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小儿疾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古代儿科名医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1-17
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
 
养孩子最怕什么?养过或正在养的家长都最清楚不过,就是怕孩子生病。抱到西医那里抽血打针,且不说请假、堵车什么的,光听孩子哭就足以就让人心碎。笔者家住首都儿研所附近,每次路过,触目皆是患儿家长抱着孩子神情慌乱、身心疲惫之状,令人不忍侧目。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找中医给孩子看病。但中医儿科也有自身的难处,就是很难通过通常的望闻问切给孩子诊断。小儿难以方脉,语言表达能力又有限,所以中医留下一句名言: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
 
其实,古代的中医早就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精准的、简易的、有效的方法,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了而已。假如我们的中医大夫都能重新学习掌握,那孩子们会少受多少罪、家长们会少受多少煎熬啊!
 
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对孩子最了解的,莫过于孩子父母,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吗?
 
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本书,叫《小儿药证直诀》,作者钱乙(由钱乙的弟子编纂),在这方面就能够给大家特别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到钱乙,对中医经典稍有了解的人都熟知其人,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嘛。假如您不认识也没关系,您只要知道钱乙的这个身份就够了——中医儿科奠基人。
 
钱乙对中医儿科的一大贡献,就是针对儿童的很多独特的诊断方法,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甚至是癖好,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达到诊断的目的。
 
小儿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没有任何习惯可言的,最初的习惯,很可能是一些不舒服引起的,或者叫病理反应。就像我们身上痒了会下意识去挠一样,这些外在反应是一种与内在病因高度契合的病理反应。
 
比如,“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钱乙说,“主肝热,泻青圆主之。”(宋代的圆,即今天的丸)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就是捏着自己的衣领或衣角不断揉捻。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动作太常见了,同时我们又太过熟视无睹了?也许大家会想,孩子的天性就是会找寻周围的东西玩,最近的当然是自己的衣服了,玩自己的衣服有什么大不了的吗?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正常玩玩具和不断揉捻衣领或衣角其实有很大区别。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新鲜的东西,如果不是体内有什么驱动,怎么会对早已熟知的东西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和依赖?肝者,厥阴风木,风主动,当孩子有肝热时,会不由自主想动,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更何况,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时眼睛也在观察,但是“手寻衣领及乱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
 
延伸一步去想,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未经正确调理,最后随着年龄增长,病自愈了,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
 
中医讲:风寒专打下虚人。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觉察,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根本无须名医猛药,窃以为,这才是所谓养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窜咬牙”。这个更有意思,孩子睡觉喜欢趴着,而且往床头方向顶。钱乙说,此为心热,导赤散主之。
 
每个养孩子的人,都哄过孩子睡觉,但是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睡觉的状态?钱乙对这一点非常在意,孩子可能平时还会受到外界干扰,但是睡觉时的状态,完全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观察。比如,孩子睡觉是不是很深?老实不老实?有没有惊悸?呼吸急促还是绵长?喜欢什么姿势?有没有吧唧嘴?有没有磨牙?有没有流口水?这些都有医学意义。
 
合面睡,及上窜咬牙这一条,我自己就很有体会,我的孩子有段时间就特别喜欢顶着床头睡觉,我怕孩子顶着床头脑袋不舒服,每次都给往下拉,但过一会还是会往上睡,有时甚至整个身体横在床头。有一次我看着孩子这个状态,忽然感觉到,这不就是所谓的“火性炎上”吗?
 
因为感觉到这个状态比较夸张,再不加以调理,可能会生病,所以我就根据这些特征做了一些诊断和调理,很快就缓解了。
 
其实,孩子睡觉是不是舒服,做父母的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这次调理之后,看到孩子甜甜的睡相,萌萌的睡姿,心里油然生出对钱乙先生的感激、赞叹和仰慕。
2
注意孩子这些动作
 
对中医而言,儿科和其它科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不同,就是儿科很少有情志病,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懂得谄媚、记仇等等,言语、动作、心理不像大人那般受意识的压制,所以小孩子的大多数举动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因此这些举动对于中医诊断就有了意义。
 
