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厌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赵法新五字诀 防治小儿厌食积滞疳积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2-05-03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法新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积滞、疳积三者,名异源同,互为因果,因脾虚而厌食,因失运而积滞,因气液耗伤而成疳积。病情逐步加重,重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必然造成儿童营养缺乏症。同时,慢性脾胃症患者病程长、失治、误治、反复缠绵者不少,尤其自幼就有胃肠消化不良更为多见,追根求源,多因自幼积滞、疳积,失治、误治造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要防治诸多脾胃病症,应当从小儿抓起。因此,赵法新教授创立“防、健、消、养、补”五字诀,贯穿于治疗小儿厌食、积滞、疳积症的全过程,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侍诊,聆听教诲。现将其“五字诀”内涵及其运用总结如下。

  防

  防患于未然,犹筑城御敌

  防,即针对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处处注意保护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以预防厌食、积滞、疳积诸症发生。

  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既营养丰富、寒温适宜、方便安全,又能提高免疫力。如脾虚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加之母乳不足,3~6个月龄时,可适量添加辅助食品“莲肝糊”(莲子肉粉、鲜肝粉、牡蛎粉、山药粉、面粉等,均炒至微黄气香),既健脾益胃、固后天之本,又能补锌增钙、开胃进食。用沸水冲调成糊状,一日2~3次服,与哺乳间隔。或有腹泻,兼夹乳瓣、绿便者,为胃肠积热,当于助消化药中兼以清热之品,黄连偏于苦寒,唯药食兼用之车前草、蒲公英、马齿苋清热利湿、凉血止泻为宜。半岁时可添加“婴儿全养糊”以养胃健脾、补肾益脑,广食性,不偏食,逐步由哺乳向杂食过渡。或可选用民间食疗方法“鲜肝泥”(鸡、兔新鲜肝脏,除去胆囊,加白糖适量研如泥),沸水冲焖至熟,香甜可口,趁热服(冷凉则有腥味,难服),既能适时补充锌元素,又能增进食欲,预防厌食、消化不良症发生。

  3~6岁的幼儿,生长发育较快,营养要丰富,更要注意饮食调护。如有感冒,应及早服板蓝根颗粒,以清热解毒即愈;不便口服者,可改为直肠给药途径,如“肛注退热速”(柴葛解肌汤加减),或外治以“退热擦剂”(桂枝、苏叶、生姜、羌活蒸流法加促透剂制成),涂于前胸后背、腋窝、颈项、五心,内外合治,引汗解表,谓之“接汗法”,凸显外治优势。若必用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类西药时,亦可选择直肠给药途径,既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酸碱消化液降解药效之弊端,又防止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可减轻肝脏负担,同时解决了小儿服药难题。

  以上方法均能适时、安全、有效解决问题,又可保护胃肠功能,以预防脾胃病及小儿营养缺乏症发生。此“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之谓也。

  健

  健脾正气旺,能食而不伤

  健,即健脾和胃,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以充气血之源、固后天之本,正谓“胃中元气盛,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胃主纳谷,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3~6月龄时,当平补脾肾,以固先后天之根本。始服“怀山药粥”或“鲜山药泥”(熟山药捣泥加米汤油调成稀稠合宜之糊状),最为合宜。怀山药,药食兼用,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补气养阴,补而不滞,且能健脾,滋而不腻,又能利湿,滑润之中,又兼收涩止泻,故《本经》列为补肺气、健脾胃、益肾命之上品。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富含皂苷、黏液质、淀粉、氨基酸、糖蛋白、维生素C等20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对人体有特殊保健作用,山药中还富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淀粉的化学分解消化,营养丰富,最易消化吸收,尤有固涩大肠之功。故婴幼儿取其补气健脾、益肺养阴、固肾命之功最为合宜。切忌片面强调补而过早吃肉,造成消化不良,如因脾虚便溏、腹泻、消化不良,可首选婴儿素、莲肝糊、参苓白术颗粒等内服,以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达到脾健而清阳升,胃和而浊阴降,则升降有序,纳运如常,气旺血足,邪不可干的目的,以预防厌食、积滞、疳积的发生。正所谓“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消

  消积祛其邪,邪去正自复

  消,即消食、化积,调畅气机,令邪去正安,以复胃肠功能。婴幼儿脾胃虚弱,易虚易实,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极易发生厌食、积滞、疳积等胃肠消化性病变。盖胃肠属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泻为补。故根据不同病情,选用消积、导滞、化疳、通腑、泻下,攻邪为法,视病情轻重而权衡变通,令邪去正复,纳运复常。厌食初期轻者可服健胃消食片,重者服“新曲片”(神曲加苍术、白术、枳壳、藿梗、苏梗、鸡内金、砂仁、良姜、山楂、三棱、莪术,发酵而成,加辅料轧片),以醒脾开胃、消食化积,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力。若食积不化,气滞血瘀,形成积滞而见厌食、饱胀、胃痛、吐泻、流涎、口臭、盗汗、低热、伏卧不安等症,可用消积散、疳积消颗粒,以消积化滞,令腑气通畅,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即可恢复。若积滞胃脘,化火成毒,阳明热盛而见呕吐、口渴、口黏、口臭、口疮、咽喉肿痛、高热、大便秘结者,急则治标,先服汤剂(大黄、枳实、炒莱菔子、槟榔、川朴、连翘、蒲公英、丹皮、赤芍、黄连、栀子等)以消积导滞、通腑泻热、益阴排毒,积去热退,继服养阴益胃,用沙参麦冬汤和疳积消颗粒,以资巩固。若积久不消,化热伤阴,出现面黄肌瘦、唯腹独大,发枯成绺,低热盗汗,疳积已成者,此久病正虚,治当从缓,慢病微药,徐徐消补,不求速效,但求缓功,可用“疳积消颗粒”,功能消积化疳、益胃养阴,既增食欲,又促吸收,补锌增钙,有利康复。正所谓“邪去正自复”。

  养

  养脾胃阴阳,复后天根本

  养,即养胃益阴、健脾升阳,促进消化吸收。胃为燥土,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得阳始运。婴幼儿脾胃虚弱,易虚易实。食积伤胃害脾,化热耗阴伤液或吐泻大伤胃阴,阴伤则胃燥而气上逆,不能纳谷消化。或病至后期,阴伤液枯,气阴双亏,皆当气阴双补、养阴益胃、滋润降逆,首先以水果粥(梨、苹果、山药、小米或大米)甘酸化阴、养胃益脾,食疗食养,同时频服一贯煎、滋胃膏(沙参、寸冬、玉竹、山药、白芍、甘草、枇杷叶、粉葛、饴糖),令胃得滋润而逆气自降,则胄液分泌旺盛,自能消化。令脾得阳始运,则脾气旺而清阳升,脾胃合德,升降有序,纳运复常,后天之本固矣

  补

  食补胜于药,民以食为天

  补,主要指食补。常言“药补不如食补”。在治疗厌食、积滞、疳积的同时,配合食疗食补,养胃健脾,益气补中,正如《千金要方·食治》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故以各种粥类最能益胃健脾,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可选用莲藕大枣粥(莲子粉、藕粉、大枣片、大米等)、江米山药莲子粥(山药粉、莲子粉、江米粉等)、山药鸡子黄粥(张锡纯方:山药粉、熟鸡蛋黄)、鲜肝泥、山药泥等。粥之做法,甚有讲究,文火慢熬,令稠者愈稠,黏者愈黏,黏稠之性,最能留恋胃肠,益胃养阴,健脾助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