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置管后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第20卷第11期
周旭宇 董雷 王乃金 王建东 张晓华 金冶宁 孟岩 蓝丽
摘 要 目的:探讨手术后置管后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1998年10月,将4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放疗组术中放置施源管(2~5根,平均3.85根/人);确定驻留点2~8个,平均3.7个/人;术后3~14 d行后装放射治疗;单次照射剂量5~10 Gy,平均8 Gy;照射共68次,平均3.4次/人;总剂量10~40 gy,平均30 Gy。对照组术后不放疗。结果:放疗组治疗后,AFP转阴率100%(17/17),高于对照组的71%(10/14)(P<0.05);6个月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5%(5/20)(P<0.05);6个月的生存率为100%(20/20),与对照组的95%(19/2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后置管后装照射是提高原发性肝癌近期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肝细胞肿瘤 肝切除术 后装放射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国内患者多伴有肝硬化,使肝切量受限,易有肝癌细胞残留,复发率较高,是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98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对20例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术中放置施源管,术后近期行后装放疗,并与同期单纯行手术切除的20例原发性肝癌对照,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1998年1月至1998年10月入院的40例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术后近期后装放疗组(放疗组)和单纯手术切除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甲胎蛋白(AFP)、B超、CT或MRI检查确定为肝癌,无远处转移,排除肝转移癌。放疗组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肿瘤位于左叶5例,右叶15例。肿瘤直径2~11 cm,平均(5.8±2.3) cm。血清AFP>30 μg/L者17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9~67岁,平均50.5岁;肿瘤位于肝左叶7例,右叶13例;肿瘤直径1.5 cm,平均(5.3±3.1) cm;血清AFP>30 μg/L者14例。两组间全身情况、肝功能等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器械 应用荷兰Microselectron HDR后装放疗机及施源管,后者为内径1.5 mm,长1.5 m两端封闭的特制硬质塑料管,放射源为192Ir,源大小为1.1 mm×3.5 mm。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组于缝合肝创面前将施源管平行排列于肝创面,间隔1.5~2 cm,根据肿瘤及肝创面的大小决定置管数目,并用银夹标记肝创面深、浅处以备将来放射定位用,然后将肝创面对拢缝合,自腹壁最近处戳孔引出体外,妥善固定。本组置管2~5根,平均3.85根/人。术后3~14 d进行后装放疗:在后装放疗室模拟定位后,根据肿瘤大小及施源管置入肝内长度,利用组织间治疗系统计算并确定各驻留点位置及驻留时间,然后行后装放疗。本组驻留点设计2~8个,平均3.7个/人,单次照射剂量5~10 gy,平均8 Gy,照射次数1~5次,平均3.25次/人,隔日1次,总剂量10~40 gy,平均30 Gy,照射结束后拔除施源管。对照组手术切除后常规处理,均顺利恢复,有3例1个月后行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治疗(TAE)。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查血常规、肝功能、AFP,治疗组放疗后第1天和第7天,对照组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复查。每月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AFP、B超或CT。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基本正常。放疗组手术前、放疗后第1天、第7天、1个月后ALT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放疗后第1天ALT有5例升高,第7天ALT均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ALT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7天、1个月后ALT均基本正常。两组间ALT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WBC,RBC,PLT及TBIL术后数次复查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及7 d后、1个月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
Tab 1 The change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liver function in 2 groups pre-and post-treatment
Group |
WBC(×109/L) |
RBC(×1012/L) |
PLT(×109/L) |
TBIL(cB/μmol.L) |
ALT(nmol.s-1/L) |
Radiotreatment |
|
|
|
|
|
Pre-operation |
5.27±2.45 |
3.91±0.63 |
118.25±46.05 |
15.83± 6.56 |
536.70±201.15 |
Post-operation d1 |
4.89±1.92 |
3.87±0.45 |
115.55±36.74 |
20.54±20.35 |
624.72±364.52 |
d7 |
4.73±2.64 |
4.04±0.86 |
131.55±47.46 |
22.48±16.23 |
551.15±248.84 |
month1 |
5.54±2.89 |
3.80±1.14 |
156.33±50.54 |
23.13±13.76 |
520.77±250.94 |
Control |
|
|
|
|
|
Pre-operation |
5.89±2.55 |
4.01±0.99 |
153.23±63.03 |
17.45±13.44 |
500.23±250.55 |
Post-operationd1 |
3.57±2.87 |
3.36±1.12 |
123.73±55.37 |
19.93±10.66 |
654.67±377.44 |
d7 |
4.87±3.11 |
3.65±0.44 |
132.01±46.88 |
18.35±17.28 |
543.16±233.73 |
