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草《全国中草药汇编》:惊风草拼音Jīnɡ Fēnɡ Cǎo 别名小青草、喜花草、披麻草 来源毛茛科白蓬草属植物惊风草Thalictrum esquirolii Levl. et Van.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定惊,消积。用于小儿肺炎,小儿惊风,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2~3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惊风草拼音Jīnɡ Fēnɡ Cǎo 别名亮星草、亮叶子草、岩莲(《云南中草药》),披麻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毛茛种植物复叶披麻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5~20厘米。须根多,棕黄色,条状,上端稍大,留有众多毛刷状叶基。叶基生,2回3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革质,上面白绿色,下面微带粉白色,叶缘有浅锯齿。圆锥花序,花黄白色,萼短。蓇葖果近卵形,棕色,细小。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干燥地。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苦。" ②《云南中草药》:"苦,凉。" 功能主治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血燥湿,凉血解毒。治烦热口渴,胸闷呕吐,吐血衄血,湿热泻痢,目赤口疮,痈肿疔毒,湿热发黄。" ②《云南中草药》:"清肝消积。治小儿疳积、肺炎、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惊风草拼音Jīnɡ Fēnɡ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Straightstalk Alpine Meadowrue 别名披麻草、小青草、亮星草、岩莲、小白草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直梗高山唐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alictrum alpinum L.var.elatum Ulbr.[T.esquirolii Levl.et Ven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直梗高山唐松草,多年生小草本,全株无毛。叶均基生,4-5或更多,为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1.5-3.5cm;叶片长1.5-4cm;小叶薄革质,有短柄或无柄,圆菱形、菱状宽倒卵形或倒卵形,长和宽均达10-20mm,3浅裂,浅裂片全缘,基部圆或宽楔形,背面有时被短柔毛,脉稍隆起,网脉明显。花葶高达25-38cm,常有一分枝;总状花序;苞片小,狭卵形,花两性,花梗向上直展,不向下弯曲;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长约2mm,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5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约1.2mm,先端有短尖头;心皮3-5,柱头约与子房等长或稍长,箭头形。瘦果狭椭圆形,稍扁,长约3mm,有8条纵肋,无柄,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400-4600m的高山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40cm。须根黄褐色。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近两年革质,圆菱形或扁椭圆形,3浅裂,背面有时被短柔毛。总状花序,花小,萼片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长线形,先端尖锐,花丝丝状;子房扁椭圆形,柱头箭头形。 性味苦;性凉 归经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凉肝。主小儿疳积;肺炎;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各家论述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血燥湿,凉血解毒。治烦热口渴,胸闷呕吐,吐血衄血,湿热泻痢,目赤口疮,痈肿疗毒,湿热发黄。 2.《云南中草药》:清肝消积。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