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乙肝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乙肝肝硬化“浊毒伏络”论治“浊毒伏络”发病机理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9-02
  乙肝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慢性肝病发展至晚期的主要变化,病情缠绵难愈,变化多端,属于中医“鼓胀”范畴,古人将“鼓胀”列为风、痨、膨、膈四大疑难病证之一。李佃贵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浊毒学说”,并根据乙肝肝硬化发病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浊毒伏络”之病因病机,采用“化浊解毒、软肝化坚、活血养血”三步疗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浊毒伏络”概念
 
  所谓伏邪,又称伏气、伏毒,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中有明确概念:“感六淫而不即病,不定期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凡外感六淫病邪,侵入人体后伏藏于内,不立即发病,过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者,或者已经发病但未治愈致使邪气内伏者,均为伏邪。
 
  乙肝所致肝硬化为“伏邪”致病,其一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具备伏邪发病特点,乙肝肝硬化感染HBV后不即发病,潜伏于体内,因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不同及不同诱因而有不同潜伏期及转变趋向,或潜伏体内,一发病即为肝硬化,或乙肝活动迁延不愈发展成肝硬化,其二因为乙肝肝硬化具备伏邪病情缠绵难愈的病情变化特点。
 
  乙肝肝硬化伏邪为“浊毒”,研究发现HBV为湿热属性之毒邪,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HBV的复制活跃程度与湿热疫毒轻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HBV复制愈活跃,湿热疫毒程度愈重。 湿浊同类,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浊较湿不易祛除,热邪蕴久为毒邪。故乙肝肝硬化启动因子为“浊毒”,“浊毒”既为致病因素,也为病理产物。浊毒两邪合而作祟,其特性可归纳为:传染性、潜伏性、顽固性、循序渐进性(累加性)。
 
  伏邪部位为肝络,因在乙肝肝硬化发病中,浊毒致病具有特定脏腑经络属性即噬肝性,浊邪作为引经之邪,引毒邪入肝络,浊毒内伏肝络,伺机发病。由于络脉具有邪气“易入难出”的络脉特点,所以浊、毒之邪侵入肝络而成肝络病,浊毒由表入里,肝络病由气及血,由滞到瘀,导致肝络壅滞,甚则瘀塞不通。浊毒入络,络气郁滞,或络气亏虚推动无力而涩滞,气化不利则津凝为痰,气失流畅则血行涩滞,痰瘀阻滞,胶结浊毒而成癥成积,发为肝硬化。
 
  “浊毒伏络”发病机理
 
  浊毒内伏肝络为主要病因。乙肝病毒作为疾病的启动因子,经血液传播,不经人体肌表,直中太阴脾经与厥阴肝经。乙肝病毒为湿热属性之毒邪,湿凝成浊,热蕴为毒,浊毒为乙肝肝硬化的启动因素,毒性伏邪是病邪传变的基础,浊邪是引经之邪,引毒邪入肝络,浊毒之邪,相关为害,深伏血分,才成为伏邪,成为乙肝肝硬化致病之因。浊之成因,约略有二:外感湿热疫毒,由表入里,由气及血,阻于中焦,交蒸于肝胆;或肝郁克脾,脾虚不能转输精微,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凝成浊,湿浊内生。毒之成因,亦有两途:热甚为火,火入血分为毒;或初为湿盛, 湿盛则浊凝,浊凝则为痰,湿浊痰郁久则化热,热极则生毒。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故毒由温热转化而来,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从而引起复杂的病理改变。浊毒既为致病因素,同时也为病理产物。
 
  “浊毒伏络”病机演变
 
  由浊毒伏邪起病,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浊以毒为用,毒以浊为体,最先累及气分,浊毒邪壅经络,胶着难愈,气机不畅,阻滞气机;浊毒再入营血,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最后浊毒深陷血分,浊毒、痰浊、瘀浊相互搏结,病邪深入,毒燔则迫血妄行,可生“血证”,浊毒痰瘀久积肝络,损伤肝络,败坏形体,痰浊瘀均为阴邪,易于凝结,最终形成肝硬化。
 
