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2200余年的历史风尘,素手捧读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44个不同姿态和动作的男女老少站成4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头发整齐盘起或是戴着便帽,脚上穿着尖角形鞋履。其中多数人身着褶侉(裤)式的无絮短袍,也有人身着禅儒式衣裳(即单层的连衣裙服装)或短侉(裤)、短裳(裙),还有少数几位赤裸着上身。更能吸引我们的是他们丰富、生动、活跃的体态,44种姿态、44个动作串连成一片行云流水的世界,在时光斑驳的画卷中舒展流转,传递着神秘的生命讯息。这幅内涵深厚的出土帛画正是闻名于世的《导引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细细解读这张被历史典藏的珍图。 导引作为一种传统养生、保健和疗疾的有效手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据宋代罗泌《路史·前记》记载,早在上古“阴康氏”时代,由于水路失于疏泄,先民长期生活在潮湿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湿寒阴气凝于体内,因此得了一种筋骨萎缩、腿脚发肿、活动不灵的疾病。于是,有人便创造了一种类似舞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教人以引舞以导之”,这便是后来“导引”的由来。“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里对于导引的具体描述即“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通过模仿熊、鸟的活动形态来伸展肢体,调和气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对于“导引”的解释,古籍中有各种不同的记载,有的解释为呼吸运动,有的解释为肢体运动,有的则认为导引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而从马王堆《导引图》来看,画中不光有模仿“熊经”、“鸟伸”等动物形象,还有其他类型的肢体运动和多种呼吸运动,而且还有些人像在做瞑目存想状。所谓瞑目存想即是集中意念来感受、对话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包括大自然的某种美好景象,从而使自己心情舒畅,并可通过存想治疗疾病。综合上述各种说法,我们一般认为“导引”是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活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保健功。 对于导引的功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各有说法。现代中医学认为,导引的作用是通过各种练功手段进行锻炼和活动,加强人体的气化作用实现的,可以对机体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植真气、强筋壮骨的作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导引正是根据人体阴阳盛衰情况,通过对应的运动形式和手段,若阳气旺盛则以静式为主,若阴气旺盛则以动式为主,从而动静结合,外动内静,动中求静,达到“动静互根,阴阳平秘”的状态。同时,导引还能通过肢体运动和呼吸吐纳等手段,促进人体气血交换,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或强化经脉,使得气血趋于顺畅调和。导引的许多功法都有调呼吸、促消化、培育真气的作用,古代更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绘帛画,它不光是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为古代文献中失散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也为研究导引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研究线索。从功法的具体形式来看,《导引图》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徒手运动,帛画中大部分都为徒手运动;二是器械操作,如“以杖通阴阳”之类,帛画中出现过盘、棍、球、袋等四种器械,用来辅助行功;三是行气吐纳,如仰呼等;四是意念活动,某些图像表现为凝神入静的存想状态。从术式的功能来看,可以进一步分为养生功和医疗功。养生功主要是以养生保健为目的,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的功法,如螳螂、熊经、鹞北、猿猴等。譬如“螳螂功法”,则保持两足并立,两手上举,延伸至自己感觉到极限,然后转腰向左右弯曲。医疗功则主要以治疗为目的或作为治疗辅助手段,促使机体恢复健康,表述为标明“引”治某种疾病的术式,如引颓、引温病、引膝痛等。譬如“引颓”,即颓疝之病,现代称腹股沟斜疝,则保持两足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膝关节微向前屈,双手微外展并且下垂,头微向前俯看。 马王堆导引术开创了中国导引运动养生之先河,在其后两千多年历史中,它不仅一直为医家和养生家所广泛采用,而且在道教和佛家界也广泛用作修炼身心之法。医圣华佗采撷《导引图》之精华,创造了“五禽戏”,不仅使得自身“年且百岁,尤有壮容”,更是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代表项目。后人根据马王堆《导引图》功法为蓝本,整理出一套“马王堆导引健身功”,将整个导引归纳为两个意守,即意守一个良好意念和意守周天。功法分为七个步骤,即凝神静立、周天运转、微摆天柱、意想雪泉、玉泉引水、口诀导引、还原导引等。只要心静意定地按照要领去做,绝大多数练习者第一次就能感受到似醉非醉、身体轻盈、翩翩起舞、如彩云间。相当一部分练功者练习数日后,即有不同程度的“八触”(热、凉、轻、重、大、小、痒、麻)之感,并对疾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