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药验方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明辨证、抓病机经方治疗验案举隅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12-31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 而能否准确辨证、 紧抓 病机就是关键。导师吕冠华教授临床经验丰富, 辨证 精当, 善抓基本病机, 活用经方, 临证治疗疗效甚佳, 现介绍导师运用经方治疗验案 5 则。

大柴胡汤治疗胁痛案

孙某, 女, 76 岁, 2016 年 1 月 14 日初诊。自诉右胁 部疼痛 1 月, 曾有咳嗽, 小腹部疼痛, 咳嗽和体位变动 时疼痛加重, 口干, 饮食一般, 睡眠不安, 大便干, 3 ~ 4d 一行, 排便不畅, 舌暗红, 苔薄黄, 脉弦数。查: 血常规及 胸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 胁痛病, 证属少阳不和, 里热 内结证, 处方: 大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 10g, 黄芩 10g, 清半夏 10g, 白芍 15g, 大黄 10g, 枳实 10g, 玄参 15g, 陈 皮 10g, 木香 10g, 延胡索 20g, 金钱草 15g, 生地 20g, 甘 草 10g, 7 剂水煎服, 1 剂 /d, 分早晚温服。

二诊: 2016 年 3 月 14 日, 患者诉上次服药后右胁 部疼痛缓解, 小腹部疼痛缓解, 口干缓解, 饮食一般, 睡眠不安, 大便成形, 1 次 /d, 近 2 月无明显不适, 患者 要求家属来开药继服以巩固疗效, 予上方去大黄, 加 酒军 15g, 苏梗 10g, 麦芽 20g, 7 剂继服。 按 大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 《伤寒论》 , 由柴 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生姜、 大枣 8 味药共 同组成, 是临床常用的经方。 《伤寒论》 ?第 103 条: “太 阳病, 过经十余日, 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证仍 在者, 先于小柴胡。呕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 为 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 下之则愈” 。第 136 条: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第 165 条: “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汤主之” 。 《金匮要略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 治》 : “按之心下满痛者, 此为实也, 当下之, 宜大柴胡 汤” 。根据条文以方测证分析其适应证有二: 一是少 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 二是少阳胆腑的热实证 [1] 。往 来寒热、 胸胁苦满, 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 呕不止 与郁郁微烦, 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再与 心下痞硬或满痛、 便秘或下利、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等 合参, 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 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2] 该患者右胁部疼痛, 此为少阳经气不利; 小腹痛, 大 便干, 3 ~ 4 日一行, 排便不畅, 兼之口干, 舌暗红, 苔 薄黄, 此为里热郁结之象。本案紧抓大柴胡汤的基本 病机, 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化裁, 加用陈皮、 木香、 延胡 索以理气止痛, 生地、 玄参、 金钱草以清热养阴, 方中 柴胡配黄芩以除少阳之邪, 白芍配大黄以治小腹痛, 木香、 延胡索、 陈皮合用, 增强本方理气止痛之功, 考 虑患者口干、 大便干, 稍加生地、 玄参以养阴清热, 诸 药合力以达上佳之效。

竹叶石膏汤治疗蛇串疮后遗症案

王某, 男, 64 岁, 2016 年 1 月 28 日初诊。患者自 诉右下肢带状疱疹缓解后, 胃脘部嘈杂不适 5d, 局部 皮肤瘙痒, 触之疼痛, 乏力, 口干, 无烧心反酸, 无嗳 气, 饮食一般, 睡眠安, 大便调, 小便黄, 舌暗红, 苔薄 白, 脉弦细缓。中医诊断: 嘈杂, 证属: 余热未清, 气阴 两伤。处方: 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淡竹叶 15g, 石膏 20g, 党参 15g, 麦冬 20g, 清半夏 10g, 甘草 10g, 陈皮 10g, 黄芪 30g, 苏梗 10g, 5 剂水煎服, 1 剂 /d, 分早晚 温服。

二诊: 2016 年 2 月 1 日, 自述胃脘部嘈杂不适缓 解, 局部皮肤瘙痒缓解, 触之疼痛明显减轻, 乏力缓 解, 轻微口干, 饮食可, 睡眠安, 大便成形, 小便正常, 舌暗红, 苔薄白, 脉缓。处方: 上方去淡竹叶、 石膏, 加 生地 20g, 5 剂继服。

