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病名,在《金匮要略》中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的条文,很贴近尿崩症症候的描述,故一般认为可归属于“消渴”病范畴。然而历代医家均认为“消渴”主要是指糖尿病。刘河间在《河间六书》中虽有“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又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命日消中”之言,以上、下消为消渴,中、下消为消中,似为尿崩症与糖尿病之鉴别,但一直未被公认,故尿崩症一直混同于消渴病中,历来有关中医治疗消渴的文献,就有可能包括尿崩症的病例。 尿崩症是以烦渴、多尿、低比重尿为临床特征的内分泌疾病。1910年Pronl氏首先注意到垂体后叶疾病产生尿崩症症状。现已查明尿崩症是以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致,但也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而弓I起,前者称为中枢性或委体性尿崩症,后者称为肾性尿崩症。临床单独以尿崩症命名的,主要是指垂体性尿崩症,以中年男性为多见。 1957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治愈尿崩症一例报告”,这是首例以中医治疗尿崩症获效的报道。1959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又先后有2篇报道,其中有单以甘草粉治疗获效的案例。嗣后至1989年共有60余篇临床资料,报道近百例。但多是个案报告类文章,其中最多的是7例的临床资料。然而由于对ADH的检测方法目前尚未建立,对尿崩症的明确诊断大多经限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及尿渗透压的间接测试方法予以肯定,而中医以往较少运用实验室检验的方法,故大都以“长期五糖的尿量增加而非肾疾患所致者”被认为是尿崩症,但其中不能排除精神隆烦渴多饮综合征及非尿崩症患者。近年来的临床资料中大都开展了限水试验及高渗盐水试验或经过西医内分泌科的检查,对尿崩症的诊断进一步明确,无形中提高了中医治疗尿崩症的疗效的可信度。 基于以中医药治疗尿崩症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尚未开展有关本病的实验研究工作,由此对中医药治疗尿崩症的机理研究仅是在药理研究基础上的探索。初步认为补肾中药可以调节和改善下丘脑——垂体——靶器官功能低下状态,对其中之甘草、龟版、羚羊角生地、鹿茸的机理曾作过初步探讨; [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青其禀赋不足之由,中医常责之房劳过度或妊娠。如《千金方》究消渴之因曰:“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但临床资料中尚未发现由此而导致尿崩症者。妊娠可合并尿崩症,据国外报道,每10万名孕妇中约有2-6人合并尿崩症,且尿崩症妇女妊娠后有58%的病人症状加重。究其原因乃是垂体前吐充血肿大,局部压迫垂体后叶,且产生大量抗利尿激素酶,使ADH降解灭活加速,而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减低,同时孕酮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又持抗ADH的作用,实质均是妊娠后肾脏之负荷增加,调节功能下降,诚如《灵枢·本脏》曰:“肾脏善病消瘁易伤。” 饮食不节在尿崩症中饮食不节者,多见为因病遵医嘱“多饮开水”,或夏暑饮用大量清凉饮料等而造成习惯性多饮,继之多尿,而呈现渴饮、尿多之象,此系由于长期过饮,肾小管流量大增,破坏肾髓质高渗浓缩梯度,并使体液稀释形成低渗状态,抑制体内ADH分泌而形成功能性ADH缺乏,但其中尚有部分系精神性烦渴多饮综合征者,尤以女性多见,须注意鉴别。 