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 Bǎn Lán Gēn
【英文名】 RADIX ISATIDIS
【别名】 大蓝根、大青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黄色,类圆形,直径约至 80μm;有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 取本品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对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自然干燥),以正丁醇-冰醋酸-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Bǎn Lán Gēn
【别名】 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靛根(《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 ①菘蓝(《唐本草》),又名:大蓝(《救荒本草》)。
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②草大青与上种极相似,所不同者,本种的叶基部耳圆形,果实顶端钝圆而凹块,或全截形。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甘肃等地有栽培。
③马蓝(《本草图经》),又名:葴(《尔雅》),大叶冬蓝(《尔雅》郭璞注),大蓝(刘禹锡《传信方》),青蓝(《履巉岩本草》),板蓝(《纲目》),山蓝。
多年生草本,灌木状。茎直立,高达1米许,茎节显明,有钝棱。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叫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长1~2厘米,早落;萼5全裂,其中4裂线形,另1片较大;花冠漏斗形,淡紫色,5裂,裂片短阔;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内含种子4枚。
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性状】 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
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②马蓝根(《本草便读》)
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份】 菘蓝的根部含靛甙、β-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板蓝根结晶丙、板蓝根结晶丁。又含植物性蛋白、树脂状物、糖类等。根中氨基酸有精氨酸、脯氨酸、谷氨酸、酪氨酸、γ-氨基丁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又含芥子甙。还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马蓝根含蒽醌类、β-谷甾醇。
【药理作用】 ①抗菌抗病毒作用
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皆用琼脂小孔平板法)。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板蓝根、大青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有人认为是靛甙。实验证明,靛甙在体内外皆无抗菌作用;体外抗病毒作用亦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认为它无明显生理和抗菌的活性作用。其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②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管内均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③解毒作用
据报道,犬用板蓝根、黄连粉与藜芦同服(各2.0克/公斤),能解藜芦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芦中毒后再用之,则无效;分别单用板蓝根粉或黄连粉,效果亦不好。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苦,寒。
①《本草述》:"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凉。"
【归经】 《本草便读》:"入肝、胃血分。"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
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
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
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注意】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附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陈四钱,郁金二钱,苡米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
【临床应用】 ①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用板蓝根3钱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治疗用50%或200%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或用板蓝根煎服,昏迷者行鼻饲,12岁以下每日2两,13岁以上2~4两,1次顿服或2次分服,连服2~3周;亦可每2小时服1次,成人每次用2~2.5钱,15岁以下用1~2钱,待体温降至正常后酌减剂量及次数,2天后停药。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必要的针灸、西药等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据临床观察,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消除早期炎性改变,使邪热外达的功效。早期应用,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据190例的观察,治愈率在90%以上。绝大多数病例于3天内退热:临床症状除特别严重者外,通常均能在退热后即消失;少数有后遗症,均系疾病过程中持续高热、严重昏迷和抽搐的病例。
②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板蓝根2~4两,小儿减半,每日1剂煎服。同时可将板蓝根配成30%溶液涂患处。据387例的观察结果,除5例好转、5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对伴有并发症者效果较差。预防服药11295人次,似有控制流行的作用。
③治疗感冒(包括"流感")
用100%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视年龄及病情每次1~6毫升,每日2~4次。治疗80例,治愈78例,无效2例(其中1例合并肺炎)。一般在1~3天退热,2~5天症状消失。
④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板蓝根1两,每日1剂煎服;或用板蓝根6斤、蒲公英3斤,糖适量,制成煎剂10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20天为一疗程。单味煎剂治疗8例均获效果,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6天,肝功能恢复为15.7天,肝脏缩小为13天。疗效优于茵陈蒿汤对照组。复方煎剂治疗50例,经一个疗程后有50%病例肝功能恢复正常,第一、二疗程累计肝功能恢复正常者达92%。
⑤治疗暴发性红眼
用板蓝根制成10%或5%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观察235例,4天内治愈率达94.9%。多数病例用药(10%浓度)1天后球结膜水肿消失或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早、病情轻者疗效最好。药液浓度10%的比5%的效果好。
⑥治疗单纯性疱疹性口炎
取板蓝根l两,制成60毫升煎液,1~3岁小儿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治疗11例,均于第2、3天热退、流涎停止、充血消失、坏死上皮脱落,第4、5天见粘膜再生、溃疡愈合。
⑦治疗扁平疣等
用50%板蓝根注射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月1~2次,10~20天为一疗程。儿童可用成人剂量。观察45例,39例获得治愈或进步。一般于2~15天开始见效,治愈时间7~45天不等。但皮损较多、范围较广泛者多无效果。
此外,用板蓝根煎剂治疗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用板蓝根配合大青叶、羌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板蓝根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及流行性腹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曾有报道,1例上呼吸道炎患者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毫升后15分钟,即出现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心慌烦乱,四肢麻木、发胀、奇痒,两前臂及两小腿满布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现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
【备注】 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草图经》:马蓝,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
【拼音名】 Bǎn Lán Gēn
【英文名】 Indigowoad Root, Root of Indigowoad
【别名】 靛青根、蓝靛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satis indigotica Fort.
