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获得较好的效果。兹简介如下:
湿阻 湿热之邪监犯,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气愤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监犯之明征。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裘。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晦气,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煽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鄙人,养筋骨而健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厌倦乏力,四肢沉重,面色亮光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脉濡而软。
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行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然后清热,不行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 感触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触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气,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气,烦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反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用辛温之品治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行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凝开(中病)即止,不行久服,防其增热。
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其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患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冰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
证见:面无人色,胸脘痞闷加剧,四肢厥冷,少腹疼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辛温炎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行过用,防其热势加剧。
病案举例 湿租
张某 男 65岁 1936年8月11日
雨后天晴,暑热湿动,起居不小心,感邪致病。今觉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周身酸楚乏力,微有厌恶,胃不思纳,小溲不畅,舌苔白腻,脉濡数略滑。
病属暑热外迫,湿阻中、上焦,气机不畅。法当芳香宣化,辛开苦泄。
鲜佩兰(后下)10克,鲜藿香(后下)10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制厚朴6克,陈皮6克,川连3克,六一散(布包)10克,一付。
二诊,1936年8月12日。药后遍体小汗,身热渐退,头晕已减,身酸楚亦轻。但中脘仍闷,略有厌恶,舌白苔腻,脉象濡滑,再以前方增损。原方加草蔻1克、杏仁10克,服三付而愈。
凉遏
周某 女 57岁 1941年9月3日
素常脾胃衰弱,内停蕴郁之湿,复感暑热之邪,身热头晕,胸脘满闷,口渴,医不察内湿蕴郁遂进白虎。服后即觉胸院满闷反常,少腹因之不舒,舌苔白滑而腻,脉象濡软力弱。素体阳气不足,辛凉重剂戕伤中阳,中焦运化失灵,腹中隐隐作痛。辛微温以化湿邪,佐芳香兼以缓痛。生冷皆忌。
苏叶6克,藿香梗(后下)10克,大豆卷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白蔻仁3克,煨姜2克,木香5克,茯苓皮10克,二付。
二诊:行进芳香疏解、辛微温以化湿之后,中脘满闷渐解,腹中隐痛未作,脉仍濡软,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调,治在中焦。
苏藿梗6克,半夏曲10克,陈皮6克,厚朴花6克,白蔻仁3克,鲜煨姜3克 焦麦芽10克,二付而愈。
寒凝
鲍某 男 21岁 1947年8月25日
连日炎热,俄然患感,身热头晕,心烦口渴,暴吃冰棍六、七支,又吃过多生冷瓜果,移时觉胸中堵满,烦闷,呼吸粗促,腹中胀,小便缺少,少腹作痛,遂来应诊。面色青暗,舌淡苔滑腻,脉沉涩不畅。
此暑热外受,暴进生冷,阳气郁遏,湿为寒凉凝涩,寒凝之证,宜先以辛香微温,宣郁缓痛,温解寒凝。使寒化、凝开、湿去,再行清化办法。
陈香薷(后下)5克,藿苏梗10克,白芷6克,煨姜6克,桂枝尖2克,草豆蔻3克,木香6克,白蔻仁2克,半夏10克,二付。
二诊:1947年8月27日,药后遍体小汗出,身热头晕皆减,胸满、憋气堵闷之证见轻,呼吸粗促已解,面色略暗,小便甚畅。舌淡苔腻,两脉已渐转滑利。前方去陈香薷、桂枝尖、草豆蔻,又服二付而安。
冰伏
张某 女 40岁 1948年8月23日
近来患感,觉头晕、身热、厌恶、胸闷、全身酸软无力。昨日自服安宫牛黄丸二丸,次日即胸闷反常,呼吸气粗,下肢浮肿,全身无力,四肢逆冷,面无人色且浮,切诊两脉沉伏,按之涩而不畅,舌白质淡,苔滑润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以暑湿蕴热,过服寒凉,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温通阳,芳香祛湿,化解冰伏,祛散寒邪,开郁通闭。
桂枝10克,干姜6克,香薷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炒川椒6克,生姜6克,一付,水煎服。
二诊:1948年8月24日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貌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办法。
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冬瓜皮20克,又服三付而愈。
【本文选自《北京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作者赵绍琴。人卫中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