,通过检测尿液端粒酶诊断膀胱癌是近年来肿瘤诊断方面的新进展。在今年5月的美国第94届泌尿学年会上,有9篇涉及端粒酶的论文报告,其中膀胱癌3篇、肾细胞癌2篇、前列腺癌2篇、阴茎雄激素调节鼠端粒酶活性1篇、阴茎纤维性海绵体炎时的成纤维细胞不表达端粒酶1篇。说明端粒酶的研究是泌尿外科肿瘤领域的一个热点。国内的上海华山医院也报告了《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5):267]。这都证明端粒酶在肿瘤研究中有重大意义。有人还对膀胱癌病人尿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了细胞学、BTA、NMP2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C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检测片、Lewis(一种血细胞抗原系统)等与端粒酶检测对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表明端粒酶检测优于其他方法,仅Lewis X与之相似。
栏目主持 廖杰
摘译稿提供 赵凤瑞
199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