month1 |
5.67±2.45 |
4.35±1.43 |
128.09±68.25 |
16.48±13.65 |
564.45±342.29 |
2.2 两组治疗前后AFP变化 放疗组手术前有17例AFP>30μg/L,手术后7 d有6例AFP>30 μg/L,后装放疗前有5例AFP>30 μg/L,7 d后复查AFP均<30 μg/L,阴转率100%。对照组手术前14例AFP>30μg/L,手术后7 d有4例AFP>30 μg/L,阴转率71%(16/20),治疗组AFP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577,P<0.05)。
2.3 6个月随访肿瘤变化及生存情况 放疗组6个月后CT及B超复查未发现新瘤灶,20例均存活,复发率为0,存活率100%。对照组1例死亡,该患者为肝右叶癌伴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切除肿瘤后AFP仍高,1个月后复查CT发现肝内多发新瘤灶,AFP>400μg/L,行2次TAE,5个月后死亡。余19例6个月后复查,4例发现新瘤灶,6个月复发率为25%,存活率95%。两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6个月存活率无显著差异(χ2=1.026,P<0.05)。
2.4 并发症 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治疗组放疗期间有部分患者出现纳差、乏力等症状,放疗疗程结束后消失。无肝内积液、放射性肝损害、腹腔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3 讨 论
手术是目前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国内有报道术后1年复发率为24%[1],也有报道国内外肝癌术后1,3,5年复发率高达56.9%,81%,72.3%[2]。术后复发是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抗复发治疗、复发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降低复发、提高疗效的3个基本环节[3]。术后复发治疗一般首选再手术,其次为无水乙醇注射,再次为TAE。因此如何早期预防,尽早采取措施,降低复发,提高肝癌疗效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3.1 术后后装放疗的可行性 术中置管术后早期后装放疗,直接在肝创面局部给予高剂量率照射,可有效杀死肝创面脱落的癌细胞和周边卫星结节以及微小癌栓,使微小血管闭塞,局部机化,而周边剂量骤减,减少了对正常肝组织损伤。我们治疗的20例中仅有部分出现一过性ALT升高,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对肝损伤较小,治疗组所有的患者均能耐受治疗,而WBC、RBC、PLT无明显变化,说明全身反应极小,没有因后装放疗引起并发症。故术后早期后装放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3.2 术后后装放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肝癌后装放疗尚未广泛开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外主要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4,5]。根据我们初步经验,以下条件可作为治疗指征:(1)无远处转移,无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Karnofsky评分>60%;(2)肿瘤切除后有残留灶,或肿瘤周围组织切除不够,疑有癌残留者;(3)术中发现门静脉及分支有癌栓者;(4)肿瘤较大,创面大,手术时间长者,可作为预防治疗;(5)原发于胃肠肿瘤的肝转移癌;(6)不能切除的肝肿瘤的姑息治疗。
有如下情况,应视为术后后装放疗禁忌:(1)腹水、黄疸、凝血机制障碍;(2)腹腔有感染灶;(3)全身情况差,Karnofsky评分<40%,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
3.3 术后后装放疗的时机 根据我们的初步经验,术后7~10 d最好,此时机体基本恢复,肝创面局部尚未形成瘢痕,有良好的放疗环境,可取得较好疗效。本治疗组放疗前有5例AFP>30μg/L,经后装放疗后AFP均降至正常,效果明显。6个月后复查无1例发现肿瘤复发,而对照组有4例复发,1例死亡,说明早期放疗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初步显示后装放疗的优越性。
3.4 术后后装放疗的剂量及次数 肝脏是放射敏感器官,耐受量在40 gy左右,因此内照射剂量控制在30~40 Gy为宜,术中留置施源管,术后可分次照射,使肿瘤灶受量提高,并增加正常肝脏组织修复机会。我们最初8例行后装放疗时,单次剂量在5 gy左右,没有发现肝功能损害;后12例单次剂量均为10 Gy,也没有严重肝功损害,而局部短时间高剂量照射可增加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因此单次剂量5~10 gy,照射2~5次是安全的。
3.5 术后后装放疗的优点 从我们初步治疗体会,后装放疗有如下优点:(1)直接在局部照射,肿瘤受量增加,正常肝组织损害小,全身反应轻,不增加手术并发症;(2)可早期进行,此时有良好的放疗环境,能有效地消除主瘤周围的亚临床转移灶,减少乃至消灭肿瘤复发转移,有利于改善预后;(3)晚期肿瘤可通过局部放疗缩小病灶,为二期切除创造条件;(4)提高无瘤生存质量,延长无瘤生存期。
3.6 存在问题 施源管置于肝创面时间过长,刺激肝创面,特别是肝功能较差,有腹水者,可能影响肝创面愈合。本组有2例因施源管管周渗漏腹水严重而拔除施源管,因此留置时间应控制在2周内。另外后装放疗只对肝创面周围有杀伤作用,对远处子瘤无效。本组资料尚少,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还在进一步观察中。
作者简介:周旭宇,男,1961年8月生,博士,副教授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433;金冶宁 孟岩 蓝丽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放疗科
参考文献
1 杜竟辉.有关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几个问题[J].肝胆外科杂志,1995,3(3):132
2 丛文鸣.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5):269
3 沈 锋,吴孟超. 肝癌临床上几个值得注意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3):131
4 Nauta RJ, Heres EK, Thomas DS, et al. Intraoperative single-dose radiotherapy[J]. Arcd Surg, 1987,122(12):1392
5 Thomas DS, Nauta RJ, Rodgers JE, et al. Intraoperative high-dose rate interstitial irradiation of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 results of a phase Ⅰ-Ⅱ trial[J]. Cancer, 1993,71(6):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