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 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具有神经和皮肤同 时受累的特性 [3] 。中医认为, 带状疱疹由肝经郁火和 脾经湿热内蕴, 复感火热时邪, 湿热蕴蒸侵淫肌肤经 络而发。患者受火热之邪伤及气阴, 经过治疗后, 疱 疹症状缓解, 体内余热留恋未清, 气、 阴、 津液耗伤。 气虚则乏力, 阴虚则口干, 胃阴受损则嘈杂。阴血不 足经络肌肤失养则瘙痒, 火热余邪稽留局部则触之疼 痛, 体内余热未清则小便黄。导师认为本病病机与竹 叶石膏汤方证相符, 故运用竹叶石膏汤原方加黄芪以 益气, 陈皮、 苏梗以和胃理气并预防过于寒凉而阻碍 胃气。二诊余邪已除, 但舌质仍暗红, 轻微口干, 此乃 余热已去, 阴液未充, 故予原方去淡竹叶, 石膏加生地 以养阴, 巩固疗效。竹叶石膏汤出自 《伤寒论》 第 397 条: “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主 之” 。张仲景运用此方治疗伤寒热病解后, 余热未尽, 肺胃气阴受损而出现的状态。导师抓住伤寒条文 “伤 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的病机特点, 灵活运用 而取得良效。

葛根芩连汤治疗泄泻案

赵某, 男, 37 岁, 2016 年 2 月 25 日初诊, 自诉大 便溏, 进食油腻及遇冷加重, 口中异味, 口干, 嗳气, 反 酸, 便急, 便前腹痛, 便后痛减, 睡眠不安, 舌尖红, 苔 黄腻, 脉沉弦。中医诊断: 泄泻病, 证属湿热伤中证, 处方以葛根芩连汤加味。药用葛根 50g, 黄芩 10g, 黄 连 10g, 陈皮 15g, 白芍 15g, 防风 10g, 败酱草 15g, 蚕 砂 15g, 麦芽 20g, 木香 20g, 荷叶 15g, 甘草 10g, 海螵 蛸 30g, 7 剂水煎服, 1 剂 /d, 分早晚温服。

二诊: 2016 年 3 月 7 日, 患者诉其大便稍成形, 口 中异味、 口干减轻, 嗳气, 反酸缓解, 便急缓解, 便前腹 痛缓解, 睡眠不安, 舌尖红, 苔黄腻, 脉沉弦。结合患 者舌脉, 考虑湿热邪气未除, 故予上方改黄芩 15g, 黄 连 15g, 败酱草 30g, 加酒军 15g, 7 剂继服。

三诊: 2016 年 3 月 17 日, 患者自诉大便成形, 1 ~ 2d 一行, 口中异味明显改善, 口干减轻, 饮食可, 睡眠不安, 舌尖红, 苔薄白腻, 脉弦细。予原方 7 剂继 服以巩固疗效。

按 中医认为, 脾虚与湿盛, 致肠道功能失司是 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湿邪 易夹杂其他邪气。该患者便溏遇冷加重, 但根据舌脉 及其他症状, 辨证当为湿热伤中。葛根芩连汤是治疗 湿热泄泻的常用方, 但要正确使用, 需准确把握阳明 经 (腑)热证和湿热证的主证、 病机, 灵活加减 [4] 。导 师在本案中重用葛根以升清止泻, 黄连、 黄芩、 败酱草 以清热燥湿, 在本案中患者还出现腹中急痛, 便后痛 减的症状, 与痛泻要方病机相符, 再佐加海螵蛸以制 酸, 蚕砂以祛湿, 木香、 陈皮以降气止呃, 麦芽以消食, 荷叶、 甘草以健脾、 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湿清热止 泻, 降气制酸止呃之功, 使标本兼顾, 共达良效。

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案

从某, 男, 48 岁, 2016 年 3 月 31 日初诊。自诉凌晨 2 点左右发作肠鸣, 腹泻, 夜间阵发性心跳, 口干, 饮水少, 食少, 睡眠一般, 大便时干时溏, 舌淡红, 苔 薄白, 脉沉弦。中医诊断: 痰饮病, 证属阳虚水停证,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茯苓 50g, 桂枝 10g, 白 术 15g, 甘草 10g, 陈皮 10g, 泽泻 20g, 猪苓 15g, 荷叶 10g, 防风 10g, 7 剂。水煎服, 1 剂 /d, 分早晚温服。 二诊: 2016 年 4 月 7 日, 晨起肠鸣腹泻缓解, 阵发 性心跳缓解, 口干减轻, 饮水少, 饮食一般, 睡眠转安, 大便时干时溏,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沉弦。予原方 7 剂 继服。

