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急救快车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胡万华;朱文宗;王显武
关键词:中风膏;中风偏瘫;穴位治疗;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膏外贴穴位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中风膏组、针灸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0例。以改良式Fugl-Mgyer评分(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4~6周观察,中风膏组在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改善显著,与针灸组比较疗效相近(P>0.05),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结论: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理想。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征,康复治疗的实施提高了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脑卒中(中风)的病残率。针灸疗法是中风病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针灸有使患者疼痛及引起皮肤感染、操作难掌握等弊病〔1,2〕。我院1999年7月-2001年7月用自行研制的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120例中风偏瘫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病程在1~3个月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且均有肢体瘫痪。120例中风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中风膏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10.2)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针灸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6岁,平均(59.4±9.5)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常规治疗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58.2±8.6)岁;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3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或出血者;首次发病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者。
1.3 淘汰标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者;年龄>80岁者;痴呆者;并发严重感染及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3组患者同时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如甘露醇、维脑路通、醒脑静、胞二磷胆碱、丹参等,禁用溶栓制剂和影响肌张力的药物。3组患者疗程均为4~6周。
1.4.1 常规治疗组:不予针灸或中风膏外贴穴位,仅给上述常规抗中风药物治疗。
1.4.2 针灸组:采用体穴疗法,穴位以手足阳明经和督脉的穴位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的穴位。半身不遂多取风池、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尺泽、环跳、梁丘、阳陵泉、解溪、三阴交、足三里、昆仑。进入痉挛期后,针对中枢神经损害后易形成上肢屈曲、下肢僵直、足内翻、足下垂等特点,结合生物力学原理,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上肢为曲池、外关、中渚、消泺,下肢为殷门、承山、昆仑、三阴交等。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4~6周。
1.4.3 中风膏组:用自行研制的中风膏外贴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持续贴敷18小时后揭掉中风膏,使穴位皮肤休息6小时后再贴敷新鲜中风膏。连续观察4~6周。中风膏处方主要成分:丹参15g,川芎10g,红花8g,水蛭8g,辣椒3g,麻黄4g,王不留行10g,虎杖10g,赤芍10g。取上药打细粉(过100目筛)。药基由松香、樟脑适量,加入适量2%桉油、丙二醇、油酸等渗透剂,同上述药粉拌匀制成多个直径为2cm的硬膏,用创可贴将中风膏固定在相应穴位上。
1.5 观察指标: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价标准按改良式Fugl-Meyer评分(FMA)〔4〕。FMA运动积分分为5级:Ⅰ级(<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Ⅴ级(100分)为功能正常。
1.6 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FMA评分>96分;②显著有效:FMA评分提高2个级别或以上;③有效:FMA评分提高1个级别;④无效:FMA评分无提高甚至减少。
2 结果
3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经鳘 2检验,中风膏组与针灸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相近;而与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中风膏外贴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
3 讨论
21世纪将进入老龄化社会,WHO已向各会员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方针,而康复医学对脑中风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是中医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疗效不容质疑〔5〕。其作用机制为:急性脑卒中后多出现休克期,此后脊髓反射功能逐步恢复以至亢进,再后就进入痉挛期。在休克期,上、下肢均取伸肌侧穴位,通过针刺兴奋周围神经,将刺激反馈到中枢,促进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缩短休克期,可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力和肌张力的恢复。进入痉挛期后,针对中枢神经损害后易形成上肢屈曲、下肢僵直、足内翻和足下垂等特点,参照生物力学原理,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上肢可选曲池、手三里、中渚、外关、尺泽,下肢取殷门、三阴交、阳陵泉、承山、昆仑等。通过针刺拮抗肌上的穴位,以改善肌张力而解除痉挛,促进肌力恢复和动作协调。然而,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效果虽很好,但针灸毕竟是一个有创伤的疗法,会引起患者的疼痛,消毒不严格还会引起感染,因此部分患者会拒绝治疗。穴位外敷疗法可以避免这些不足,且效果明显。中风膏中的丹参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红花活血化瘀,王不留行活血通气,水蛭破血逐瘀,虎杖活血祛瘀,麻黄能舒张毛孔以利其它药物渗透入人体,小量辣椒刺激皮肤,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利于药物渗入血液〔6〕。制作中风膏治疗中风偏瘫的原理是:直接刺激穴位,起到针灸样作用;活血化瘀药物渗透入人体,起到药物治疗作用。本研究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与针灸治疗疗效相近。参考文献〔1〕苏勋庄,侯健,高楠,等.早期针刺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7,4(1):26-28.〔2〕石秉霞,郭宗君,蒋建章,等.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和针刺治疗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3(1):10-12.〔3〕陈清棠.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4〕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12.〔5〕赵建国,张琳瑛.脑梗死临床处理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67-70.〔6〕卓大宏主编.中药临床应用(修订本)〔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76-323.
第1作者简介:胡万华(1960-),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副主任医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