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展望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展望

世界华消化杂志 1998年第7期第6卷 专家述评

作者:单兆伟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市 210029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药物疗法;中草药/治疗应用;胃疾病/微生物学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73

  自1983年Warr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该菌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1994年WHO将Hp与HBV病毒HCV病毒并列为甲类生物致病因子,国内外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1997-04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幽门螺杆菌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的消化病学专家经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有关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认为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活动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有待明确. 发病机制方面,已发现Hp的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素与粘附素等重要的致病因子,胃上皮细胞受体受到相应的致病因子刺激后宿主可出现促胃液素和(或)生长抑素分泌紊乱,炎性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胃粘膜疏水性下降,胃上皮增殖与凋亡失衡,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突变等重要的病理改变. 西医治疗均采用铋剂、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2?wk 疗法,已取得了80%~90%左右的根除率的疗效,而1997-12于香港召开的消化疾病周研讨会上,亚太地区胃肠病学专家推荐了根除Hp的1?wk三联疗法的治疗方案,即由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 ,再加一种抑制胃酸分泌药,在所有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克拉霉素被认为是关键成分,不包括克拉霉素的联合方案可使清除Hp的机会下降10%. 但Hp的西药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且价格昂贵. 因此寻求新的、符合国情的有效疗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大课题,去年广州会议提出:“中西医结合方案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因此中医药在治疗Hp感染性胃病方面存在着很大潜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Hp感染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许多学者进行了Hp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提示脾胃湿热有利于Hp的侵入、定居、繁殖,清除湿热对Hp感染治疗十分重要. 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观察发现大多数Hp感染患者都有中虚这一病理基础存在,并常有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标实证候,甚至在病程某个阶段以标实为主,说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我们的研究表明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此即东垣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为Hp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 Hp感染后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祛邪无力,不能清除Hp. 临床与病理的研究进一步表明:Hp在中虚气滞组不仅检出率高、菌量多、引起细胞变性崩解多,且活动性慢性胃炎、重度炎症也与其他证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健脾益气能调整免疫功能,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病理,也有助于清除Hp,防其复发,从而支持脾胃虚弱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之本. 对中药抑杀Hp作用的筛选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天津王绪霖等的实验涉及药物最多,观察了200种中药,发现其中38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而以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桂枝、地丁、土茯苓、乌梅、山楂最为明显,这些结果为治疗Hp感染的用药提供了依据. 临床治疗方面对Hp感染有不少辨证分型,但大多采用专方治疗. 从治疗Hp感染的专方用药来看,黄连使用的机率最多,从药物分类看,使用最多的是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血化瘀、理气药等,除专方治疗外,也有用单味中药及中成药治疗取得疗效的,如有用大黄醇提取物精制大黄片,槟榔,鸦胆子乳剂,槟榔四消丸共治疗Hp感染者343例,Hp转阴率最高为90%,最低为49.5%,平均为71.8%.

  总之,Hp感染的中西医研究已日趋成熟和深入,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有着其本身的优越性,不仅疗效稳定可靠,且副作用少,符合国情,具有广阔前景. 值得思考的是:不少资料表明,一方面有部分患者有Hp感染而无胃粘膜病变发现;另一方面,胃粘膜有溃疡或炎症改变,而现有的检测方法未发现Hp感染,因此,Hp只是胃粘膜损害的攻击因子之一,在整个发病机制中,胃粘膜的保护和防御因素同样有重要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微观角度而言,Hp当属中医“邪气”的范畴,且多具“毒”的性质,这是近年来中医在该领域研究中所达成的共识,也是组方配伍清热解毒药的理论依据,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种整体的概念,仅限于“邪”,“毒”的狭隘范围而径投清热解毒药,常致苦寒败胃而损伤脾胃. 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Hp感染,邪气侵袭,正邪相争,终致正虚邪实,通过扶正祛邪的治疗不仅对Hp有直接杀菌和抑菌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调整机体全身和胃粘膜局部的屏障功能,以达到辅助抑杀并改变Hp寄居的微环境,使之不利Hp定居或繁殖,既能增强机体的保护因子,又能抑杀Hp以减少或削弱其攻击因子,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治疗Hp感染的目的.

  然而,Hp感染的中医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多为临床疗效观察且病例数较少,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及诊疗标准,要减少主观因素对疗效结论的影响,我们认为,首先要搞好严格的科研设计,它主要包括:①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的确切性. ②评估疗效指标的敏感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③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法,这是评估中医疗效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开展大量病例的前瞻性研究. 在临床疗效观察的同时注意建立实用且符合中医证型的Hp感染动物模型,过去所进行的体外抑菌试验虽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无法说明中医药真正的疗效机制. 因此,现阶段凭借病证结合的整体动物模型来阐明Hp感染的致病特点及中医药治疗机制、疗效评估是当务之急. 此外,目前研究多注重在Hp阴转和病理形态的改善方面,而从Hp本身改变方面研究较少. 因此,只有从多方面、多层次探讨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作用机制,才能充分显示祖国医学的特点,且又能突破传统的辨证论治,对促进中医病因学和治疗学的发展将起一定作用.

  单兆伟,男,1940-10-14生,江苏通州市,汉族. 196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脾胃病研究会副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南京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副主编、《南京医学》常务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理论、临床和实验的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80篇,参加编篡的著作有《脾胃学说与临床》、《中医胃肠病学》、《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10部.

  通讯作者 单兆伟,210029,江苏省中医院.

  收稿日期 1998-03-08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表胃电的影响
焦点新闻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德国的治疗——COALL-92方案
·α-干扰素结合羟基脲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15例疗效观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不同浓度清毒饮和养正片对L7212白血病小鼠脾脏B细胞功
·养正汤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毒副作用疗效观察
·三硫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首例报告
·急性白血病P-糖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现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