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书籍 > 内科学 > 免疫与健康
二、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xxmy.com  2005-3-1 23:20:10 汪子伟、何浙生]  【字体:

二、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降低。

  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

  (二)红细胞(RBC)检验: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三)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增多(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减少。

  (四)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其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疾病寄生虫病等;其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其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五)血小板(PLT)检验:参考值:100~300×109/L。

  造血功能障碍(如急生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血小板减少;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血小板增多。

  (六)红细胞比积(Ht)检验: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0.49~0.54。

  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增高。贫血及血液稀释时下降。

  (七)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八)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九)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十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0%~6.0%.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十二)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汪子伟 何浙生)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三、尿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编:第八章 常用检验结果理解-<BR>-一、如何理解检验结果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