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病人的交流技巧
王玲
一、 交流的定义:(Communication)又称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交换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将一种信息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仪表、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及音调等)传递出去,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意、支持自己的言行。同时也通过交流了解其它的需求并提供帮助,使别人感到快乐。
二、 沟通的目的:在护理痴呆病人的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维持满足痴呆病人的需要。沟通得好可使痴呆病人有安全感,保持病人原有的适应水或延长痴呆病人的稳定期。
2、 满足护士自己的需要。
通过很好的沟通,护士可以知道什么样的结构、秩序和形式有支持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或功能行为。了解痴呆病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个体特征,指导我们的护理服务。
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 语言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
三、 交流的分类:
1、 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有两种
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
2、 结合痴呆病人临床护理工作还可分为的几种方式:
按护理工作类别的不同分为
治疗性交流
护理性交流
按护士针对的交流对象不同分为:
直接交流:对象是病人
间接交流:对象是家属
按时空不同分为: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痴呆早期
痴呆中期
痴呆晚期
痴呆末期
住院治疗的不同时期:
` 入院期(刚入院的病人)
` 环境适应期(入院第一周的病人)
` 稳定期(适应院内环境,情绪稳定)
` 出院前期(将要出院的病人) │
四、 老年期痴呆病人是个特殊的群体:
(一) 病理:(略)
(二) 语言障碍:由于智力下降,老年期痴呆病人的记忆力、思考及行为等方面退步,使病人常常无法理解别人说的事,也不能用语言概括和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因而易急躁、焦虑、沮丧和生气。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会话能力下降,说话变得不流利,常会中断和不连贯,逻辑性不够,到后期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只能说简单的1-2个字,如"不”“好好"等,渐渐就会听不清病人在说什么,有时他们只会发生非文字声音或呻吟、尖叫。因此做好痴呆老人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 痴呆病人的智力水平与儿童相比较:
1.分期与年龄
` 痴呆病人 儿童
` 早期 8-12岁
` 中期 5-7岁
` 晚期 2-3岁
` 末期 婴儿
2.比较区别
` 老年痴呆病人 儿童
`相同点 都在一个智力水平线上 都有幼稚行为
`不同点 主观拒绝承认幼稚 幼稚的客观存在
` 原有各种生活习惯逐渐丢失 培养各种习惯形成阶段
` 不能学习新知识 能学习新知识
3.痴呆病人的心理特征:
(1) 自我概念急剧下降,缺乏自信,产生自卑,自尊更脆弱更敏感。
(2) 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主观、自私、偏执。
(3) 更容易采取自我防卫,常常拒绝接受别人的要求。
(4) 失认造成的自觉常处在陌生环境之中,恐惧、焦虑、紧张。
(5) 长记忆,短记忆明显下降或丢失,理解能力下降。
(6) 行动、反应速度明显减慢。
(7) 元记忆明显减退,自卑,无用感增强。
(8) 兴趣更具领域性,原来感兴趣的事最后丢失。
(四) 护士素质:具有较高的情商,具有特殊技能。
五、 痴呆病人的交流技巧
(一) 语言交流
1. 概念:
言语:是一种语言表达行为。言语交流时使用语言并诱发语言的艺术和技术。
2. 语言交流技巧:
(1) 安慰、亲切、平静性语言:如用病人常用的习惯用语或乡音,当病人急躁,情绪激进时,应揣摩病人的意图,平静的和病人说话。护理者要特别注意说话音调的温和,速度要缓慢,使老人感到是在一种平静的环境中,安心听你说话。
(2) 忌讳性语言:我们要把痴呆老人看成是情感完整、理智的人,他们应该得到关注和尊重,护理者不能若无旁人的议论他们,而且不用有伤病人自尊、诱发自悲的语言,如傻、笨等词语。
(3) 顺应性语言:对病人提出的不科学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先暂时给予应答,待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好转些,再提出我们合理建议并劝解病人接受。
(4) 转移性语言:当病人一开始就带着愤怒情绪拒绝我们的合理要求时,我们就不能使用顺应性语言、等待重试的方式。我们可以转移一下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放弃坚持要做的事情。当病人不愿做某事,我们可找病人容易合作的时机再谈,要尊重病人,千万不可勉强,这对沟通十分重要。
