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家庭医生 > 小病自疗 > 儿科疾病
厌食(小儿)
http://www.xxmy.com ] 点击数: 【字体:
    厌食是小儿常见脾胃病症,以不欲进食,厌恶进食为特点。属于中医“恶食”,“伤食”、“食滞”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厌食的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多病久病,以及先天不足,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1)乳食不节:使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产生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
    (2)痰湿滋生:小儿嗜啖瓜果生冷,使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壅阻中州,气机不运,影响受纳运化机能,以致不思饮食。
    (3)脾胃虚弱:小儿时期“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若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超越丁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以及过于溺爱,乱投杂食或偏食,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皆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的厌食症。
    (4)精神因素:亦可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如小儿挨打受气或受委屈,或进食时情绪低弱,皆能使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纳食不进。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是:
    (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如片面追求高蛋白,或高级营养滋补甚至盲目给零、杂食物,使小儿食欲不振,偏食或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加之小儿时期胃肠道发育不完善,酶系统不健全,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发生厌食。
    (2)精神因素;对小儿过分限制室内外活动或过早实行学前教育,采取诱逼方式喂食,强烈的惊吓,过度兴奋,变换生活环境等,都可引起小儿情绪改变使食物中枢的兴奋性降低甚至由兴奋转为抑制引起食欲减退或拒食。
    (3)微量元素的缺乏;体内锌缺乏使味觉素作用减退,并引起舌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阻塞了味蕾小孔,使味觉敏感度下降,从而引起厌食的发生。
    (4)病后体虚: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大量营养食物,致使胃肠负担过重,发生机能率紊乱而出现本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科学喂养,不吃零食。吃饭时要集中思想,不能在吃饭时打骂小儿,小儿不吃时不要诱劝或跟随喂食,病后要清淡饮食,切忌立即给晕腥油腻.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胃不和
    食欲不振,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
    [治法]  调脾和胃
    [方药]  香砂养冒丸合保和丸加减:木香7克,砂仁5克(后下),党参7克,白术5克,茯苓7克,陈皮7克,山檀5克,神曲5克,莱菔子5克,北沙参7克。
   2.脾胃气虚
   食欲不振,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  益气和胃。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2克,山药、莲子肉、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各7克,炙甘草4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5克。
  3.脾胃阴虚
  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治法]  柔润清降.
    [方药]  养胃增液汤: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6~12克,生甘草4克。如兼脾气不足,加淮山药,酌加神曲、谷芽、麦芽。
   4.肝旺脾虚
    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  四逆散加味:枳壳5克,白芍5克,生甘草4克,柴胡6克,山桅5克,灯芯草2克,麦冬7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多酶片:可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每次2~3片,每日3次,饭后服.
   (2)锌制剂:葡萄糖酸锌口服,4周为1疗程.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疗法
   (1)曲麦枳术丸,每次3~6克,每日2次,饭前服。用于脾胃不和证,
   (2)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2.经验方治法
    苍术、山楂各10克,陈皮,鸡内金各6克。水煎服,每日分3~4次服。用于脾胃不和证。
  (五)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胃、胰、小肠、脾、腹腔神经丛、淋巴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六)拔罐疗法
   
(1)足三里、神阙、中脘.选择小号负压罐,对准穴位将罐内空气挤出或抽出,罐内形成负压(不宜过大),留罐10分钟左右,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或潮红现象为止.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脾俞、胃俞,肝俞。将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檀针点刺1—3下,选择小号拔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或拔出少量瘀血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七)药茶疗法
   (1)小儿七星茶:钩藤、山楂、淡竹叶各10克,薏苡仁、麦芽各15克,蝉衣、甘草各4克。上药共制粗末,煎水代茶。每开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疏风清热、消食导滞、镇惊安神的作用。主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多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夜啼等症。
   (2)胡萝卜茶:胡萝卜250克,红糖少许。将胡萝卜切成小块,水煎取汁,加入红糖拌匀,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行气消食的作用。主治婴儿积食腹胀,消化不良,吐泻不止,哭闹不安。
    (八)脐部敷药疗法
   
(1)元明粉3克,胡椒粉o.5克,为1次量。上药共研细末,置脐中,外盖消毒塑料纸及纱布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1—5次。
    (2)栀子12克,桃仁8克,杏仁8克,芒硝6克,大黄6克,面粉适量,鸡蛋1枚.上药共研蛔末量面粉,鸡蛋清调如糊状,敷贴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3)朴硝100克.将朴硝炒热,用纸包后装入布袋,敷于脐上.每次1小时,每天1次.
    (4)五倍于9克为1次量,米醋适量.将五倍于焙黄,放醋适量共捣烂如膏,敷贴肚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本方对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证、夜惊、小心厌食等均有显著疗效,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二疗程。
  (九)按摩手法
    (1)患儿俯卧,用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捏5~9次.手法依次由轻渐重,捏至倒数第2次时,在大肠胃俞、脾俞附近捏提2次,同时可听到响声,最后一次用轻手法。
    (2)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3)患儿仰卧,用手掌揉推腹部2分钟。注意损伤中手掌不离开皮肤,应像吸附在皮肤上。腹泻用逆时针。
    (4)按揉天枢、水分、足三里各1分钟。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1次。
  (十)点穴疗法
  (1)用大鱼际或手掌推双侧跟腱300~500次
  (2)再用拇指腹推双侧腰眼80~100次.
  (3)拇指揉腹安穴80~100次.
  (4)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推第九、十肋间80~100次。
  (十一)饮食疗法
    (1)山药糊:山檀120克,鸡内金30克,锅巴1500克,莲子120克,陈皮30克,白糖、淮山药粉各适量.锅巴.即锅底的焦黄米饭.将锅巴、山檀、内金、莲子,陈皮共炒焙待干,入研子内研为细末,加入绵白糖拌和均匀.存于干净陶器内.将淮山药切片晒干,人研子研为末。取山药末适量,药末10克,人锅内加水适量,煮为糊即成.食糊糊,每天3次,连服5—6天为1个疗程.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开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
    (2)西瓜西虹柿汁:西瓜、西虹柿各适量,先将西瓜去皮及籽留瓤;西虹樟用开水量一下,剥皮,再将两者同人榨汁机内榨汁,收集于干净器皿中.无榨汁机亦可分别用2—3层纱布包裹,压榨取汁,混合而成。随意饮用.本方具有清热消积健胃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厌禽胃阴不足证.
    (3)山檀粥,山楂30~40克,大米50~100克,砂糖10克。先将山檀洗净,剖开去其核,入容量适宜之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约半小时,用纱布滤去渣,复将汁人砂锅内,将预先淘洗干净的大米及砂糖加入,复置火上煮之,令大米烂熟为粥即成.与点心同食,7—10天为1个疗程.不宜空腹食,以免伤胃.本方具有调理脾胃、化食开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失健运之小儿厌食症.
    (4)鲫鱼羊肉汤:鲫鱼100克,苡米15克,羊肉50一1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鲫鱼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羊肉洗净,切为小片。苡米淘洗干净.将上3味同人砂锅内,加水适量,在火上炖至肉烂,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得。吃鱼、肉、苡米,喝汤,每天1剂或隔天1剂,连服数剂.本方具有健脾胃、祛湿浊的作用,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食欲不振.
  预防与护理
  
(1)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甘肥黏腻之品。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
  (2)找出厌食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3)注意精神护理,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食欲。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肺炎(小儿)
下一篇:腹泻(婴幼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