比如,“口频撮”,钱乙说,此为气不合,益黄散主之。
 
口频撮这种动作,如果没有人刻意教,小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去做的,应该是有生理原因的。其实不仅仅是口频撮,不同孩子可能出现玩嘴唇、翻嘴唇、咬嘴唇等不同的行为,大家都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和前面两例不同,这个动作代表着一个中焦(脾胃)的虚症。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职业医生,我们学习《小儿药证直诀》,重在诊断,诊断结果准确的话,未必非要服用书中提到的这些药,我们更倾向于建议大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食疗调整。比如这里提到的中焦虚症,生活中我们用食疗的方法来处理的话,方法就太多了。
 
我从很多优秀的中医大夫那里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慢即快。我们可能都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用雷霆之力镇压了病症,待药力减退之后,病症又如春风吹又生般缠绵不绝。反而用持续不断的柔和方法,更容易铲除病根。所以,食疗在中医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弄舌”,钱乙说,此为脾脏微热,少与泻黄散渐服之。
 
弄舌,这个也是非常常见,舌头翻、卷、咬、伸,甚至用手捏、拽、挠等等。舌头,对于中医诊病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功效,有的医生甚至视舌诊重于脉诊。对于舌诊,我们可能不仅仅要看舌面、舌苔等,舌头的大小、胖瘦、颜色、光泽、有力无力、是否抖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特征,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弄舌也是很重要的特征。
 
钱乙在这里还特意讲到“微热”、“少与”,小儿脾虚者多,所以在用到中焦泻法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
 
再比如,“手掐眉目鼻面”,钱乙说,此为肺热,甘桔汤主之。
 
这个特征也特有意思,我们可能都曾经见过很多表现不同、但性质一样的情况,除了手掐眉目鼻面,有的孩子喜欢揪眉毛,有的孩子喜欢挠太阳穴,更奇特的是有的小女孩喜欢用自己的头发梢扎自己的额头两侧,不一而足。肺主皮毛,属上焦,出现问题时在面部的上部会有所反映。
 
关于孩子的习惯动作,本篇暂且解读这么多。当然,这些只是钱乙书中提到的一小部分,类此种种,在《小儿药证直诀》里简直不胜枚举,诸如目中白睛多、身反折、强直、手足动摇、目斜视、睡露睛(睡觉眼睛闭不紧),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各位如果有孩子诊断方面的困惑,可以仔细读一读,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些灵感。
 
另外,钱乙生活的北宋,跟我们今天已经相距千年之久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易发的病症也不尽相同。所以,学习钱乙的著作,不能怀着一切照搬的心理。诊断思路是不变的,具体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们今天的孩子,因为看电视、PAD、手机,吃炸鸡、巧克力造成的眼睛干涩、挤眉弄眼、手足多动等情况,《小儿药证直诀》就不可能提及,但是秉承钱乙的思想,这些不也是很容易可以洞察并诊治的吗?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出现的所谓“夹腿综合症”,以女孩多见,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钱乙的思路来考虑分析,反思一下原因?
 
所以,读中医经典,我们应该有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徐老师曾经讲过,他们上学时,读了很多书,但是一到看病的时候就蒙,心里还会抱怨病人“怎么不按照书上写的得病呢?”虽为笑谈,但是个中道理,不可不察。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些观察,目的在于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发现孩子的内在问题,正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至于治疗,还是交给可靠的大夫更合适。我相信,优秀的中医大夫是决不会忽视这些问题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温病条辨》里就提到: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读中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切记,中医最忌讳教条化,把生动灵活的东西僵化,这叫八股中医。其实,孩子的这些动作,我们不应该机械地与病症一一对应,而是找到这些动作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相信这才是钱乙先生的真意。
 
此外,中医的任何一种诊病方法,都依赖于静心观察、体会,没有一种诊病方法是完全按图索骥就能学好的。比如脉诊,每一个系统学习中医的人,都要学会二十八种脉象,但脉诊大师却依然寥寥无几。为什么?按徐老师的话来说,要知觉,要感受,要体会、要实践。而观察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我们在细心的基础上,加上静心,去感受孩子的状态,我想给自己的孩子诊病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父母,父母绝不应该在小儿诊病中无所作为。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小儿药证直诀》编纂者阎孝忠所撰序言中的最后一句,体会一下大医的慈悲情怀:
 
“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因以明仲阳(钱乙,字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