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读博士学位,可称得上天之骄子了吧。从小学到大学,我一切顺利。大学毕业后,又被推荐上了研究生。但最近,我发觉自己陷入困境,似乎很难念完博士学位。”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论文。我认为那是篇很有价值的论文,我相信,它会在文学界产生极大的震动,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写到三分之二时,却很难进行下去。我的导师们对我的文章很不以为然,而且,还软磨硬拖,阻碍它早日脱稿发表。我知道,他们都是妒贤嫉能,怕我的文章出来后,显得他们自己脸上无光。其实,这正说明他们固步自封。不过,我会尽力而为,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超越他们,同时证明他们不过如此。
“就是因为此事,近来我严重失眠,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本来我和女朋友的关系还可以,近来也显得非常紧张。我不知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以上是一位咨询者来信中的一段话。
为了能更好地全面了解这位青年,并尽可能给他一些指导,我去了封信,约他前来我心理咨询室详谈一次。
他是和女朋友一起来的。我们的谈话从他那篇论文谈起。一触及此,他便眉飞色舞,甚至于手舞足蹈,似乎他正在万人会场的主席台上慷慨陈词。
我问他:“你有过自卑的时候吗?”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没有,我没有必要自卑。”
“那么,你有孤独的时候吗?”我接着问。
“我一直在孤独中。不过,这没关系,我知道,有成就的人总是孤独的。”
“你和女友关系怎样?”
“不怎样。和女人相处,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调节剂,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对此,他倒是坦诚相见,毫不隐瞒。
于是,我请他到外面稍等片刻,请他的女友进来,侧面了解一些情况。
据其女友说,在她以前,他曾结交过好几个女孩子,但不知什么缘故,谈的时间不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了。“我同他认识的时间也不长,开始,他似乎对我很迷恋,但不到两个月,便开始冷淡我。起初,我对他的孤傲、自负很赞赏。但现在,我越来越受不了他那种盛气凌人的劲头了。”她还说,他在学校里,总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逢年过节单位联欢时,也没什么人愿同他搭话,他也不理别人。
恰巧,我有个熟人就在他所在的大学,这使我得以了解到这位研究生的其它情况:据说,他那篇被他说成惊世之作的论文完成之后,他的导师和其余几位教授都认为,那只是一篇平庸之作,既无新的见解,论述也不够全面。他的同学们也反映,他这人极无涵养,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人相处,令人难以接受,当然他也有不如别人的时候,此时,他会妒性大发,把别人说得一文不值。
古希腊有个神话故事:英俊的美少年纳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也无心顾及其他人和事,一直留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最后终于憔淬致死。后来,人们便以纳喀素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上面这位研究生,就是一位典型的自恋症患者。
称之为“自恋”,不只是“自我迷恋”,它还有其它重要特征。大多表现为过度自我重视、夸大、对别人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将获得无止境的成功、权力、荣誉,认为自己生在世上就享有一种特权,不必像普通人一样买票排队,注意公共秩序,他们有时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挤车时,别人将他挤到车上,他却不再让车下的人上去。除此之外,他们对别人的议论是颇为关心的,一旦听到赞美之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妒嫉,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他们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对那些自恋狂人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在其内心深处,常有深藏的自卑和自责心理。他们虽然表现出自命清高,超“凡”脱“欲”,但对别人的只言片语都极为在乎,而且,一旦被人击中“痛点”就会怒不可遏,暴跳如雷。往往,他们只是用自尊、自重来构筑一堵自我防御的围墙,而这堵墙实际上并不牢固,一旦有外力作用,就会摇晃甚至坍塌。因此,自恋症患者总会时时出现各种情绪困扰,如抑郁、烦恼等,并可有失眠、头痛、汗多等生理症状。
对这些人应当让他们学会理智调节法。自恋人格在出现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往往会伴随出现思维狭窄现象,而思维狭窄现象出现后,又会加速不良情绪的盲目增长。人的不良情绪强度愈大,其思维就愈有可能被卷人情绪的漩涡,从而发生不合逻辑,失去理智的种种反应。例如,一个人在气愤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因而会把气出在无辜的家什和器皿上。
理智调节法是针对上述情况,用正常的思维,消除不良情绪盲目增长的自我调节方法。运用这个方法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第二步,当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之后,就要分析引起这种情绪的原因,弄清自己为什么苦恼、忧愁、愤怒和恐惧;第三步,对具有真实原因的不良情绪,要寻求适当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果是由于缺乏认真沟通而造成同别人之间的隔阂,使你产生不被理解的苦恼,那你就得主动、诚恳地与他人交谈,让别人理解你的立场。思想和行为,消除彼此的隔阂,也就会使你内心恢复平静。
对自恋症的矫治,还可运用对比法。让患者在事实的面前领悟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从而克服井底之蛙的浅见与自大。运用对比法时应注意,有一些人原是由于自卑引起的外在表现上的自尊,运用对比法会加深其自卑,那将是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