采收和储藏:收割茎叶2-3次,秋季挖根,去掉茎叶,洗 净晒干,存放阴凉干燥处,以受潮种虫蛀。
【原形态】 菘蓝 二年生草本,植株高50-100cm。光滑被粉霜。根肥厚,近圆锥形,直径2-3cm,长20-30cm,表面土黄色,具短横纹及少数须根。基生叶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先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有圆形叶耳或不明显;茎顶部叶宽条形,全缘,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3mm;花瓣4,黄色,宽楔形,长3-4mm,先端近平截,边缘全缘,基部具不明显短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3-3.2mm,短雄蕊长2-2.2mm;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花柱界限不明显,柱头平截。短角果近长圆形,扁平,无毛,边缘具膜质翅,尤以两端的翅较宽,果瓣具中脉。种子1颗,长圆形,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我国,现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环境,耐寒、怕涝,宜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播不迟于6月。条播,行距20cm开沟,覆土2-3cm,每1hm2用种量为30-45kg,种子发芽率为70%,温度在16-21℃时保持土壤湿润5-6d出苗,当苗长至2-3cm时按株距3-4cm定苗。生长期根据土壤营养追施磷、钾肥。当年收根,如留种,在收获时选 无病残健壮根条按行、株距50cm×25cm,移到留种田内,栽后浇水,11月底防寒过冬。翌年近表及时浇、松土、施肥。5-6月种子成熟,采下晒干。近年研究以高平畦栽种可提高产量20%D左右,做宽50cm,高1.5-20cm高平畦,按行距15cm开沟,深2-3cm,下种后盖平、稍压,沟内浇水,以畦面湿润为度。可避免因雨季积水造成烂根。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叶柄痕及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折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约占半经的1/2-3/4,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以条长、粗大、体实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8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宽广,射线宽5-7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1-3列,部分导管周围有纤维束。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拉。
【化学成份】 菘蓝根含靛蓝(indigotin,indigo),靛玉红(indirub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γ-sitosterol)以及多种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还含黑芥子甙(sinigrin),靛甙(indoxyl-β-hlucoside),色胺酮(trptanthrin),1-硫氰酸-2-羟基丁-3-烯(l-thiocyano-2-hydroxy-3-butene),表告伊春(epigoitrin),腺甙(adenos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和含有12%氨基酸的蛋白多糖。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作用。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痢疾(志贺氏、弗氏)杆菌、肠炎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类似作用,且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效(皆用琼脂小孔平板法)。对A型脑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与大蒜、金银花相似。板蓝根、大青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有人认为是靛甙。实验证明,靛甙在体内外皆无抗菌作用;体外抗病毒作用亦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认为它无明显生理和抗菌的活性作用。其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2.抗钩端螺旋体作用: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营内均有杀钧端螺旋体的作用。
3.解毒作用:据报道,犬用板蓝根、黄连粉与藜芦同服(各2.0g/kg),能解藜芦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芦中毒后再用之,则无效;分别单用板蓝根粉或黄连粉,效果亦不好。
4.提高免疫功能:小鼠腹腔注射板蓝根多糖50mg/kg,可显着促进小鼠免疫功能,表现为:能显着增加正常小鼠脾重。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对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脾指数、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的降低有明显对抗作用;显着增强二硝基氯苯所致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增强正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百分率,并明显对抗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但板蓝根多糖体外实验对刀豆素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淋转反应无明显增强作用。此外,板蓝根多糖还能明显增强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增强小鼠静脉注射碳粒廓清速率。
5.抗肿瘤作用:对大鼠W256实体瘤和小鼠Lewis肺癌注射靛玉红200mg/kg,连续6-7天,结果对大鼠W256实体瘤的抑制率分别为47-50%和50-58%,皮下注射最减少到每日100mg/kg以下时,其抑制作用不明显。靛玉红500mg/kg灌胃,对大鼠W256实体瘤的抑制率为23-33%,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约30%。靛玉红能延长淋巴白血病L7212小鼠的生存时间20%左右。此外,经小鼠精原细胞法试验证明,靛玉红不能特异性地抑制B型精原细胞和精子细胞。
6.对白血病作用:药理研究初步表明,靛玉红有破坏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从超微结构形态来看,在靛玉红作用下,变性坏死的细胞多呈肿胀、溶解性坏死。实验中发现靛玉红能增强动物的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能力。单核巨噬系统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一定的作用,故靛玉红的抗癌作用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关。
【毒性】 靛玉红的急性毒性试验: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1-2.0g/kg。小鼠灌胃5g/kg,连续5天,观察1周,结果未见动物发生死亡和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亚急性毒性试验:以犬分别灌胃靛玉红20、100、200mg/kg连续6mo,结果小剂量组的食欲和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似,而大、中剂量组服药后动物出现食欲减少、腹泻、便血以及SCPT升高和灶性肝细胞坏死等反应。但3个剂量组的血象、骨髓象都未见明显抑制,对肾功能、心电图也无影响。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u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取本品粗粉1g,加氯仿 20ml,水浴上回流2h,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靛玉王红加氯仿制成lml各含1m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①氛仿一乙酸乙酯(4:1),②氯仿一丙酮(9:1),③石油醚一乙酸乙酯-氯仿(1:1:8)3种溶剂系统展开,展距12cm,取出,凉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的蓝色斑点和紫色斑点。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苦;寒
【归经】 肝;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汤熏洗。
【注意】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各家论述】 《本草便读》: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叶同,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