情志不畅情志不遂,常是本病易见之发病因素,在临床资料中,有多篇报道患者皆由于惊恐、郁忧、紧张所致,盖“恐伤肾”,“思伤脾”,脾肾阳虚,水失布敷而致律不上奉而渴饮,水拽无度而溺频;且肝气郁结既可横逆乘脾,水失健运,敷布失衡,又可郁而化火,心火亢盛,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致心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累及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而津泄于下,上燥下消之病随之而起,发为尿崩; 跌仆外伤主要见于颅脑受伤,或开颅手术者。盖脑为髓之海,髓海受创则肾精受损,肾阳亦衰,不能固摄,尿崩作矣。然此颅脑外伤或手术后导致的尿崩症常呈三相性,即外伤或手术后往往几小时内即出现症状。继而消失,7-10天后尿崩再次出现。此乃由于手术或创伤引起脑水肿,ADH分泌而失控,随着脑水肿消失,已合成删释放,症状再度缓解,第三相之尿崩症出现则是下丘脑——垂体束萎缩而致,可成为永久性尿崩症,政治疗此类尿崩症,切不可为短期疗效所迷惑,而需长期观察。 客邪所侵尿崩症系内分泌疾病,其由外邪所致者,主要是湿、热二邪。湿邪所侵者可见于大雨淋湿之患者,其湿邪内蕴,阻遏气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液输布失常,精血生化之源日竭,致使肾失所养,开因失司则水流下泄;湿郁化热,升腾上乘,肺明被灼,宜降失司,治节失调,阴津耗伤则烦渴引饮。热邪外侵而致病者,其热灼伤阴,肾阴不足,尤其是温热病后,损伤脏腑功能,遂成消渴。 上述诸多病因,不论六淫七情,还是饮食外伤均导致脏腑虚弱而成尿崩,盖五脏属阴,主藏精,五脏脆弱则藏精不力,阴津有亏。在阳虚的基础上,邪热帜烈,或七情五志化火,或高粱之变内热壅盛,均进一步导致热盛津伤,由此“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丹台玉案》),故尿崩症者初起大都偏于阴虚燥热,然病久阴损及阳。若颅脑创伤或手术后之脑水肿,则进一步阻遏气机,致使水失通调,而呈脾肾阳虚、水失敷布之情形,后期则可酿至朋阳两虚之候,导致形成永久性尿崩症而成难治之症。 [辩证分型] 1.阴虚燥热烦渴引饮,尤喜冷饮,但饮而不解其渴,尿频尿多,尿色情长,咽干舌燥,甚者干食难以吞咽;言语困难,皮肤干燥,无汗或盗汗,头痛头昏,耳鸣目眩,腰股酸软,心悸烦乱,夜寐不安,恶梦纷扰,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数日一更。妇女经少或经闭,月经衍期。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黄苔,舌面干涩,脉虚细而数或兼弦意。 2.脾肾阳虚口渴多饮,冷热不限,尿色清长,小便频多,尤以夜尿为甚,影响睡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纳少便溏,形寒怯冷,面容萎黄或眈白无华,性欲减退。舌质子涩,或见腻苔,舌质淡红或见暗紧,戚来沉细,尺脉尤弱。 3.阴阳两虚口渴引饮,尿频尿多,饮后即欲登圄,呈饮一溲一之情,形体推淬,面色黧黑,咽干舌燥,手足心热,心悸失眠,纳谷少思,间或呕恶,腰酸肢软,记忆力减退。舌淡苔干,脉沉弦细。 页首
尿崩症的中医疗法(1)针灸治疗尿崩症 ②耳针 ③综合法 (2)食疗治疗尿崩症 组成:制首乌120克,淮山药60克,黑芝麻120克,红枣120克,黑枣120克。 其他措施 尚可配合替代疗法,即以抗利尿激素制剂以弥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足。如因肿瘤、结核感染引起者,应作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即以非执利尿激素制剂之药物临床运用以改善症状,主要适用干部分性尿崩症。采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塞、氯磺丙脲、安妥明、酸胺咪嗪等,但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低血糖、肝损害等副作用。 页首