(5) 简单、正面、直接性语言:交流内容要简单、正面、直接,最好只需病人回答是或不是,避免让病人选择性回答,以免造成回答困难。
(6) 重复、分解性语言:一段略复杂的事,要分段讲解,并给病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必要时给予病人提示,以减轻病人的挫折感。当病人听不懂话时,要耐心向病人多说几遍。
(7) 形象化语言:痴呆老人形象思维好一些,语言加图示更易理解。
(8) 鼓励、赞赏、肯定性语言:可激发病人的正面情绪,建立病人的自信。当病人做对或说对一件事时,除了用赞赏的语言外,还可给一些小奖品,病人会有一种满足感,会主动和我们配合。
(9) 引导性语言:引导病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诱发语言连贯,锻炼病人的思维能力。
痴呆老人负性情绪较多,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注意。依环境假说理论,入院期间,病人对陌生环境及人容易发生或加重焦虑紧张、悲观、忧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所导致的后果往往对护患之间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老年痴呆患者是一个情感较脆弱的群体,应当在护理实践中对调适他们的情绪给予特别关注。
类语言交流:我们进行语言交流时,常伴一些诸如"啊"、"嗯"等各种声音,它包括音质,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离,这种伴随语言交流中的附加语叫类语言。
(二) 非语言交流
1. 概念:非语言交流是指举止行为和表情动作的交流。痴呆病人的语言障碍往往限制了护患之间的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2. 内容:
(1)超语言提示:语言直接沟通信息,而超语言提示常辅以生动而深刻的含义。超语言提示就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调、语速、声音强度、流畅性及阴阳顿挫等,它会起到帮助表达的效果,从另方面,它无形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及情感,满意程度等。你向痴呆病人讲一件事,为了让他听明白,而且力求让他集中精力去听,你说话时语速要慢,声音委婉。如对一个在陌生环境中有恐惧感的病人你说话时要语调低,语速慢,声音和蔼,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体态语言:
概念:指通常发生在语言交流的同时伴随,它是自然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极难压抑和掩盖,经常是无意识的表达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注意:语言和体态的一致性。
与痴呆病人体语交流的含义
(a) 运用体语,满足病人需要。
(b) 观察体语,通过痴呆病人的体语又能窥知其心理需要及生理变化,及时给予帮助和医治。
种类
静态性提示:通过面容、噪音、衣饰、发型和仪表而体现。
动态性提示:是用目光、面部表情、头部、手、躯体等人体各部分的姿态动作传递信息。 病人一住院,护患之间就开始建立着信赖关系,静态性提示与双方最初印象形成有关。
目光接触:①护士的目光应注视着病人。②观察病人的目光。当你向痴呆病人讲一个要求,或让他做某件事时,他目光呆滞凝视着你,说明他没有理解你的说话的意思,你要再重复说或改变方式用手势或图片;他如果这时怒视着你,说明他不乐于接受你的要求;当你和病人说话,他东张西望,说明他不能集中精力,没有听你说话,你就要用强调性语音,加大声音和语气,或呼唤病人名字。对于痴呆病人来说,常有一种无助感,故而常投来一种期待的目光,需要得到护士的支持和帮助,护士除用语言安慰,行为给予帮助外,还需要善于运用目光直接反作用于病人,使之感到安慰。
痴呆病人对护士的凝视,有时是目光呆滞,有时是求助,两者分清。(例略)
面目表情:对于痴呆病人来说,其特点是:
i 变化慢。
ii 信息多,并且可伴有语言、声调及身体姿势的信息。
iii 表示是否愿意交谈。
如微笑:当病人做出一些非常幼稚的事或对很简单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护士给予嘲笑或讥笑,病人会感到自尊受到伤害,会用生气、愤怒的目光回应。
当病人学会一件事,我们护士投以鼓励的微笑,病人会得到鼓舞。
如当病人面带疼痛表情而叫喊时,说明身体某部位不舒服。当病人表情紧张,焦躁不安喃喃自语时,说明病人心里有事,有待解决。
当病人做一些淘气的事,会像孩子一样做一些怪脸,如护士发现有危险因素存在,用严肃的面部表情加之语言去制止。
身体姿势:
人际距离:
肢体接触语言:痴呆老人对触觉的感受比语言文字更好,用肢体接触语言如微笑的态度和抚摸、握手等方式,在配合简单的语言来沟通,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倾听技巧:
以上是我讲的老年期痴呆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技巧,一位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
获取信息总结果=7%语言 + 33%音调 + 60%体态语言
与痴呆病人做好沟通的基础是护理者要不断的把爱心、关心传递给病人,只有通过与病人的感情交流,建立信赖关系,才能达到满意的沟通。护士要多多接触和观察病人,才能对患者的非语言表现敏感,才能及时了解其表达内容,同时也促进病人对护士非语言沟通方式的接受。
好医生
200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