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木兴歇皆自然。”李白这首不太为人们熟知的诗,讲了四季变化皆为自然作为的道理,其中的“兴歇皆自然”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人类在进行养生保健时务必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和谐。民俗养生,遵循了天人相应规律,是我们祖先在对大自然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确立的养生学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的发展令其博大精深。毋庸置疑的是,民俗养生起源于民间,存在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要使其形成体系,得以系统化、规范化,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地服务于当代百姓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民俗养生内涵的研究,力图使其形成一种体系并科学化的应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于是便有了他的一系列著作。其中,有的成为推荐给读者的优秀科普读物,有的进入了城市社区、“农村书屋”。新作《温长路谈民俗养生》(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就是其中的一种。 《温长路谈民俗养生》一书,从民俗角度立论,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层普及,把看似深奥、丰富却有些晦涩难懂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民谣谚语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给读者。与此同时,又将其与医药卫生,特别是中医药知识紧密结合,让读者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实用且有效的健康知识。作品中所讲述的62种岁时节俗,从民俗渊源、饮食文化、营养解析、中医知识等诸多方面,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元素展开了一幅精彩美妙的民俗画卷,真可谓一部民俗养生的创新之作。 熟读精思《温长路谈民俗养生》,书中的两大突出亮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曰“广”。该书笔酣墨饱,补苴调胹。在总体布局上,解析了春节、立春、元宵节、二月二、花朝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腊八等岁时习俗与养生保健之间的深层联系,一年的节事尽收于一卷之中;在细节上又将其一一展开,做到精致细微,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只追求节俗中吃喝玩乐的“实惠”内容,而不究其渊源的文化缺失和健康学意义更不深究的浮躁倾向。因此,有必要还节日原本包含的文化学意义和科学理念。譬如“寒食节”,不能只讲禁火和吃冷食的习俗,还要了解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贤臣介子推复出这一历史典故,并剖析过量食用寒食伤脾胃的弊端,进而对冷饮市场里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谈到“大蒜”,不仅要谈及人们熟悉的普通功能,更要全面认识它服务健康的九大功效,乃至现代科学对大蒜防治疾病作用原理的研究成果等。 二曰“精”。该书寻源及流,深入浅出,对古代文化与中医药关系的表述至情至理。如作品中提到吃“五辛”迎新春的习俗,指出其文理用的是“辛”与“新”的谐音,其医理是辛味行气、甘味补益、酸味固涩的功能。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师开药方”,妇孺皆知,而其科学依据源于何处?如何吃才能吃出健康?作者同样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对传统文化的辨析,作者始终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审视态度,将俗言俚语、民谣谚语、民俗风情等民俗养生中与人们健康生存休戚相关的医学卫生知识加以科学的解释与论证,展示了民俗与健康养生之间、胶结难分的关系。作品善于从历史典故、人物传记等趣味处着笔,令读者如同在品味一份美味、实用的民俗大餐:萝卜、“洛阳燕菜”与唐代女皇武则天,药葫芦、西安小吃“葫芦头”与药王孙思邈……作品中所收录的这类趣事,与科学性,文化性,知识性融为一体。令读者心旷神怡,引人入胜! 另外,该书对许多养生误区进行了纠偏,如冬季养生戴帽子好还是光着头好、菠菜与豆腐能不能同食、活鱼与冻鱼哪个营养成分高等。养生热的兴起,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形成谁都能说养生、谁都在说养生的乱象。如果把中医说滥了、市场说乱了、老百姓说得无所适从了,养生也就失去真正的意义了。养生,就是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生活习惯,既不能无视和忽视,也不能刻意和过度,这是作者在该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温长路教授这部民俗养生大作的成功问世,并非偶然,这与作者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等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十年来,他勤奋劳作、笔耕不辍,公开发表学术、文化、政论、科普等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取得科研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正是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才为其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俗是文化,说到底更是伦理,中国古人就有“仁者寿”之说,历来把“以德为养”放在首位。《温长路谈民俗养生》一书,把继承作前提,以创新为灵魂,是对中医民俗养生的传承与升华。它的成功,再次证实了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包容、坚守与开放、改进与融合,是人类文化多样性过程中无法抗拒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