尿崩症的中药分型治疗1,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尿比重正常。 2.分型治疗 ①偏于阴虚:生熟地各30克,淮山药15克,山英肉15克,丹皮10克,在冬10克,泽泻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麦冬10克,构把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20克,龟版30克。 ②偏于燥热:石膏90克,知母15克,生熟地各30克,葛根15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玄参20克,羚羊角粉3克(另吞),丹皮10克,芦根20克,北沙参10克。 (2)脾肾阳虚 (3)阴阳两虚 以中药治疗尿崩症,虽有的服药6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减少,但疗程一般须1个月以上,并须重视善后调理,可予以六味地黄丸。鹿茸丸、全鹿丸调理巩固,对应用西药无效的病例,中药也可获效,且远期疗效较佳,最长者病后随访13年又3个月未见复发,没有激素替代疗法所能产生的对垂体功能的抑制,也无其他西药的副作用。 3.专方治疗 (2)止渴缩泉汤 4.老中医经验 高XX,女,37岁,干部。1977年5月6日因饮多溲多,伴无汗闭经,乳汁自出已年余。其于1976年春节,突发多饮多尿,2个月后月经不潮,肌肤干枯,无汗,五心烦热,虽无哺乳幼儿,乳汁却时时自流。经检查及会诊,诊断为尿崩症(垂体功能紊乱)。视其体衰肌瘦,全身肌肤干枯粗糙,如身披鳞甲,无汗而烦,手足心热,停经年余,乳汁时时自出,口渴频频饮水(日饮水约12升以上),尿量增多。(日尿量在10升左右),饮水不济,赖饮醋解之,并述头昏,目眩,腰膝酸软,烦躁焦虑,心悸乏力,夜寐不安。脉沉细,舌质红,苔薄白。尿比重1.001。此乃虚火内热为标,阴虚津亏为本。拟养阴生.津固其本,清热凉血治其标。 处方:北沙参12克,全当归12克,葛根12克,天花粉12克,红花9克,鸡血藤30克,太子参9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9克,三七粉3克,3剂。 上方初服1剂,自感稍安。3剂后,肢体均有汗出,药已对症,遂投益气生津,佐以缩尿之法。 处方:太子参9克,丹参15克,天花粉12克,北沙参12克,葛根12克,天冬9克,石斛12克,麦冬9克,杭白芍12克,玄参15克,益智仁9克,菟丝子24克,乌药12克。 剂药后,遍身均见汗出。遂专以补肾养阴、益气健脾之法从本图治。 处方:西洋参6克,天安冬各12克,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车前子12克,桑格子15克,构把子12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9克,石斛12克,阿胶9克,桑螵蛸15克,玉竹15克,乌药12克。 随证增以补肾之品,服药3个月,口渴显减,口饮水量已减至6升左右,尿量为6升左右。视其肾阳渐充。再增养血调经之品,以期经水早行。上方加入定坤丹、河车大造丸、哈土蟆油、胎盘糖衣片等成药。1月后,经水行,乳汁停,多饮多搜之症已十去七八。予拟养阴生津,补肾缩尿,益气健脾之方,带药返里。5年后随访,坚持工作,饮溲如常人。 按:证由境遇多挫,心情愁郁,郁火内生,灼津伤阴,治节失职,肾虚下夺,饮一溲一,发为消渴。然津、血、汗同源,津液久夺,本虽在肾,然虑其内热,着单投清热祛邪,恐犯虚虚之戒,故拟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标本兼顾之法,方中选用葛根,生津解肌,升清轻之气,以展其妙用,果1剂而应,剂而汗出,再进养阴生津,益气健脾,补肾缩尿之法,图其本,扶其正。此乃开其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待其胃阴充,津液渐复,略助养血调经之品,培补阴血,经水便可自行。 5.用药规律 在单味药的应用中,对甘草、生地的治疗机制研究较多。甘草治疗尿崩症的作用主要在于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使多种实验动物尿量排出减少,也有人认为是加强肾小管对钢、氯之再吸收的直接作用。日本有人报告,切除脑垂体的动物,甘草酸仍能产生销氯潴留及抗利尿作用,表明甘草对尿崩症的治疗,不需要通过垂体产生作用。对地黄的研究,发现它能促进组织更新修复,能使某些内分泌敞素恢复正常水平,但地费用量必须较大才能奏效,本组资料中用量最大为30克。 对其他药物的使用,有的医家认为龟版、羚羊角对本病有卓效,认为龟版合大量钙离子,是人体多种酶的激活剂,可激活下丘脑的某种释放因子的辅酶,羚羊角有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对恢复垂体机能有一定作用。电有医家认为玄参、麦冬若剂量过重(18.75克)有碍肾阳蒸腾水气于上,抉警、牛膝渗湿下行均不利于尿崩症的治疗,可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