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禽流感,韩伟委员为禽蛋产业“指路”
我国禽蛋产业因禽流感而遭遇“寒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禽蛋产业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禽业协会会长韩伟认为,最迫切的是尽快使这一产业摆脱小生产模式。
韩伟委员说,目前我国市场上七八成禽蛋产品出自家庭或小规模饲养企业,10万只鸡以上规模的现代化禽蛋生产企业不到50家,市场占有率很小。这种小生产为主导的格局,使禽蛋市场易受冲击,加大了疫情防治难度。那些没有产业化、规模化养鸡场的地区,在成千上万个农民家庭遭遇禽流感侵袭之后,蛋品供应出现短缺。同时,许多农民缺少防疫意识,那些大面积分散、只养几只或几十只鸡的家庭,几乎从来不搞疫情防治,政府对他们难以推行强制管理和免疫。
韩伟委员指出,我国禽蛋饲养条件和防疫手段相对落后,饲料、环境等环节的污染控制相对薄弱,这也导致禽蛋产品质量不高。作为人口最多、食品消费最大的国家,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一部蛋品国家标准。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我国食品加工及出口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准入限制,企业因食品标准不符合进口要求而遭受经济损失的事例日趋增多,禽流感的出现将使这一形势更加严峻。
他认为,根据市场需求,我国建设50个百万只以上规模的养鸡场不算多,禽蛋产业布局也趋于合理,而现在全国这么大规模的养鸡场不到20个,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禽蛋产业风险高,投入高,利润低,各类投资很少进入这个市场。由于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地方政府普遍没有给发展大型禽蛋基地提供足够的政策、资金扶持。禽流感蔓延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反思禽蛋业发展,这可能成为我国改变禽蛋小生产方式的契机。
韩伟委员说,要求我国上亿户农民放弃散养家禽的传统绝非易事,这仍是部分农民收入的一个来源,有的地方农民仍然用鸡蛋换油盐,必须化解禽蛋产业化给农民带来的冲击。目前至少应当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通过禽蛋产业化扩大和合理布局,使一定数量的农民以投资入股方式,加入到集约化禽蛋企业中来。这样可以增加投资,解决就业,也能补偿农民放弃家禽饲养的损失。
二是政府应拿出一定的财政补贴,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农民放弃散养家禽。这种补贴是理应给农民的一种补偿,同时,政府还将由于防疫工作难度降低、大型禽蛋企业和禽蛋市场得到规范和发展而获得回报。(记者李柯勇、赵华)
200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