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病原确定衣原体,部分专家有异议
本报讯 昨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见本报昨日A15版)。但广东的绝大多数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很大。
病毒引发可能性大
前晚,《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很多广东专家,他们认为本次非典型性肺炎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极大,因而对病原是衣原体的结论持保留意见。理由大致如下:
一、衣原体肺炎一般呈散发性,即零零星星地发生,所以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次广东局部地区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有局部流行的特点;二、衣原体肺炎死亡率不高,大概在0.1%~1%之间,而且发病也不凶险,比如发烧热度不会太高,这与本次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不同;三、衣原体肺炎属肺间质肺炎,肺泡隔会增宽,但这次非典型性肺炎死亡病例尸检显示,肺泡隔变化不大;四、在本次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病例中找到了病毒包含体,这是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鉴于此,还有专家说,不能按衣原体的结论来制定治疗方案,否则可能造成可怕后果。他们表示会按既定预防治疗方案行事。
专家们说,虽然本次非典型性肺炎属病毒性肺炎可能性极大,但到底是何种病毒引起尚难确定,这需要多长时间很难说。因为病毒有很多种,很难分离。不过暂时找不到病原体不可怕,可以针对具体症状对症治疗。
305例病例可分两类
广东省流行病学专家昨日上午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目前考虑将广东305例肺炎病例初步划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两种,两种肺炎的病原体可能不同,重点监测后者。
据介绍,这次305例病例中,个别病人向医务人员传染是一个重要特征。2月15日本报A19版《白衣天使14天接力救治》中的传染70多人的“特毒”病人所携带的应当是一种毒力特强的病原体,导致医务人员大量感染的还有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和心脏科被同一病人“毒倒”12名医护人员的个案,这类病人症状重,传染性强。专家考虑将这类肺炎划分为“医院获得性肺炎”。
至于305例病例中,有部分属于散发、症状较轻、传染性相对弱的病例,其病原体毒力没有那么强,属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这类肺炎在美国每年有560万例,在中国也是一种常见病,不需要过度担心。目前广东省卫生厅已经分别对一个省属、市属和区属的医院进行回顾性资料调查分析,统计以往这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
羊城晚报
200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