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苏某,男,69岁,农民。200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咯痰,气喘16年余,每遇感冒或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而诱发,5天前因不慎受凉出现胸闷,咳嗽,咯白痰,质稀,伴气喘无力,服用西药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疗效不显,且有加重趋势。查体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体淡胖、苔白滑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属肺肾气虚,外感风寒,方用自拟益肺止咳饮加减:黄芪15克、党参15克、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陈皮10克、制半夏10克、杏仁12克、砂仁6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鱼腥草30克、浙贝母12克、苏子10克、白前10克、炙甘草6克、麻黄+桂枝各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饭后温服。1个疗程后,咳嗽、咯痰、气喘症状消失,精神体力转佳,上方去麻黄、桂枝继续治疗2个疗程,诸症消失。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进展缓慢,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常因气候聚变,起居不慎,寒温失宜而发作。属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亦为难治之症。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尚未见到彻底根治本病的方法。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关系密切,病程往往较长,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故其治法以扶正固本,培补肺脾肾为要。《景岳全书·咳嗽》云:“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因此扶正与祛邪,标本兼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益肺止咳饮由止嗽散和陈夏六君子汤加减而成,具有健脾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具有补中益气,益卫固表的作用;党参、白术、茯苓、太子参、炙甘草益气健脾补肺,脾健则痰自消,肺气充足则卫外功能强健,抗病能力增强,而不感外邪为患;浙贝母润肺养肺,止咳祛痰;杏仁、桔梗、苏子、白前宣肺降气,止咳化痰平喘;砂仁温中暖脾和胃,防止过久服药及苦寒之药损伤脾胃;鱼腥草人肺经,清热祛痰镇咳,具有消炎之功效;黄芩清泄肺热,抗菌消炎;陈皮、半夏合茯苓化肺中痰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健脾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共奏标本兼治之功,切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本虚标实,寒热互见,虚实挟杂之病机特点,在临床应用上病情缓解较快,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