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家庭医生 > 小病自疗 > 五官科疾病 > 口腔、耳鼻喉疾病
关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细菌侵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脓性疾病。感染主要发生在鼓室,但是常累计中耳其他部位。好发于儿童。属中医“耳痈”、“脓耳”,“脓耳”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热邪毒侵袭,或风寒郁久化热延络入耳,或内外邪热互结循径上犯耳窍,蒸灼津液,气血凝聚,血肉腐败成脓,鼓膜穿孔脓液外流。肝胆火盛,循径上扰耳窍,或外邪引动肝火,循径上逆耳窍,蒸灼津液血肉而腐烂成脓。湿热蕴积,由于淋浴污水入耳,水液内停,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肌膜腐化而脓。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所致,其主要感染途径有咽鼓管传染途径、鼓膜传染途径、血液感染。病理表现:初期鼓室黏膜充肿胀,随之炎症渗出逐渐加重,鼓膜呈弥漫性出血。病变继续发展可进入化脓期,炎性渗出物转变成脓性。鼓室内脓性物质堆积,使鼓室内压升高,毛细血管受压小静脉发生血性栓子,导致黏膜坏死,骨鼓膜受压出血,导致脓液外泄。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避免耳内进水,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对呼吸道,鼻腔疾病应同时治疗。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邪毒
    耳内疼痛,闷胀感,听力下降。耳内见鼓膜完整充血,肿胀,未见穿孔,外耳道干燥,无分泌物,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疏风祛邪。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味;野菊花16克,金银花16克,地丁16克,蒲公英16克,天葵子16克,栀子12克,丹皮12克,荆芥12克,薄荷12克。若鼓膜充血,肿胀疼痛明显加皂角刺7克,赤芍10克: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12克,如高热不退者荆芥加量。
    2.肝经湿热
    证见高热不退,头痛,耳痛明显伴听力下降,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鼓膜穿孔后,外耳道有黄稠脓液,检查见鼓膜充血,水肿,紧张部中央型穿孔,听力下降,小儿多高热,烦躁哭闹,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解毒消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味:黄芩12克,龙胆草12克,当归12克,柴胡7克,泽泻12克,栀子12克,车前子12克,生甘草7克,木通12克,生地12克。高热不退加生石膏35克,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芒硝12克。
    3.湿热内蕴
    证见外耳流脓,无头痛,耳疼缓解,检查见外耳道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或黏液,鼓膜轻度充血,鼓膜紧张部中央型穿孔。舌红或淡红,苔腻,脉数。
    [治法]  清热利湿,拔毒排脓。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2克,知母12克,皂刺12克,防风12克,没药12克,银花12克,枳壳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12克,陈皮7克,乳香12克,当归12克。湿重者加车前子12克,地肤子12克,苦参12克,薏苡仁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未穿孔期治疗
    应全身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如症状未消失,听力未恢复,仍继续抗炎治疗1周。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能自行愈合,若遗留有干性穿孔者,可作鼓膜修补术。禁用粉剂吹耳,以防阻塞脓流,导致发生并发症。鼻部用l%麻黄素点鼻以减轻咽鼓管肿胀。耳内可用2%酚甘油滴耳以减轻疼痛。
    2.穿孔期治疗
    全身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如中耳内压力很高,疼痛很剧烈时,鼓膜未穿孔应行鼓膜切开术。局部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以保持外耳道通畅。可用0.5%氧氟沙星滴耳液,3%诺氟沙星滴耳液,复方新霉素清耳液。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将冰硼散用吹管吹入外耳道,川量适当,每日2-3次,多在l周内治愈。
    (五)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并发乳突炎时可行乳突凿开术。
    (六)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穴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外关、曲池、合谷、液门、中褚、阳陵泉。
    (2)耳针:取穴肝、胆、脾、中耳、内耳、肾上腺。
    (七)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耳、内耳迷路、淋巴腺、甲状旁腺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八)敷药疗法
   
(1)全蝎(带尾)6克,白矾60克,冰片3克。先将白矾盛铝勺内煅制,研为细末。全蝎焙干,同冰片、白矾混合,研末备用。先用双氧水将耳内洗净,后用麦秆将药粉吹敷耳内。每日2次。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止痛,消肿,排脓,一般3~5天痊愈。
    (2)猪苦胆30毫升,枯矾30克。先将枯矾研为细末,再与猪苦胆汁混合拌匀,晾干为面,装瓶备用。用时将药面少许置于适量清香油中调匀,即可滴耳(滴前需将耳内脏水用药棉揩净)。每日1次.治疗中耳炎,可以清热,解毒,燥湿,一般1周见效,疗效较满意
    (九)按摩疗法

    (1)用手指揉摩耳周围及乳突后、后颈部20~30次,按压耳门、听宫,翳风、完骨及耳区的痛点各1分钟。
    (2)用拇、食、中指捏住耳郭做牵抖法数次,然后用中指插入耳内做快速的震颤法。与此同时,病人自己用手捏住鼻子,向外鼓。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做1次,有改善耳区血液循环,调节听神经功能的作用。
    (十)饮食疗法
    (1)蒲公英粥:蒲公英、粳米各50克。先将蒲公英水煎30分钟,滤取药液,再加入粳米煮成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感染期。
    (2)竹叶石膏粥:淡竹叶1s克,生石膏30克,粳米50克,白糖10克.先将竹叶、石膏加水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再加入粳米煮成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化脓期耳痛、耳鸣、发热、畏寒、耳部流脓者。
    预防与护理
    (1)注意保持耳内卫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不要随便用火柴棒、竹签等挖耳,也不要让污水灌入耳内。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气侯变化时,要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呼吸道感染。若已患了感冒,不要用力擤鼻,否则易使细菌进入中耳而致病,或加重病情。
    (3)避免患儿哭闹,因小儿在哭闹时,可使鼻咽腔气压增大,致使鼓膜充血,加重病情。
    (4)喂奶姿势要正确,喂奶姿势不正确,容易引起分泌物蓄积鼻咽腔而进入中耳,引起本病或加重本病病情。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耳鸣
下一篇: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