  疾病初期,浊毒均轻,伏于肝络,病在气分。浊毒之邪,既生于阳,又生于阴,浊邪性趋下,易袭阴位,肝经为阴中之阳,因此首犯中焦气分,影响脾胃气机。疾病中期,浊重毒轻,浊凝成痰,病在营分。浊毒伏邪进入营分,与水谷精气相合,浊重毒轻,浊性更为秽浊,浊凝成痰,最终形成浊、毒、痰相互胶结之势。疾病晚期,浊轻毒重,毒燔迫血,病在血分。《肘后备急方》
 
  浊邪为盛,邪气难祛,由营分及血分,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肝脉瘀滞,久则成瘀,毒盛则传变迅速,浊毒深入,深陷血分,毒邪灼伤脉络,甚则毒燔迫血妄行,发为“血证”,浊毒久居体内,日久及肾,肾气失于蒸腾气化,导致水液停蓄,更损肝络;或肾虚精亏,精血同源,肝肾之络失于濡养而络病生。病久可见肾之阴阳俱虚,肝之阴血不足之证。由于气滞、湿阻、痰凝、瘀血往往与浊毒并存,形成浊、毒、瘀、痰交阻的病机,不仅使病程迁延难愈,而且易于复发,难于根治,若久治不愈,则毒瘀久聚成癥,发展为肝癌。
 
  “浊毒伏络”论治
 
  化浊解毒,从三焦分消
 
  浊毒致病具有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若徒解其毒则浊难祛,徒化其浊则毒愈甚,因此分离浊毒,孤立邪势,是治疗的关键,故采用分解浊毒、分道而消的治法,使浊毒从上、中、下三焦分道而消, 贯穿开上、畅中、渗下的治则,使浊祛而毒孤。李佃贵在治疗乙肝肝硬化,常选用白豆蔻、厚朴、半夏、苍术、黄连、黄柏等药以畅中,同时常用苦杏仁、藿香、前胡等药以宣上焦之气,开水之上源,同时,选用木通、滑石、茯苓等药导湿下行以渗下。
 
  软肝消癥,活血利水
 
  由于浊毒往往与气滞、湿阻、痰凝、瘀血并存,形成浊、毒、瘀、痰交阻的病机,久治不愈,则毒瘀久聚成癥,形成肝硬化,故李佃贵常应用软坚消癥之法治之,如鳖甲、龟板、穿山甲、生瓦楞子、生牡蛎、鸡内金、三棱、莪术、山慈菇等。浊邪为盛,最易导致肝的气血失调,肝脉瘀滞,久则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故李佃贵十分注意水血同治,肝脾兼调, 以“新瘀宜急散,久瘀宜缓攻”为原则,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特色酌情用药,病情轻、病程短、体质强者,选用三棱、莪术、水蛭等峻攻破血之品;病重病程长体质弱者选用当归、丹参、赤芍、白芍、郁金等平和之品。
 
  扶正祛邪,健脾养肝益肾
 
  伏络之浊毒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功能减弱,以致正不抗邪,并招致浊毒伏邪入营入血,浊毒羁留主要部位在肝、脾、肾。毒易耗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不足易致肾阴不足,日久阴损及阳,致肾阳不足。浊性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足,故乙肝刚硬化的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李佃贵在临床中常选用熟地、枸杞、山茱萸、首乌、山药、龟板等厚味滋阴,育阴化气,选用黄芪、党参、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等补肾健脾,力图使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启上,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
 
  对于“浊毒伏络”的乙肝肝硬化,临床每见证候交叉复合,若从一方一法论治,难免顾此失彼,李佃贵坚守“浊毒伏络”病机之本,集数法于一方,熔攻补于一炉,兼顾主次,各个击破,获取良效。(陈艳哲 孟宪鑫 张金丽)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