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亚健康理论创始人王育学:亚健康投下的社会阴影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7 10:20 新浪观察
编者按:全球目前有2到4亿人口正在为抑郁症苦恼;大约有20%到26%的女性,2002年7月,北京国际抗衰老医学中心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另一项近年的城市调查发现,中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亚健康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王育学,男,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亚健康理论创始人。日前就亚健康及系列话题接受了新浪观察的专访。
新浪观察:近日,许多媒体就北大教授张筑生早逝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其中,《南方周末》认为张筑生的早逝和中国知识分子平日压力过大莫无关系。这一说法引起了舆论的警惕。很多人因此而联想到了当年也是英年早逝的著名学者蒋筑英。您怎么看?
王育学: 北大张筑生教授早逝一事我通过媒体有所了解。关于张教授是怎么死了,我们现在具体不是很清楚,《南方周末》的说法也只能是根据自己的一些判断做出的一家之言,所谓"知识分子的压力过重"是他们的对张教授早逝的其中一个判定。这种判定正确不正确,我不知道。但《南方周末》谈到了许多知识分子压力过重的观点,我本人表示同意。就我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我们的许多知识分子也好,白领也好,要想做出点东西,成就一番事业,还是有相当大压力的。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的知识分子要想做到淡泊名利,不是那么容易的,许多人因此而活得更加沉重。比如对大学教授对教学任务和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的完成的规定,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有相当大的压力。许多人因这种压力而患上亚健康,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症和猝死。这些现象都绝非偶然。
新浪观察:对"亚健康"这个词,这些年我们听不算少了,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还对"亚健康"一词还有一些疑问。准备地讲什么才是"亚健康"?"亚健康"到底算健康还是算疾病?作为亚健康理论的创始人,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王育学: 在国外,没有亚健康这一说法,在美国也不叫病,而称之为不健康。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论述是这样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病痛,而且是躯体和心理社会上的一种完满状态。”按此说法,没有明确疾病也不算是健康。后来,《国际疾病和统计分类》又单独列出了一章,叫做“和健康有关的相关问题”,列举了人体无明确疾病症但却有种种不适的症状。受到启发,为了更准确地对这部分人群定位和调研,我创建了“亚健康”这种概念,并把亚健康在粗线条地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县以上中心医院)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我们就称其为"亚健康"。
新浪观察:亚健康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目前的发展究竟已呈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王育学: 就亚健康的全球发生率来看,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前不久公布的的数据:全球目前有2到4亿人口正在为抑郁症苦恼。中国国内的情况,我本人从相关资料上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2002年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其中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别的城市。以中国现在的人口情况来看,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亚健康人君中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约达七成左右”。而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我自己做过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除台港澳),亚健康的正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40岁的青壮年,他们中有以白领为最。亚健康的危害,一共有几十种表现症状。有身体不适的,也有心理的。单就心理的就包括狂躁症、强迫症、焦虑症。
新浪观察:从这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的城市和农村这几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其中多数为年轻人。除了因对人生绝望以外,我们查到一些因各种不适体验而导致的轻生行为。
王育学: 对。我们上面提到亚健康单就心理方面就有狂躁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个别人甚至因此而产生厌世轻生的情绪。当然,这是亚健康非常严重的地步了,但近来的一些数字提醒我们这不是极少数的,已发展到较为严重的地步,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原因而轻生的人数超过了欧洲的一些国家。这我们国家的国情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人口多,基数大。同时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口因为心理素质问题而自杀的也不在少数,这往往引起我们的忽视,特别是许多妇女,自尊心强,心理排谴的方式少,很小的一件事就可能引发她们走向极端。另外,近几年城市白领病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方面的心理问题引人关注。象两年前用硫酸泼狗熊的清华学生刘海洋什么的,我认为都属于这样的情况,只不过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浪观察:谈到心理方面,我们了解到一般的普通人,包括一些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人从不认为自己心理需要咨询,也更不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缓解自己的不适症状。
王育学: 从亚健康人群的特征来看,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已相当严重了,到了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重视的时候。据抽查,40%以上的中国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而白领职业病中更以心理疾病为主,从我们过去的许多案例来看,缓解一部分人的亚健康状况其实只需通过心理疗法达到效果,根据不用吃这个药那个补的。但我们中国人似乎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说到疾病,中国人通常习惯非要是身体上的毛病才叫病,心理上的只能叫自己的“心情不好”,根本不用看医生。还有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人,他们也不看医生,仅仅是他们认为去医院看了就会被别人认作是神经有毛病!这些都是误区,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从目前社会的现状来看,我们提倡让更多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理大夫。同时,我们从事医务工作的人也需要考虑为大家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比如看心理门诊,很多时候不是分在神经科就是让病人去精神科。这也骓免不让病人产生害怕被歧视和误解的心理,从而拒绝心理诊治。我们讲,把亚健康的问题从医学中剥离出来,不管它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哪方面的,只要是亚健康的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如果单纯地放到那个一科去,一查又不是病,这样医生和病人都很难办。在目前情况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我建议大家不妨去看中医。因为中医历来讲体虚,体弱。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它总能给你找到与你相对的药。不管怎样,这对没有明确病情的亚健康人群,从心理和身体都是有好处的。
新浪观察:以下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相当关心的:究竟都有哪些因素在诱发"亚健康"?
