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10味中药组成,具有清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的作用。全国名中医陈民藩从事中医肛肠科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陈民藩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肛肠疾病,现择验案四则,以飧读者。
肛窦炎
林某某,男,32岁,1997年10月16日初诊。诉近3天肛内灼痛,下坠不适,排便不尽,便时痛甚,时常肛周潮湿,舌质红苔黄,脉数。肛镜检:肛管后正中肛瓣充血,肿胀,色泽鲜红,轻压肛窦溢出少量白色分泌物。
诊断:(湿热下注型)肛窦炎。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散结。
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0g,木通6g,车前子10g,生地15g,秦艽10g,白芷10g,槟榔10g,生甘草6g。
服3剂后二诊:患者肛门灼痛明显减轻,肛周无潮湿。上方去秦艽、白芷,加白术10g,土茯苓15g。继服3剂,肛门坠痛已愈。肛镜下见肛瓣无充血,无肿胀,分泌物消失。
按肛窦炎属祖国医学“脏毒”范畴,是以肛窦、肛瓣感染为主要病变的疾患,其症状虽轻,但若失治,进一步发展可继发许多严重的肛肠疾患。本例患者因过食醇酒厚味,湿热内生,浊气下注肛门,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发生肛门疼痛不适。陈民藩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清大肠湿热,使湿热清,气血、经络畅通。配伍秦艽、白芷、槟榔以祛风散结,行气泻火。气行血畅,则疼痛消失。二诊去秦艽、白芷加白术、土茯苓,以健脾利湿,脾运则湿去。
肛门湿疮
方某某,男,54岁。1998年3月18日住院行肛门尾骨间瘘管切开术,术后1周出现肛周瘙痒,时有灼痛,伴口苦,小溲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肛检:瘘管创面肉芽组织正常,但肛周潮湿,皮肤红斑,丘疹,部分见小点状渗液。
诊断:(湿热型)肛门湿疮。
治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草6g,栀子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地15g,防风6g,蝉衣6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珍珠母(先煎)3g,甘草30g。服2剂后,肛门瘙痒减轻,肛周潮湿、红斑、丘疹明显消退。上方继服2剂,巩固疗效。
按肛门湿疮的病因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湿热蕴积于肛周肌肤,阻遏气血运行。本案患者素体湿热内盛,脾失健运,下注大肠,蕴结于肛门,又因肛瘘手术创面有部分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而发局部瘙痒。陈民藩用龙胆泻肝汤清下焦湿热治本,用防风、蝉衣祛风;白鲜皮、地肤子利湿止痒;珍珠母燥湿收敛兼安神;诸药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术后肛缘水肿案
郑某某,女,39岁。1998年3月2日住院行混合痔内扎外切术,术后第3天因饮食不慎致腹痛,腹泻,大便稀不成形,每日4次,便后肛口疼痛,少许擦血。肛检:肛门右前边缘水肿,皮层潮红,触之疼痛,稍硬。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湿热型)术后肛缘水肿。
治则:清热利湿,祛瘀消肿。
方药:龙胆草6g,生地15g,秦艽10g,苍术10g,土茯苓15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3g。服3剂后水肿明显缩小,疼痛也减轻,继续服4剂痊愈。
按患者因术后过频排便,临厕久蹲致使局部循环障碍,血液和淋巴回流受阻,滞留于局部而发水肿。肛肠病术后局部肿胀多因经络阻滞,湿热下注所致。故宜清热利湿,祛瘀消肿。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消肿,加秦艽、苍术、土茯苓增强利湿的功效,湿去肿消;丹皮、赤芍能活血散结以消肿。
肛旁脓肿案
刘某某,男,30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诉肛门左侧卒然红肿疼痛。伴有肛门重坠,体倦身重,食欲不振,口渴不多饮,大便稍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略数。肛检:肛旁左侧硬块,范围3×2cm2,触之疼痛,灼热。
诊断:(湿热下注型)左侧旁脓肿。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10g,当归6g,赤芍10g,生地15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白芷10g,甘草3g。用金黄散调植物油外敷红肿处。3天后患者诉肿痛减轻,肿块范围缩小。继服5剂中药后疼痛消失,肿块消散。
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属中医肛周痈疽范畴。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湿热容易聚于膀胱,故此处生痈,多由湿热下注所致。湿性重着常先伤于下,湿热蕴结肛周肌腠间,可造成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壅滞不散,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患者因辛劳过度,湿浊不化,气血壅滞,结成肿块。用龙胆泻肝汤中的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苦寒泻火药,清湿热治本;泽泻、车前子利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当归、赤芍活血化瘀,与生地配伍养血活血,活血不伤正;皂角刺、穿山甲通经散结,消痈排脓;白芷祛风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消痈排脓,活血祛瘀之功。(蔡而玮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