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人都会有想哭的时候,可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眼泪忍回去,比如在公共场合,或者怕家人担心,不好意思哭。你知道吗?哭,虽然可以忍,但对身心却绝无好处。久而久之,还会想哭都没了眼泪。清明时节,不妨学学科学的哭法,让糟糕的情绪好好哭出去。 科学有效的哭能发泄情绪 著名心理学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在《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里,特别提到,当内心极度痛苦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够使人心情畅快。当遭遇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应该让自己哭出来。调查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几率比普通人高出一倍,而男性的胃溃疡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不哭的人占了多数。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候所产生的泪水是有毒的,不让它流出来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遵从文化传统和个人习惯,哭也讲科学,也需要对人格的尊重,真正科学有效的哭泣,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泄情绪,舒缓压力的目的。 哭作为人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人得到有效的自我调节。尤其是在一个人心理状态失衡的时候,这种表达有利于当事人宣泄与缓解心理的感受,对失衡心理的恢复是一种良好的促进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若得到合理应用,甚为有益身心。 韦志中特别提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外公去世时,我正在外讲学,回到家时他已入土为安了。我在外公坟前把内心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关心我的人一拨一拨地劝慰我,用的都是“人都已经去了,就不要伤心了,他的年纪也大了,这样也是自然的事情”,等等。我知道这是大家的好意,但内心的情绪并没有真正的表达出来,就好像许多时候,我们知道好多道理,但依然不能解决问题一样。我耐心地做完好心乡亲的工作,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外公的情感——这就是学习心理学的好处,掌握一些科学的表达方法,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积累在身体中。 科学的表达心理感受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科学的心理表达方法。韦志中介绍,一般情况下,哭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哭的时间 一个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内心很脆弱,因此不适合哭得太久,一般有3-8分钟即可。这样既可以让你宣泄不良情绪,又不会因为过度伤心而导致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告诉自己“好了,现在可以不哭了,不要再有声音了,你可以使劲地呼吸,再呼吸,然后深深地呼出去。好的,再来一次。”通过这样的干预,可以让自己重新回到情绪稳定的状态,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悲伤中不能自拔,以防止出现“祥林嫂现象”的出现。 哭的行为 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人,一般内心是冲突的,因此,大多数人一边哭泣,一边用手掩面,因为内心的情绪已经要爆发,但又觉得“这样不好”、“太丢人了”等,这样的一种矛盾状态,会让自己陷入内疚和自责中。这时候,需要鉴定地告诉自己,“没关系,你可以大声哭出来”,同时放下自己捂嘴巴的手,给自己的情感宣泄以支持和鼓励。 哭的空间 哭是个人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无法忍耐的。因此,当事人需要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进行这种表达,以避免事件平息后的自责和羞耻感,避免受到再度伤害。一般来说,私密安静的环境,能使人放松警惕,也不必担心被批评嘲笑,而身边有无声支持你的人,也会大大增加安全感。 哭不出来时更痛苦 比想哭不能哭更难受的可能就是想哭却哭不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哭不出来,是因为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哭,习惯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身心都是非常有害的。心里堵的慌的时候,如何表达内心情感,韦志中推荐了几个实用的建议提供给大家: 1、看一部悲情电影。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绪,触动你内心的电影,其实是在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你的经历和感受,因此看一部切合心情主题的电影,也相当于自身情绪的有效表达。 2、做一些会产生生理眼泪的事情。例如剥一个洋葱,喝一杯芥末水,让眼泪自然流下来,不要擦也不要回避。生理眼泪过后的眼泪就是真正的坏情绪的发泄了。 3、选择一些悲伤的姿势和行为。例如双手抱膝蹲在地上,反复做垂首顿足的动作,并伴随哭泣的声音。这是基于行为会影响情绪的原理而形成的有效做法。 4、向一个人倾诉,找一个人安慰。跟值得信任的朋友说说遇到的麻烦,谈谈内心的感受,对方只需安静的倾听,说到动情处,眼泪自然就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