王育学: 亚健康的成因,系统地讲主有三方面:第一、是人体自身的身体原因。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的身体素质用中医的话讲,叫虚弱型。比如我们常见的许多小孩,长得不是又长又瘦的豆牙菜型就是较矮肥型的肥胖型。这里面绝大比例是属于遗传,也有一些是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的。这些人一般都比正常人的体质差,比较虚,许多人都属于亚健康。第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包含结构所造成的亚健康。这其中象我们常看到的男性抽烟,喝酒,长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人体不适,焦虑,抑郁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白领和知识份子身上体现得比较多。现在流行的白领职业病也多属于这种情况。第三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我们讲,人作为生物的一种,和别的生物一样,都有一种“应激反应”,在医学上,我们叫做正反馈。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时电话里谈话的声音,本来分贝不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扩音嚣一次、两次、三次地扩音后,可以把这种声音效果大到让人受不了,成为一种躁音。这种情况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对一些小事或打击想不开,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或压力,导致身体不适和亚健康的产生。第四,躯体疲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许多商务人士乘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殊不知,长时间地乘坐和时差干扰特别容易导致静脉脱落,心肺脑血管等不适,有些虽然不是什么病,但是长期地积累对人体危害十分大。
新浪观察:随着"白领病人"的日益增多,有人提出,应该修改一下"职业病"一词的定义,把"白领职业病"也列入"职业病",从而使这部分人得到和普通职业病一样的社会补偿。您赞同这种提议吗?
王育学: 对这种说法我持异议。因为说到底,"亚健康"也好"白领职业病"也罢都不算一种病,它只能叫介于健康和非健康的第三种状态,所以不能列入"职业病"的范畴。另外,对于职业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统计分类》上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这种定义是非常详尽而周到的,细到各行各行各业。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目前对包括职业病在内的疾病的定义,都是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统计分类》保持一致的,不能随意进行改动。但讲到对这部分人进行相关的补偿,我倒认为未尝不可。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就有这样类似的通过政府和企业行为,对员工进行的变相补偿。这些好的经验我们都是值得借鉴的。
新浪观察:有人认为,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主要以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从知识构成和社会地位来看,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分子,不重视亚健康将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巨大疾瘤。您做何评价?
王育学:我赞成这种观点。和大多数人的理解不一样,白领病人的现状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分人的生理或心理疾病,而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一人群的成病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情况下,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白领病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另一方面来看,白领病人大多是处于25-45岁,收入与知识结构相对较高的人群。在现在和未来的20年,这一人群及他们的家庭都将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伴随着白领职业病的发生,未来我们看到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大批中年有力年富力强的社会栋梁的早逝,或其中一批人因为不堪压力而人格压抑过早退出社会舞台;更为严重的可能性未来不久大量夫妻双方或一方患有严重心理隐患,家庭不睦,子女教育不良,社会治安等系列社会连锁问题的发生。这许多的社会隐患,值得我们引起警惕。
新浪观察:我们中的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族,其实都知道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身受"亚健康"之苦。但社会现状和压力迫使他们仍然把前途和职业列在了第一位。究竟该怎么选择才是最明智的,这种矛盾该我们该怎么化解它?
王育学: 我们讲,要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让大家还和几十年一样继续那样平静淡泊,与世无争的生活,说这是不太现实的。亚健康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社会病。就我掌握的情况来看,几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包括文革时期也没有这样严重的情况。我的朋友廖承志是位糖尿病患者,在文革时被下放劳动,每顿就吃窝窝头,反而从前的毛病都没了。为什么呢?因为被逼到了那种处境,人反而一下子全想开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呗。年轻人在面临这样的矛盾时,我认为心态很重要,有一个良好的胜得过吃十种补药。另外我认为主要还是通过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来达到一定的平衡。我目前进行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有些先天性虚弱的人,根据他的身体特征,就不是适于从事某些行业,又比如说,加夜班到底该如何加法才能最下程度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加班以后又该怎样进行调理。这些都是非常细化的问题。相信不久会给大家一个答案。当然除了社会和我们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通过政府行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进行宏观调控。比如说,大学教授能不能有那么多的论文任务,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新浪观察: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近些年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些机构,通过帮助人们从生活方式上进行改变,从而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来抵抗亚健康。比如美国有生活方式医院,日本有生活习惯医院。咱们国内这方面情况怎么样?
王育学: 通过建立生活方式医院也好或生活习惯医院也好,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怎么样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和饮食可以使身体更健康。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比我们开展得早,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这几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建立起了这方面的机构。象北京和上海,据我所知都有了专门的亚健康专科门诊。虽然目前许多类似的门诊还处在炒概念阶段,具体工作还没有有益地开展起来,但是毕竟是起步了,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新浪观察:我有一些朋友,他们为了抵抗亚健康,平时吃一些"螺旋藻"什么的补药。您对些有什么建议?
王育学: 这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注意,对"亚健康"和"白领职业病"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是相当危险的。另一方面,自己有了一点不舒服或不适就严阵以待,如临大敌,这也是不可取的。我本人是大夫,做过临床也搞过理论。从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抵抗"亚健康",还是要通过全方位的调理,不要自己一来就去吃些补品,这可算是多数人在"亚健康"方面的一个误区吧。我自己有一个理论,叫做"宽容亚健康"。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自身的发展就是与各种不适伴随的过程,有不好但有时也会有积极影响,比如教会你怎样更好地去生活啊,增加自身身体素质啊什么的。大家要理性对待,不要过于严重地去抵抗。我本人不太赞成以单吃补药来改变亚健康的手段。最主要还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新浪观察:谢谢王老师接受新浪观察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