按 苓桂术甘汤是温化水饮的代表方, 药用白 术、 茯苓、 桂枝和甘草, 功能温阳化饮, 健脾利湿。张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运用有二: 一是脾胃阳虚饮 停证; 二是太阳伤寒误治之变证。随着各医家的不断 实践总结, 目前认为本方的适应证主要定位在上中下 三焦, 脏腑体现为肺脾肾三脏, 其重点在中焦脾胃, 病 本为阳气虚, 病标为痰饮、 水湿, 专为治痰饮之本源而 设 [5] 。该方重用茯苓甘淡为君, 茯苓渗湿健脾, 祛痰化 饮, 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以辛温之桂枝为臣, 桂枝温阳 化气, 布化津液, 平冲降逆, 协茯苓以加强利水化饮之 力; 再佐以白术健脾燥湿, 以杜绝生痰之源, 合桂枝以 温运中阳, 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炙甘草补脾益气, 合桂 枝助化阳气, 佐茯苓, 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 兼和诸药 为使。四药共奏健脾利湿, 温阳化饮之功。本案紧抓 水饮致病的病机, 予苓桂术甘汤, 并加泽泻、 猪苓以增 利水之力, 陈皮以理气燥湿, 运脾健胃, 荷叶以升清降 浊, 防风以祛风胜湿。

五苓散治疗消渴案

苏某, 男, 82 岁, 2016 年 1 月 28 日初诊, 自诉口 干, 喜饮冷水半月, 乏力, 食欲不振, 睡眠可, 小便多, 大便干, 2-3 日一行, 舌暗红, 苔黄白腻, 脉弦数。中医 诊断: 消渴病, 证属水湿中阻证, 处方: 五苓散加味, 药 用白术 15g, 泽泻 20g, 猪苓 15g, 茯苓 30g, 桂枝 6g, 黄 芪 30g, 陈皮 15g, 白芍 30g, 酒军 15g, 厚朴 20g, 金钱 草 15g, 石膏 30g, 栀子 10g, 藿香 10g, 升麻 10g。7 剂 水煎服, 1 剂 /d, 分早晚温服。

二诊: 2016 年 2 月 4 日, 来人开药诉患者口干减 轻, 喜饮冷水减轻, 乏力减轻, 食欲增加, 睡眠可, 小便 减少。予原方 10 剂。

三诊: 2016 年 2 月 18 日, 患者诉口干明显减轻, 喜饮冷水缓解, 乏力明显减轻, 食欲增加, 睡眠可, 小 便减少, 大便软, 2 日一行, 舌淡暗, 苔薄白, 脉弦。予 上方去金钱草, 石膏, 栀子, 加荷叶 15g, 砂仁 6g (后下) 10 剂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 五苓散是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主方, 药用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和桂枝, 功能化气行水, 兼以解 表。 《伤寒论》 第?71?条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 消渴 者, 五苓散主之” 。?第?72?条云 “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 者, 五苓散主之” 。第?74?条云 “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 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 五 苓散主之” 。许多人对五苓散的认识还停留在 “利小 便” 这一层次上, 实际上五苓散除了利小便以外, 还有 健脾助运、 布散津液以及温补阳气、 化气生津的作用。 [6] 五苓散不仅是单纯的利水剂, 五苓散的作用几乎涉 及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是调节水液代谢最具代表性的 中药方剂。 [7] 临床上五苓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水液代 谢障碍相关疾病, 本案紧抓病机, 着力于水液代谢障 碍的关键点, 处以五苓散, 并随症加减, 以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 ? 郝万山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89-190.

[2] ? 方文岩, 张琪, 卢成美 .?论 《伤寒论》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6) : 10-12.

[3] ?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3.

[4] ? 周贤, 刘松林, 梅国强 .?梅国强葛根芩连汤拓展运用思路 [J]. 中 医杂志, 2015, 56(10) : 1639-1640.

[5] ? 温桂荣 .?苓桂术甘汤治疗杂病探微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3(2) : 108-110.

[6] ? 倪诚 .?王琦教授从化气布津论五苓散制方思想及其运用心法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10) : 699-701.

[7] ? 赵鸣芳 .?五苓散的应用思路及机理分析 [J].?江苏中医药, 2005, 26(7) : 36-38.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