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大肠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左、右侧大肠癌的差异研究现状

左、右侧大肠癌的差异研究现状

肿瘤 1999年第6期第19卷 综述

作者:刘小方 欧阳钦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消化内科(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431(1999)06-0374-03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左、右侧大肠癌的发病率趋势并不一致,由此将大肠癌这一整体分为左、右两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一些令感兴趣的结果。本文将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深入理解左右侧大肠癌可能存在的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

  左、右侧大肠的划分是以脾曲为界,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为右侧大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为左侧大肠[1]

  一、流行病学

  1 近端迁移趋势

  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并不是平均表现在各个肠段上,主要在于结肠癌的增多,直肠癌总体上有所减少;结肠癌中以回盲部及升结肠癌的增加为主。Ghahremani等调查了25年间结直肠癌的位置分布,发现发生于回盲部及升结肠的癌增加了10.2%,而同期内直肠和直乙交界部的癌减少了15.8%[2]。Netscher等比较1957~1961年和1977~1981年大肠癌的发病情况,也揭示了这种变化趋势:右侧大肠癌发病率在后一时段较前一时段上升了11%,而左侧大肠癌则有相应的下降[3]

  2 年龄与性别

  Slater等研究发现大肠癌平均患病年龄右侧为71.3岁,左侧为67.5岁,P<0.01。显示右侧大肠癌患者年龄高于左侧患者,年老者较年轻者更易患右侧大肠癌。关于性别与癌的关系,发现在高危群中,老年男性更易发生直肠癌与左侧结肠癌,老年女性更易发生右侧结肠癌。揭示直肠癌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而右侧结肠癌患者中女性为多[4]

  二、危险因素

  1 饮食因素

  总脂肪摄入量与右侧结肠癌呈负相关,而动物性脂肪为左侧结肠癌的危险因素。黄、绿色蔬菜摄入量与左侧结肠癌呈显著负相关,并呈量效反应关系;新鲜水果仅与降低右侧结肠癌发病危险性显著相关。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为左侧结肠癌的保护因素,维生素E则与右侧结肠癌发病危险性呈负相关[5]

  2 胆囊切除、胆石与胆酸

  胆囊切除、胆石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与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有关。胆囊切除主要增加右侧大肠癌发病危险性。McFarlane等报道右侧大肠癌与胆石之间明显相关(OR=6.97,95% CI:1.14~46.46)。主要是女性的大肠癌增加。Ekbom[6]报道了胆囊切除主要增加女性患者右侧大肠癌发生机会。

  三、临床与病理

  1 临床表现

  腹块、腹痛、贫血表现更常见于右侧大肠癌患者,大便习惯改变尤多见于直肠癌患者。Vanek等[7]分析324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右侧大肠癌出血常见而早发,出血量右侧平均9.3ml/日,左侧1.9ml/日,直肠1.8ml/日,右侧大肠癌出血量多。

  2 转移规律

  研究表明腹部不同器官的血液回流在门脉中并未充分混合,仍保持“轴流”,这可能影响不同肠段大肠癌的血行转移。Shirai等发现右侧大肠癌选择性地转移至肝右叶,而左侧大肠癌基本上转移至全肝。另有报道[8],有肝转移组癌原发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41.9%),无肝转移组多见于右半结肠(55%)。

  四、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越来越多的实验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明左、右侧大肠癌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1 染色体

  Fireman等[9]研究40岁以下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发现右侧大肠癌患者染色体自发性断裂多见,而左侧患者突变剂诱导的断裂多见,提示年轻中右侧大肠癌的发生多由遗传因素决定,而左侧大肠癌的发生中环境致癌剂起更大的作用。

  2 DNA含量

  大约三分之二大肠癌DNA倍性为异倍体,其预后较二倍体者差。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NA倍性与肿瘤部位关系密切。右侧大肠癌大多数为二倍体,而左侧大肠癌多为异倍体。例如Delattre等[10]报道右侧结肠癌异倍体为20%,左侧结肠癌为66%,直肠癌为56%(P<0.005)。

  3 癌基因

  c-myc和ras是调控细胞增殖和分裂的重要癌基因。85%的左侧大肠癌有c-myc的高表达,而只有42%的右侧大肠癌有高表达,提示c-myc在左侧大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ras基因左侧大肠癌中82%有突变,而右侧只有38%[11]

  4 抑癌基因

  Delattre等[10]研究发现位于17q的抑癌基因p53的等位缺失,右侧结肠癌仅有30%,左侧则为74%,直肠74%;位于18p的抑癌基因DCC的等位缺失,右侧30%,左侧85%,直肠64%;位于5q的APC的等位缺失,右侧11%,左侧45%,直肠41%[10],左侧大肠癌抑癌基因等位缺失率明显高于右侧。

  5 DNA错配修复基因

  DNA错配修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突变引起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产生复制差错(replication error,RER),从而发生肿瘤。Thibodeau等[12]发现MI和右侧大肠癌的发生显著相关(P=0.003)。Lothe等报道,MI和肿瘤DNA二倍体状态显著相关(P<0.001),和肿瘤的部位——右侧显著相关(P<0.001)。

  RER阳性肿瘤间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与RER阴性者有诸多不同。右侧大肠癌RER阳性者多,提示右侧大肠癌发生机制更多与MMR、MI等有关,和左侧不同[13]

