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驿站 > 个案分析
自伤行为咨询案例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一、 案例介绍

    周×,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工人,中等文化程度。周×性格内向,从小就不愿多和人说话,挺要强,也有些敏感。她心里若有点什么事,父母追问好久,她才肯慢慢说出。上小学后,周×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偏上,曾经当过小队干部。在家长眼里,她是一个省心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她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然而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之前,周×做出了一件使教师吃惊、使家长不安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几位男同学违反课堂纪律,班主任知道后在班会上进行了批评。由于班主任事先没有进行认真调查,批评时扩大了范围,将周×也从座位上叫了起来。周×非常委曲,感到老师这样做太不公平了,让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丑。下课后,她趁同学不注意,拿起削铅笔用的小刀往自己左臂割了六刀,其中三刀较重,出了血,三刀较轻。回家吃饭时,家长看到女儿臂上的血迹,关切地询问是怎么回事。周×先是搪塞,说是不小心碰的。后经家长再三追问,才说了实情。家长听了吓得不得了,赶忙将此事通知了班主任。班主任专程来家看望周×,并主动承担了自己批评上的失误。周×当时的表现还好,似乎被老师的探望所打动。
    家长以为,此事到此已经结束,不会再有什么其他问题了。谁知没过几天,孩子又出了问题,而且比上次更加严重。那是在一天深夜,母亲听到女儿房里动静,便起床前去看望。孩子告诉母亲,她有点肚子疼,想上厕所。母亲信以为真,回房去睡了。谁知第二天清晨,到该起床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起来。母亲到女儿房间一看,只见桌上有两个空药瓶,孩子面色憔悴,手捂着肚子悄悄呻吟。周×被送到医院检查,经医生询问,才知她夜里服了约200多片药片,其中有40片消炎用的西药,有10片感冒通,以及其它一些成药片。这些药片是孩子事先准备好的。幸亏吞服的药中中成药居多,否则会给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从医院回来后,经过母亲再三追问,周×才说出了事情的起因。原来周×在学校又遇到不快,小组长因其未参加卫生值公开批评了她。周×当时便和小组长顶了起来。她气冲冲地说:“下次我一个人补还不成?干什么偏要找我的事!”放学回家后,周×联想起最近发生的事情,越想越窝囊。她觉得这是老师和同学联合起来一块儿整自己,这样挨人整真没有意思。这时她下意识地想到了死,并模仿电影里服药自尽的场面,暗中准备好两瓶药片,演出了一幕服药寻死的险剧。
    孩子用刀自伤、服药寻死的企图深深震憾了父母的心。他们不明白孩子小小年龄为何冒出如此愚傻的念头?他们不了解一向省心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遇到这么多的麻烦?周×的母亲带着诸多迷惑和解决问题的热望,同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面谈。

二、案例分析

    周×的自伤、寻死行为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素质背景诱发因素。周×的自幼性格孤僻、敏感,有事好闷在心里,这些性格弱点若得到适当的引导和锻炼,本来是可以逐渐得到改善的。然而,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弱点有所忽略,以为这是女孩子固有的特点,致使这些弱点得到巩固、强化和发展。进入小学高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明显发展,但仍易受情绪左右;处尊心、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也有很大进步,不过潜存的矛盾或冲突也易被人们忽视。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发展背景上(特别是由于周×性格弱点的影响),在遇到一定的外界刺激袭扰的时候(班主任的批评失误以及同学间的人际争执),使周×多年来积累的性格弱点一下子暴露无遗,而其挫折承受力及有关的社会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又很有限,于是便导致了挫折冲突的自我发泄和自我伤害,甚至萌发了轻生的意图。周×这一案例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视,对孩子的性格弱点或缺陷反应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另一方面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并且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尽量避免教育上的失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周×这类危险事件的发生。

    关于周×的自伤行为的防范与矫治问题,我们向其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咨询建议:

(一)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关心周×的成长,努力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以消除周×对教师和同学的疑虑敏感或不信任情绪。
(二)进行必要的监护。随时留心周×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防出现新的意外。
(三)家长要多同孩子谈心、交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生的复杂和美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对人生美好的前途寄于希望,这对于帮助孩子解开认识上的疙瘩有重要的作用。
(四)邀请与周×合得到来的同学到家中来玩,通过同学间的沟通与玩乐转移周×的注意力,拓宽其兴趣爱好,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性格。可用消退纠正性格弱点,用阳性强化法塑造乐观、豁达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六)如班级的集体环境难以调控,师生之间、友伴之间的关系不好扭转,要考虑调班或转学等改善环境的措施。但这类措施是被动的,应急性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真正帮助孩子走出自伤行为的误区,关键还是认识调整和性格的矫正重塑。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自恋狂人
下一编:没有
精彩推荐
最新更新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