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中有“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中“气郁质”的总体特征是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常见表现有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古今文献未见有“焦虑质”之说。
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一部分焦虑症最初表现为抑郁,是由患者的气郁质演变而来。据文献记载约八成左右抑郁症合并焦虑症。但临床确有不少焦虑症或焦虑相关性心身病症患者在疾病初起即表现为焦虑状态,同时具有焦虑紧张、易激惹、烦躁易惊的性格特征,我们认为他们存在“焦虑体质”。
关于焦虑体质
何谓焦虑体质?焦虑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表现于性格、神态、意识、言行、对外界的反应等方面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质。这类人群,形态上多消瘦纤长,生理机能多表现有多汗、烘热、血压稍高、头晕耳鸣、失眠等;心理上表现有紧张焦虑、烦躁多虑、躁动不安的特点;同时对暑热季节、嘈杂环境适应力较弱。他们以焦虑、紧张、冲动、亢奋、应激过度等为主要特征,同时在形体、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这些反应体质特征的要素中,以焦虑特质最为突出,我们认为这类人群属于“焦虑体质”。
心理学中有“人生脚本”之说,即幼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养成并影响着成人后的心理及行为。当遭遇痛苦事件或剧烈冲突时,人们会不自觉退回到幼童期的脚本状态中,产生非理性的精神心理反应,同时可伴有躯体、行为的异常。先天、后天的因素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个性、气质特征,由此形成了孕育焦虑的土壤。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欲望和现实之间冲突的结果。家庭、社会、工作等外部因素的刺激构成了冲突的来源,内在偏焦虑的人格气质往往是发出冲动的本源。先天禀赋的遗传,加之后天成长环境的催化,强化了“焦虑基因”的表达,最终形成了焦虑体质。
目前业界尚未对焦虑体质引起关注,对由焦虑体质进而演变为焦虑性心身疾病的研究不多,实际上临床中这类现象十分多见,而治疗往往缺少理想的方法,尤其对于一些焦虑症伴有躯体化症状的治疗感到十分棘手。西药的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常常令不少患者望而却步,以至于这些患者游走于各大医院的各种科室,到处求医而着实不知道应该看什么科,且疗效也不尽如人意。
焦虑体质与焦虑情绪、焦虑症
焦虑情绪是人遇到潜在危险或威胁时的正常情绪应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防御保护,常常是一过性或短时间的心理应激反应,属于中医“七情”范畴。焦虑症是一种病态焦虑或心理障碍,是发于自我内心想象的、无确切客观对象的焦虑,根据缓急程度及持续时间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属于病症范畴。广泛性焦虑是指焦虑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同时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惊恐发作是在1个月内至少发作3次突然强烈的恐惧、担忧,常有呼吸困难、心悸、窒息感等症状。中医学对焦虑的阐述散见于郁证、烦躁、惊悸、卑惵等情志病症中。如《医林改错》曰:“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心跳心忙”“心里热,身外凉。”《证治汇补·卷五》曰:“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或倚门见人,即惊避无地,似失志状,此为卑惵之病。”以上类似广泛性焦虑。《续名医类案·卷六》曰:“偶闻一声响,则头面烘热微汗,神魂如飞越状。”《济世全书·卷七》曰:“夫急惊之候,因闻不常之声,或遇驴马禽兽之唬,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良久复作。”以上类似惊恐发作。焦虑情绪、焦虑症是常见的焦虑的两种类型,反映了焦虑的普遍性以及兴奋、惊恐、紧张、躁动的一般特征。
焦虑体质的人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焦虑情绪,也是罹患焦虑症的高发人群。焦虑情绪是人正常的情绪类型,焦虑症是有明确诊断标准的常见病症。焦虑体质是表现于性格、神态、意识、言行、对外界的反应等方面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基于心理标尺对体质归类的体质名,不单集中于焦虑的心理特质,是涵盖形态、生理在内的整体结构。此外,焦虑体质所表现的焦虑情绪或焦虑症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可从焦虑的刺激阈值、发作频率、焦虑程度、影响结果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家族史方面加以区分。因而,不能单凭焦虑情绪、焦虑症就给人定性为焦虑体质。体质是共性和个性的整合体,焦虑情绪和焦虑症是焦虑的共性表现,焦虑体质反映了焦虑的个体差异性和体质属性。
焦虑体质与气郁体质
焦虑体质和气郁体质都是以心理特质为标尺对体质归类。气郁质主要偏于忧郁、心绪低落,焦虑质更偏于焦虑亢奋、坐立不安的应激状态。抑郁和焦虑有时候相互兼夹,但气郁质和焦虑质各有所偏重。根据中医“阴静阳躁”理论,我们可以从阴阳理论来分析抑郁和焦虑现象。如《内经》中“阴阳五态人”,在太阴、少阴、少阳、太阳的阴阳偏颇变化中,不仅有气血阴阳盛衰的差异,同时伴随着性格特征“从内向到外向”、心理精神状态“从抑制到亢奋”的嬗变。可见,体质的心理特征也存在阴阳两类属性,气郁质偏于阴盛阳虚,焦虑质偏于阳盛阴虚。气郁质形态偏于肥胖,多痰湿,喜温恶寒,在阴雨天、阴霾潮湿环境更难以适应;焦虑质形态偏于瘦长,多火,喜寒恶热,在暑热季节、聒噪环境难以适应。两种体质的人都是情志异常现象、心身疾病的易感人群,临床都会出现失眠、神经症、胃肠道等症状。不同的是,气郁质偏于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总体属于阴证;而焦虑质偏于肝郁化火、君相火亢,总体属于阳证。气郁质在疾病反应上更多见忧郁、思维迟缓、代谢功能下降;焦虑质更多表现为焦虑烦躁、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因此,气郁质和焦虑质不仅在心理特征上有差别,同时在形体、生理特征、社会适应、疾病表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不可混为一谈。