  6 免疫指标

  有研究发现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ve lymphocyte,TIL)与肿瘤位置有关。左侧大肠癌,尤其较小的癌,比右侧含有更多的CD25+ TIL,差异显著。这或许反映了在早期肿瘤中存在更活跃的免疫反应,也可能与c-myc等癌基因高表达在左侧较右侧更常见有关,这些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可能参与激活TIL[14]

  五、腺癌与腺癌

  1 腺瘤

  腺瘤是癌前病变。小于1cm的腺瘤则均匀分布于整个大肠,大于1cm的腺瘤多位于左侧大肠,可见在左侧肠段发生的腺瘤容易长大。而腺瘤直径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大腺瘤多的左侧大肠也是腺癌的高发部位。

  2 腺癌-腺癌序列

  大多数大肠腺癌发生在腺瘤基础上,还有些大肠癌的发生似乎不经过腺瘤阶段。如右侧大肠癌较左侧更多地不经过腺瘤这一阶段[15]。Ponz等发现14.3%的左侧结肠癌和17.7%的直肠癌中有残存腺瘤成分,在右侧结肠癌中只有5.7%有残存腺瘤成分,也支持以上观点。

  3 两种遗传性肿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癌变发生于腺瘤基础上,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则缺少腺瘤存在的证据[16]。两者癌变机理不同,前者以左侧大肠癌为主,后者多位于右侧大肠,提示不同的癌变机理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FAP和HNPCC虽然是遗传性疾病,不同于散发性大肠癌,但可将FAP和HNPCC看作是大肠癌的两个特例、两个极端,两者的对比或许对大肠癌研究有一些启示。

  六、总结及展望

  左、右大肠癌之间的差异逐渐引起们关注,揭示这种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Fearon等[17]提出大肠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模式,将癌基因的改变与腺瘤-腺癌序列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解释大部分大肠癌,尤其是左侧大肠癌的发生与演进过程。右侧大肠癌有不同于左侧大肠癌的一些性质,如癌基因突变、抑癌基因缺失较左侧少,MI和RER阳性率高,DNA倍性多为二倍体,较少合并有腺瘤等,提示其发生机制不同于左侧,不同于被普遍接受的Fearon-Vogelstein模式。通过对比,逐步揭示出右侧大肠癌可能的发病途径,可以丰富们对癌变机理的认识。

  正常成左、右侧大肠也存在不少差异,如大肠各段肠腔微环境的不同,胚胎起源的不同,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不同[18],这可能是左右侧大肠癌各方面差异的基础。

  作者简介:刘小方,男,博士生。

  参考文献

  [1]Bufill JA,Colorectal cancer:evidence for distinct genetic categories based on proximal or distal tumor location〔J〕.Ann Intern Med,1990,113:779

  [2]Ghahremani GG,Dowlatschahi K.Colorectal Carcinomas:diagnostic implications of their changing frequency and anatomic distribution〔J〕.World J Surg,1989,13:321

  [3]Netscher DT,Larson GM.Colon cancer:the left to right shift and its implications〔J〕.Surg Gastroenterol,1983,2:13

  [4]Butcher D,Hassanein K,Dudgeon M,et al.Female gender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changing subsite distribu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age〔J〕.Cancer,1985,56:714

  [5]杨 工,高玉堂,季步天等.左、右半结肠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16:63

  [6]Ekbom A,Yune J,Adami HO,et al.Cholecystectomy and colorectal cancer〔J〕.Gastroenterology,1993,105:141

  [7]Vanek VW,Whitt CL,Abdu RA,et al.Comparison of right colon,left colon and rectal carcinoma〔J〕.Am Surg,1986,52:504

  [8]周 正,赵恭华,王 岩等.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1995,23:454

  [9]Fireman E,Shabtai F,Lurid B.Chromosome sensitivity to bleomycin-induced mutagenesis in lymphocyt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nder 40 years of age〔J〕.Dis Colon Rectum,1994,37:1317

  [10]Delattre O,Law DJ,Remvikos Y,et al.Multiple genetic alterations in distal and proximal colorectal cancer〔J〕.Lancet,1989,ii:353

  [11]Bos JL,Fearon ER,Hamilton SR,et al.Prevalence of ras gene mut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J〕.Nature,1987,327:263

  [12]Thibodean SN,Bren G,Schaid D.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ancer of the proximal colon〔J〕.Science,1993,260:816

  [13]黄 建,郑 树.大肠肿瘤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研究状况〔J〕.中华医学杂志,1996,76:717

  [14]Ebert EC,Brolin RE,Roberts AI.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lymphocytes in colon cancer〔J〕.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1989,50:82

  [15]Bedenne L,Faive J,Boutron MC,et al.Adenoma-carcinoma or“de novo”carcinogenesis?A study of adenomatous remnan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eries of large bowel cancer〔J〕.Cancer,1992,69:883

  [16]Lynch HT,Smyrk T.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Lynch syndrome).An updated review〔J〕.Cancer 1996,78:1149-67

  [17]Fearon ER,Vogelstein B.A genetic model for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J〕.Cell,1990,61:759

  [18]吴 斌,王崇文,徐宜宜.正常成大肠粘膜T淋巴细胞分布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8,18:254

(收稿:1998-11-03 修回:1998-12-2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大肠癌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