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用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从而造成红细胞生成障碍时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和育龄妇女,尤其是多次妊娠及哺乳的妇女需铁量增加,其饮食中缺少铁剂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春期女孩因月经来潮,且身体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铁的需要量也大,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效果不佳 患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由于胃酸缺乏影响食物中高价铁游离化,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未经过十二指肠而迅速进入空肠,或小肠粘膜病变、慢性腹泻、饭后大量饮茶,因茶中躁酸使铁沉淀而影响被吸收,均可造成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3.失血 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最多见的失血即缺铁的原因。在成年男性中为消化道出血,在成年女性中为月经量过多。慢性血管内溶血所致的铁随血红蛋白或含铁血黄素从尿中排出,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多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护理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贫血所致的各组织器官的缺氧以及出现相应代偿功能的一般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气促、头昏、眼花、耳鸣、胃肠功能紊乱。
2.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
①上皮组织的异常变化。皮肤干燥,指甲及趾甲脆薄无光泽、平甲、反甲、舌痛、舌炎、口炎甚至吞咽困难。
②神经方面异常。由于细胞内含铁酶缺乏引起,易兴奋、激动、烦躁、头痛,部分病人(儿童居多)可有嗜食泥土、石子、煤球、生米或冰块等异食癖,与线粒体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护理措施
1.饮食上特别注意给予高铁、高维生素C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血、蛋黄、豆类、木耳、香菇、海带等食物。纠正偏食的习惯。
2.注意观察病人上皮组织中皮肤、指甲、趾甲、舌、口腔、食道方面及精神方面的与缺铁有关的异常症状、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处理。
四、治疗与急救
1.口服铁剂 首选硫酸亚铁3克,每日3次,或富马酸亚铁0.2克,每天3次,饭中或饭后服,以免胃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如病人感到恶心,可给胃复安4毫克—8毫克或0.25普鲁卡因10毫升,每天3次口服。如病人症状仍不缓解,可改服10%枸橡酸铁胺10毫克—20毫克,每天3次,饭中或饭后服,从小剂量开始。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与稀盐酸合剂或胃蛋白酶合剂促进铁的吸收。铁剂忌与茶同服,也不宜与大量牛奶同时服用,因牛奶中含磷较高,影响铁的吸收。服铁剂溶液或合服铁剂与稀盐酸溶液时,应用吸管吸入咽下,避免与牙齿接触发生硫化铁沉着而致牙齿变黑。还应向病人说明口服铁剂后粪便可呈赤色,并使潜血试验阳性,以免造成疑虑。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还应维持治疗3月—6个月,以补足贮存铁量,防止复发。另外还应特别注意勿让小儿误食带糖衣的铁剂,小儿误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2次以上可致死亡。急性中毒时可有恶心、呕吐、休克等胃肠刺激、坏死的表现,最后可致昏迷、惊厥、死亡。
2.注射铁剂 只适用于在口服铁剂有严重胃肠道反应、胃肠道手术后及慢性胃肠道疾患致使铁剂吸收不良;需迅速补足体内铁量或存在不易控制的慢性失血等情况时使用。制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二者用法及用量相同,一般采取肌肉注射,后者局部反应小、吸收快,但前者常用。补给铁的总量应计算准确,不可过量以免中毒。通常每300毫克右旋糖酐铁可提高1克/升血红蛋白。因此铁需要注射总量(毫克)为300x(150-治疗前血红蛋白(克/升)(500毫克—1000毫克)。首次剂量为50毫克肌肉注射,如无不良反应次日起可增至每日100毫克—200毫克,直至到达总量时停止。肌肉注射铁剂时,因其吸收缓慢且疼痛,应在不同部位轮流深部注射。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注射铁剂后的部位的疼痛、发热、头痛、头昏、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副作用,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在注射铁剂时,应常规备好肾上腺素。有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禁用。静脉滴注铁剂反应多而严重者一般不用。一旦静脉注射铁剂时,应避免外渗,以免引起局部疼痛及静脉炎。注射时不可与其它药物混合配伍,以免发生沉淀而影响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