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健康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淡味养生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1-01-23

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

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也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而味甘并非是甜,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比如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择清虚之物。

近年,西方人在深受厚味佳肴而诱发若干疾病后,遂提出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淡为冲和,补阴生精。金元医学家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比如谷、菜、果之类。《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谷、蔬、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症,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朱丹溪撰《食色绅言》称:“淡有醒脾开胃、清虚肠腑之功。淡可渗湿,脾最恶湿,脾为湿困之际,唯淡食可使之健运。”夏暑湿气偏重,大多数人会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尤恶腻食,此为脾湿困也,当以清淡之食以醒脾气,又称“淡食开胃”。淡食利于消化,有通腑之功,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他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淡蔬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大米、玉米等五谷杂粮,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一般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推迟,发病率亦较低。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胆固醇等成分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认为养生之人“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穷炙而足益精神”。《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现代科学亦发现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美国脑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研究认为,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有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疗效;中医曾用小麦、大枣治疗精神抑郁的妇女脏躁症;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会使血脂升高,使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内经》主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东晋葛洪指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然因其平和清轻,不用大辛、大甘、大苦、大咸、大酸,而用微辛、微甘、微苦、微酸,因此可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安康。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