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 Shū Jīn Cǎo
【别名】 伸筋草、石子藤、无病草、灯笼草、千金藤
【来源】 蕨类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晒干。
【性味】 微甘,温。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祛风湿。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0.5~2两,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Shū Jīn Cǎo
【别名】 千金藤(《四川中药志》),灯笼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青筋藤、毛伸筋(《广西植物名录》),吊壁伸筋草、伸筋草、灯笼勾(《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来源】 为石松科植物石子藤石松的全草。全年可采,但以9月后采带有孢子囊者为佳。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可达4米。主茎下部有叶疏生,叶钻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膜质,灰白色,向上的叶较小,绿色,厚革质,有早落的膜质尖尾。营养枝多回二又分枝,末回小枝纤细,下垂,扁平,叶三列,两列较大,贴生小枝的一面,三角形,另一列的叶较小,贴生于小枝的另一面的中央,刺状。孢子枝从营养枝基部下侧的有鳞片状叶的芽抽出,多回二叉分枝,末回分枝顶端各生孢子囊穗一个。孢子囊穗圆柱形,多少下垂;孢子叶阔卵圆三角形;孢子囊近圆形。9月孢于成熟。
【生境分布】 生长于森林边缘及灌木丛中。分布华南、西南及湖北、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微甜,无毒。"
【功能主治】 ①《四川中药志》:"能舒筋活血。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月经不调及脚转筋。"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舒筋活络,消炎除湿。主治夜盲症,盗汗,风湿腰痛,小儿外感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
【附方】 ①治筋骨受伤后不能屈伸:舒筋草配猪筋炖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小儿盗汗:伸筋草、麦秆,煮水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备注】 同属植物地刷子石松的全草,在四川亦作舒筋草用。参见"过江龙"条。
【摘录】 《*辞典》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Shū Jīn Cǎo
【英文名】 Hanging Clubmoss
【别名】 千金藤、灯笼草、青筋藤、毛伸筋、吊壁伸筋草、伸筋草、灯笼勾、吊白伸筋、松筋藤、马尾伸筋、老虎须、石子藤、猫藤、土木加、割须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松科植物藤石松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Holub.[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石子藤石松,多年生攀援草本,长可达4m。主茎下部有叶疏生,叶钻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膜质,灰白色,向上的叶较小,绿色,厚革质,有早落的膜质尖尾。营养枝多回二叉分枝,末回小枝纤细,下垂,扁平,叶三列,两列较大,贴生小枝的一面,三角形,另一列的叶较小,贴生于小枝的另一面的中央,刺状。孢子枝从营养枝基部下侧的有鳞片状叶的芽抽出,多回二叉分枝,末回分枝顶端各生孢子囊穗一个。孢子囊穗圆柱形,多少下垂;孢子叶阔卵圆三角形;孢子囊近圆形。9月孢子成熟。同属植物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 complanatum L.的全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12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化学成份】 藤石松含α-芒柄花醇(α-onocerin)及二表千层塔烯二醇(diepiserratenediol)等萜类化合物。
【性味】 温;微甜;无毒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明目;解毒。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月经不调;脚转筋;夜盲症;盗汗;风湿腰痛;腰肌劳损;水火烫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 ①治筋骨受伤后不能屈伸: 舒筋草配猪筋炖服。(《四川中药志》)②治小儿盗汗: 伸筋草、麦秆,煮水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各家论述】 1.《四川中药志》:能舒筋活血。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月经不调及脚转筋。
2.《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舒筋活络,消炎除湿。主治夜盲症,盗汗,风湿腰痛,小儿外感发热。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