焦虑质的躯体化发病倾向与焦虑性脾胃病
不同体质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发病倾向性不同,同类疾病的患病人群往往存在相近的体质特征。人们依其个性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对疾病应激的反应方式。基于焦虑质冲动易激、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的心理特征,使之对某些疾病存在较强的易感性。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在疾病中更加强烈,并影响到脏腑功能,即由“神”的焦虑导致“形”的焦虑。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会诱发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从中医角度理解,此为“因郁致病”。如焦虑引起内脏高敏感,导致肠易激的发生;妇人敏感、焦虑促使脏躁的发生、发展;紧张、焦虑与高血压呈正相关;长期焦虑、恐惧还会引发偏头痛;许多女性在过度紧张焦虑后出现排尿障碍;精神因素尤其是焦虑可以加速开启超敏反应,诱发神经性皮炎、反流性食管炎等。此外,临床一些反复发作的失眠、胃痛、腹泻、心悸、眩晕、头痛、腹胀、腹痛等,实验室检查与躯体症状不相符或检查报告为阴性,同时伴有焦虑不安、易怒烦躁、惊恐等精神症状,这些复杂的躯体病症背后常常是焦虑质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焦虑体质与情志病及心身疾病有密切联系。焦虑质在疾病状态下常陷入“心-身焦虑”“身-心焦虑”的恶性循环中。
脾胃最易受情志的影响,是心身相关最敏感的脏腑。我们认为脾胃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此有二层意思,一是精神情志因素最容易伤及脾胃,二是脾胃有病也容易出现精神情志异常。临床发现焦虑质的躯体化发病倾向的代表是焦虑性脾胃病。其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
焦虑性情绪表现:①无休止的焦虑与烦恼: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危险或者坏的结局过分担心、紧张、惶恐不安、过分警惕、难以入睡、容易激惹等,典型的“杞人忧天”;②运动性不安:如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手指震颤或者自感战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③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心悸、气急、头昏晕、口干、多汗、尿急、尿频、面部发红、吞咽梗塞感、胃部不适、腹泻、性功能障碍等,常常处于应激状态。
焦虑性脾胃病症状:胃肠功能亢进但不协调,疼痛等腹部不适的体验特别强烈,具体包括口干口苦、喉中堵塞感、吞咽困难、食管内异物感、反酸、烧灼感、腹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过度排气等。临床也有长期表现为莫名其妙的腹痛、烧心、贪食、腹泻等证候,治疗颇难应手。
我们经过临床不断摸索,认为焦虑性脾胃病除了有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之外,兼有“三亢” 症状,即焦虑紧张情绪、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人体处一种激惹状态。《内经》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之说,通过审症求因,认为焦虑症应该属阳证,性质属火,火分君火与相火。君火指心火;相火指肝肾之火,包括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火旺以及心肾不交等证候。 故治疗焦虑性脾胃病可以采用“清火消虑”为法则。可以选择山栀、淡豆豉、黄连、莲子心、灯芯、连翘、生龙牡、柏子仁、天麻、枳壳、郁金等药物治疗。其中山栀、淡豆豉取自仲景“栀子豉汤”,有清宣郁热除烦作用,黄连、莲子心、灯芯、连翘旨在清心火,生龙牡、柏子仁镇静安神,天麻、白芍、枳壳,清肝利气。
临证时若相火旺者加知母、黄柏;肝火旺者加龙胆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制龟板、炙鳖甲、山茱萸;睡眠不安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肝阳亢者加珍珠母、生牡蛎;气机不舒者加郁金、制香附;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便秘者加大黄、芦荟、生地黄;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口干者加天花粉、芦根等。
焦虑性脾胃病不仅与焦虑体质有关,其病因始终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每个病人都必须根据起病原因进行心理治疗。《灵枢·师传》记载的“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方法,值得借鉴。心理学中有一条“不怕死定律”,“越怕死就死得越快,不怕死反而死不了”。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加强沟通,耐心解释,尽量用客观的证据使患者确信该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告诉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比疾病本身的危害性更大,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尽可能取得患者的配合,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念和信心。古人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之说,“杞人忧天”是典型的焦虑心态,要安抚患者“凡事平常心,无时不从容”。真诚帮助患者掌握恰当的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树立合理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以宣畅情绪,增强对治疗措施的依从性。另外,放松训练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一定程式有规律的训练,可以使个体学会从精神上和躯体上进行放松,有助于焦虑性脾胃病的康复。(王庆其 夏梦幻 刘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